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合肥信息化 2009-04-29 来源:合肥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合肥调查队【字体:大中小】2008年,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发生明显变化,面对复杂的环境和一系列不确定因素带来的严竣挑战,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执行中央各项宏观调控政策,政企同心,积极应对,加快结构调整、共同克服困难,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和县域经济发展,着力化解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全市经济实力再跨新台阶,经济发展速度在省会城市领先,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各项改革全面深化,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1664.84亿元,比上年增长17.2%。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05.2亿元,增长7.3%;第二产业增加值834.92亿元,增长21.7%,其中工业增加值654.92亿元,增长22.7%;第三产业增加值724.72亿元,增长13.3%。
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GDP达34482元,比上年增加6348元。
经济结构继续保持“二三一”格局,三次产业结构为6.3:50.2:43.5。
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比重分别提高0.5和1.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下降1.7个百分点。
类、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居住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的价格分别上涨14.9%、6.8%、3.7%、3.6%、1.6%;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交通与通信类、衣着类的价格分别下降0.3%、1.1%和3.4%。
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4.3%,涨幅比上年上升3.4个百分点;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0.8%,涨幅高于上年7.5个百分点。
全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口8.9万人,超额完成1.9万人。
年末城市登记失业率4.1%。
二、农业、工业和建筑业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80.0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7.5%。
粮食、油料、棉花、蔬菜和瓜果播种面积分别为27.66、12.03、2.03、4.51和1.54万公顷,其中油料、棉花和瓜果比上年扩大10.2%、14.3%与5.1%。
粮食和棉花产量创历史新高,分别为186.63和1.87万吨,增产7.8%和12.8%;油料产量31.39万吨,增产22.8%。
年末全市生猪存栏105.17万头,增长30.9%;全年生猪出栏208.81万头,增长17.2%。
全年肉类总产量再创新高,达到33.91万吨,增产11.5%,其中猪肉产量17万吨,增产12.3%。
水产品产量10.97万吨,增产11%;蛋类产量11.76 万吨,增产12.7%;奶类产量突破历史最高记录,达4.31万吨,增产15.8%。
新农村建设不断推进,省、市级示范村扩大到152个。
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新突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40家,新增12家。
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农机作业面积620万亩,比上年增长15%;农业机械总动力167.03万千瓦,增长7.2%。
年末拥有农用拖拉机12.59万台,增长6.5%;农用运输车1.12万辆、排灌动力机械2.69万台。
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18.89万吨,下降1.6%。
农村用电量4.26亿千瓦时,增长0.7%。
有效灌溉面积保持上年水平,达到245.36千公顷。
全年1365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国有和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606.29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26.3%。
其中,轻工业225.31亿元,增长29%;重工业380.98亿元,增长24.7%。
各种经济类型中,国有企业76.02亿元,增长21.1%;集体企业6.03亿元,增长19.3%;股份合作企业3.16亿元,增长13.5%;股份制企业312.57亿元,增长32%;“三资”企业203.1亿元,增长20.8%;其它企业5.4亿元,增长30.8%。
八大重点产业(汽车、装备制造、家用电器制造、化工及橡胶轮胎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及软件、生物医药和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实现增加值412.36亿元,比上年增长22.1%。
主要工业产品中,生铁、粗钢、钢材等原材料类产品增长10%以上,家用洗衣机、电冰箱和空调增长均超过20%,分别为22.8%、30%和25%,挖掘机产量增长达41.6%。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828.6亿元,增长30.9%;利税总额131.14亿元,增长1.5%;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61.89%,比上年提高23.1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10.36%;资本保值增值率125.38%;成本费用利润率3.57%;全员劳动生产率27.14万元/人;工业产品产销率95.7%。
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180亿元,增长17.2%。
全市拥有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企业713 个,完成总产值842.51亿元,比上年增长36.7%。
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总产值446.07亿元,增长33.4%。
建筑企业全年人均劳动生产率18.33万元,增长13.5%。
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6782.74万平方米,增长31.4%,其中新开工面积3169.95万平方米,增长10.6%。
房屋竣工面积2239.87万平方米,增长5.8%,其中住宅类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439.79万平方米,增长3.6%。
三、固定资产投资和城市建设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38.64亿元,比上年增长40.3%。
其中,城镇投资1760.98亿元,增长42.2%;农村投资77.66亿元,增长8.1%。
三次产业中,第一产业投资20.8亿元,增长57.3%;第二产业投资559.52亿元,增长61.3%,其中工业投资535.78亿元,增长59.9%;第三产业投资1258.32亿元,增长32.4%。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565.47亿元,增长46.9%,增幅比上年提高9.7个百分点。
其中,住宅投资439.55亿元,增长48.1%,占房地产投资的77.7%。
商品房施工面积3814.93万平方米,增长21.4%,销售面积921.9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销售面积863.01万平方米。
商品房空置面积86.33万平方米,下降14.3%,其中住宅50.39万平方米,下降11.9%。
全年50万元以上施工项目3434个,比上年增加178个,其中新开工项目2142个,增加111个。
“1346”项目累计完成投资643.35亿元;“861”项目完成投资410亿元;“121”项目完成投资112.65亿元。
京东方六代线、熔安动力、合肥电厂6# 机组等一批超20亿元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美的冰洗工业园、格力产业基地一期、长虹工业园等建成投产。
全年完成市政基础设施投资228.87亿元,增长36.6%。
其中,市政道路、桥梁等公共设施投资199.82亿元,增长34.1%;城市绿化投资1.78亿元,增长1.47倍;其他公用事业投资27.27亿元,增长53.3%。
全年新建、续建项目323个,其中新建、续建路桥工程153个,已完成53个。
路桥建设向城市核心区拓展,宿州路北延、二环北路、长江路综合改造完工,长江东大街、清溪东路即将竣工通车,主城区骨架路网由“十字型”转为“井字型”。
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形成,合宁高铁正式运营,合蚌高铁及铁路南站搬迁建设启动,105公里的外环高速全线贯通,“一环六射”高速路网正式形成,公路里程到达数8262公里。
完成污水管网建设长度261.72公里。
四、内外贸易和旅游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8.36亿元,比上年增长25.5%,同比加快3.5个百分点。
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512.52亿元,增长24.9%,加快2.8个百分点;住宿餐饮业74.99亿元,增长29.4%,加快7.7个百分点;其它行业0.85亿元,增长16.1%。
分城乡看,城市市场实现零售额516.18亿元,农村市场实现零售额72.18亿元,分别增长24.3%和34.2%,农村消费增长快于城市9.9个百分点。
全市海关进出口总额77.0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4%。
其中,出口54.3亿美元,增长26.3%;进口22.78亿美元,增长17%。
从商品种类看,机电产品出口20.93亿美元,增长26.3%;高新技术产品出口9.7亿美元,增长30.5%。
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70户,合同外资额7.76亿美元。
实际利用外资12亿美元,增长18.6%,其中外商直接投资7.73亿美元,占全市实际利用外资的64.4%。
工业企业实际利用外资4.37亿美元。
全年旅游总收入132.46亿元,增长32.1%,接待国内外游客1355.53万人次,增长29.4%。
其中,国内旅游收入126.84亿元,增长32.8%,接待国内游客1340.77万人次,增长29.3%;旅游外汇收入8229.2万美元,增长30.7%,接待入境游客14.76万人次,增长36.5%。
旅游星级宾馆41个。
五、交通和邮电全年旅客运输量10844.27万人,比上年增长16.9%。
其中,公路8885万人,增长15%;铁路1825.5万人,增长27.1%;民航133.77万人,增长15.6%。
货物运输量9536.07万吨,比上年增长18.6%。
其中,公路7195万吨,增长23.9%;铁路1283.86 万吨,增长5.3%;民航1.77万吨,增长16.8%;水运1055.44万吨,增长4.4%。
完成公路客运周转量84.18亿人公里,增长16.7%;公路货运周转量73.70亿吨公里,增长29.7%。
年末全市民用汽车拥有量达到23.09万辆,比上年增长18.5%,其中轿车10.63万辆。
私人汽车拥有量达到12.42万辆,增长30.9%,其中轿车7.67万辆。
年末固定电话用户166.49万户,比上年增长0.1%。
其中,普通电话126.40万户,增长3.1%,小灵通、公用电话分别为22.65和17.44万户,分别下降9.2%和6.6%。
移动电话用户268.48万户,增长22.4%。
年末基础电信运营企业互联网用户数43.75万户,增长59%。
全年实现邮电业务收入80.01亿元,比上年增长20.3%。
其中,电信业务收入76.78亿元,增长21.2%;邮政业务收入3.23亿元,增长1.9%。
六、财政、金融和保险全市财政收入301.21亿元,比上年增长40%。
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60.94亿元,增长57.8%,增幅比上年提高29.4个百分点。
实现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16.66、57.4、16.37和3.48亿元,分别增长10%、46.1%、57.5%和27.3%。
全年地方财政支出206.78亿元,增长56.3%。
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2.84亿元,增长26.2%;教育支出24.81亿元,增长34.2%;科学技术支出4.81亿元,增长111.8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0.84亿元,增长32.6%;医疗卫生支出7.55亿元,增长78.2%;环境保护支出4.77亿元,增长146.58%;城乡社区服务支出62.84亿元,增长11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