热电偶种类与区别
52.23 54
52.41 03
1300
52.41 03
52.75 88
53.10 58
53.45 12
53.79 52
54.13 77
54.47 88
54.81 86
ITS-90 国际温度标准(JIS C 1602-1995,ASTM E230-1996,IEC 584-1-1995)
产品选型资料:
700
9
76
53
22
83
35
77
1
34
49
03
54
33.27 33.68 34.09 34.50 34.90 35.31 35.71 36.12 36.52 36.92 37.12 37.32
800
54
49
34
1
75
31
77
12
38
54
58
59
37.32 37.72 38.12 38.52 38.91 39.31 39.70 40.10 40.49 40.88 41.08 41.27
-3.85 23
-4.13 82
-4.41 06
-4.66 9
-4.91 27
-5.14 12
-5.35 4
-5.55 03
-5.72 97
-5.81 28
-5.89 14
0
0
-0.39 19
-0.77 75
-1.15 61
-1.52 69
-1.88 94
-2.24 28
-2.58 66
-2.92 01
S
0-1600℃
±0.25%t
铂铑 30-铂铑 6
WRR
B
0-1800℃
±0.25%t
注:t 为感温元件实测温度值(℃)
热电偶时间常数
热惰性级别
Ⅰ
Ⅱ
时间常数(秒) 90-180 30-90
热惰性级别
Ⅲ
Ⅳ
时间常数(秒) 10-30 <10
热电偶公称压力:一般是指在工作温度下保护管所能承受的静态外压而破裂。
300
86Biblioteka 369666
45
31
26
27
36
5
6
71
16.39 16.81 17.24 17.66 18.09 18.51 18.94 19.36 19.79 20.21 20.43 20.64
400
71
98
31
69
11
58
09
63
21
81
12
43
20.64 21.07 21.49 21.92
22.77 23.20 23.62 24.05 24.48 24.69 24.90
K 型热电偶分度表
温度单位:℃ 电压单位:mV) 参考温度点:0℃(冰点)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95
-100
-200
-5.89 14
-6.03 46
-6.15 84
-6.26 18
-6.34 38
-6.40 36
-6.44 11
-6.45 77
-100
-3.55 36
500
22.35
43
06
71
36
64
27
88
47
02
29
55
24.90 25.33 25.75 26.17 26.60 27.02 27.44 27.86 28.28 28.70 28.91 29.12
600
55
03
47
86
2
49
71
86
95
96
94
9
29.12 29.54 29.96 30.38 30.79 31.21 31.62 32.04 32.45 32.86 33.07 33.27
二、怎样用万能表检测 J 型热电偶的好坏?
用数字万用表的毫伏档测量热电偶两端的热电势,常温是一个数值。再把热电偶测量端加热,热电偶 两端热电动势会增加。具体数值可查表,但这样基本上可以判断此热电偶是好的。
S K T 三、 型、 型、 型几种热电偶具体有什么区别
S 型热电偶)铂铑 10-铂热电偶 铂铑 10-铂热电偶(S 型热电偶)为贵金属热电偶。偶丝直径规定为 0.5mm,允许偏差-0.015mm, 其正极(SP)的名义化学成分为铂铑合金,其中含铑为 10%,含铂为 90%,负极(SN)为纯铂, 故俗称单铂铑热电偶。该热电偶长期最高使用温度为 1300℃,短期最高使用温度为 1600℃。 S 型热电偶在热电偶系列中具有准确度最高,稳定性最好,测温温区宽,使用寿命长等优点。它的物 理,化学性能良好,热电势稳定性及在高温下抗氧化性能好,适用于氧化性和惰性气氛中。由于 S 型热电偶具有优良的综合性能,符合国际使用温标的 S 型热电偶,长期以来曾作为国际温标的内插 仪器,“ITS-90”虽规定今后不再作为国际温标的内查仪器,但国际温度咨询委员会(CCT)认为 S 型 热电偶仍可用于近似实现国际温标。 S 型热电偶不足之处是热电势,热电势率较小,灵敏读低,高温下机械强度下降,对污染非常敏感, 贵金属材料昂贵,因而一次性投资较大。
900
59
55
4
15
8
35
8
15
39
53
06
56
1000
41.27 56
41.66 49
42.05 31
42.44 03
42.82 63
43.21 12
43.59 51
43.97 77
44.35 93
44.73 96
44.92 93
45.11 87
1100
45.11 87
45.49 66
45.87 33
各种热电偶的外形常因需要而极不相同,但是它们的基本结构却大致相同,通常由热电极、绝缘 套保护管和接线盒等主要部分组成。
主要技术特性 测量范围及基本误差限
热电偶类别
代号
分度号
测量范围
基本误差限
镍铬-康铜
WRK
E
0-800℃
±0.75%t
镍铬-镍硅
WRN
K
0-1300℃
±0.75%t
铂铑 40-铂
WRP
热电偶的测温原理
热电偶温度计由热电偶、连接导线及显示仪表三部分组成。下图是最简单的热电偶温度计示意图。
按右图组成的热电偶温度计,如果将热电偶的热端加热,使得冷、热两端的温度 不同,则在该热电偶回路中就会产生热电势,这种物理现象就称为热电现象(即热电效应)。在热电偶回路中产生的 电势由温差电势和相接触电势两部分组成 接触电势:它是两种电子密度不同的导体相互接触时产生的一种热 电势。当两种不同的导体 A 和 B 相接触时,假设导体 A 和 B 的电子密度分别为 Na 和 Nb 并且 Na>Nb,则在两导 体的接触面上,电子在两个方向的扩散率就不相同,由导体 A 扩散利导体 B 的电子数比从 B 扩散到 A 的电子数要 多。导体 A 失去电子而显正电,导体 B 获很电子而显负电。因此,在 A、B 两导体的接触面上便形成一个由 A 到 B 的静电场,这个电场将阻碍扩散运动的继续进行,同时加速电子向相反方向运动,使从 B 到 4 的电子数增多,最后 达到动态平衡状态。此时 A、B 之间也形成一电位差,这个电位差称为接触电势。此电势只与两种导体的性质相接 触点的温度有关,当两种导体的材料一定,接触电势仅与其接点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导体中的电子就越活跃,由 A 导体扩散到 B 导体的电子就越多,致使接触面处所产生的电场强度越高,因而接触电势也就越大。
46.24 87
46.62 27
46.99 55
47.36 68
47.73 68
48.10 54
48.47 26
48.65 56
48.83 82
1200
48.83 82
49.20 24
49.56 51
49.92 63
50.28 58
50.64 39
51.00 03
51.35 52
51.70 85
52.06 02
热电偶最小插入深度:应不小于其保护套管外径的 8-10 倍(特列产品例外) 绝缘电阻:当周围空气温度为 15-35℃,相对湿度<80%时绝缘电阻≥5 兆欧(电压 100V)。具有防溅式接线盒的热电 偶,当相对温度为 93± 3℃ 时,绝缘电阻≥0.5 兆欧(电压 100V)
高温下的绝缘电阻:热电偶在高温下,其热电极(包括双支式)与保护管以及双支热电极之间的绝缘电阻(按每米计)应大 于下表规定的值。
K 型热电偶特点
检出(测)元件热电偶是工业上最常用的温度检测元件之一。必须配二次仪表,其优点是: ①测量精度高。因热电偶直接与被测对象接触,不受中间介质的影响。 ②测量范围广。常用的热电偶从-50~+1600℃均可连续测量,某些特殊热电偶最低可测到-269℃(如金铁镍铬), 最高可达+2800℃(如钨-铼)。 ③构造简单,使用方便。热电偶通常是由两种不同的金属丝组成,而且不受大小和开头的限制,外有保护套管,用 起来非常方便。 2 根据温度测量范围及精度,选用相应分度号的热电偶 使用温度在 1300~1800℃,要求精度又比较高时,一般选用 B 型热电偶;要求精度不高,气氛又允许可用钨铼热 电偶,高于 1800℃一般选用钨铼热电偶;使用温度在 1000~1300℃要求精度又比较高可用 S 型热电偶和 N 型热电 偶;在 1000℃以下一般用 K 型热电偶和 N 型热电偶,低于 400℃一般用 E 型热电偶;250℃下以及负温测量一般 用 T 型电偶,在低温时 T 型热电偶稳定而且精度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