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记两位数相乘的对比教学黄秀平(乐清市柳市镇第四小学,浙江温州325604)小学数学课堂是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的主要阵地,而在小学数学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主要依托于教师对数学问题的教学来完成,解决问题的学习应该成为改善学生数学学习的切入口。
第一次授课1.设置问题题目:再过半个月,六一儿童节就要到来了,听说二(一)班一些小朋友为了迎接自己的节日,正准备做纸花来布置教室庆祝一翻。
安排每两个小朋友一小组,每个小朋友做3朵花,请问8个小组一共能做多少朵花?问题一抛出,学生很快解答出来了,并说了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根据平时解题的一些现象,对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做出评价,提醒学生今后解决问题时所需要注意的问题,并鼓励学生探讨解决新问题。
2.自主探索题目:运动会开幕式上,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有10人,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请学生独立观察画面,从图画中寻找收集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数据,并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在说的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的理解,并获得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3.合作交流可以和同桌交流自己的想法,说解题过程和结果。
4.解题指导课堂教学一切进行得那么顺利自然,因为每一道题目都是笔者一步一步,一字一句讲解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笔者又出示一道例题:一辆小铲车把十二箱啤酒正运到一辆大卡车上去,旁边还堆着两堆啤酒,每堆十二箱,问每次运到车上多少箱?”笔者讲解答案时,下面出现了窃窃私语的声音。
一问才知道,有些学生误把旁边两堆啤酒也算进去了。
笔者连忙给他们解释道:解决问题时要看清楚题目中的关键词,这里虽然有两辆车在运,但问题是相对于小铲车而言,因为问题中“运到”这个词就说明是小铲车把啤酒运到大卡车上面去,而不是“运走”,而小铲车每次只能运一堆。
因此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只要求计算小铲车上的那一堆,明白了吗?误算的学生经这么一讲也就恍然大悟了,而那些解题思路正确的学生则在下面自豪地说:“就是嘛!我也是这样想的。
”看到学生那舒展开的眉头,笔者也很开心。
5.课堂总结教师总结: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希望每个同学都能注意观察,发现、提出身边的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这些问题,每个同学都越来越聪明、能干。
校领导评价:这节课较好地结合了小课题“数学要讲究实用化”,通过几个活动能很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发现、解决问题。
成功之处:(1)教态亲切,数学用语干脆,注意了课堂纪律的调控。
在学习活动中注意关注全体,学生参与面广,积极性高。
(2)小组合作学习考虑到了合作的必要性,在小组合作中学生参与度高,且小组内分工已经初具规模。
(3)本课练习中能注意加强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考虑到了学生的年龄特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体验到了数学在现实世界中广泛的应用。
不足之处:(1) 课堂节奏不紧凑,小组合作有点拖拉.(2) 评价时鼓励性的语言还要多一些,教师要少讲多引导,不要把学生紧紧地抓在手心,要大胆放手,相信他们的能力,不要步步给他们铺好垫脚石,把学生的思维权剥夺走.(3) 解决同一个问题有时有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使学生解题时能具有灵活性。
第二次授课为了尝试比较一下,从比较中获得经验,提升自己,根据同事们的建议在平行班上实践一次。
集思广益后的教学如下:1. 设置问题教师设置简的口述单问,让学生解决。
2.合作交流,解决新问题在搜集解决问题的信息数据时,允许遇到困难的学生与同桌伙伴交流意见。
这一环节注意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鼓励学生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由于学生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收集到的数学信息不同,思考探索的解决方法也就不同,解决同一个问题的方法可能会出现多种,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答案正确,就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3.完成练习(1)请学生独立完成练习23的第1、3、4题,不受习题顺序限制,如果有不理解的词语,可以问老师和同学。
(2)适时鼓励学生,寻找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3)组织交流:一是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表达解决问题过程和结果的学习活动。
二是各组推出代表向全班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
4.总结延伸请学生联系身边的事,提出需要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并解决问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5.教学反思笔者在原来的基础上根据课堂中发现的问题和大家的意见修改后重新实践,通过这两次课堂的比较教学,对如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一定的收获:(1)在生活情境中“找”数学——即数学生活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
为此,数学教学应凭借着实实在在、生动活泼的生活背景,在生活中找数学,让课堂真正成为生活化的课堂。
(2)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思维的发展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
问题是推动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动力。
正如爱因斯坦指出的:“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可见,让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乐于提问,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也是学生自能学习、创新学习的重要标志。
(3)在尝试经历中学习解决问题。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过程,不是一个“被动吸取知识,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而是一个“学生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同化新知识,并积极建构”的过程。
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尝试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尝试活动的特点是先练后讲,教师在例题教学时采取先放手让学生运用旧知识去解决新问题。
然后根据学生发生的思维故障进行疏导,强化学生的认识。
(4)在合作交流过程中解决问题。
问题情境是思维的源泉,有了问题才能促进学生思考问题。
利用问题来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主动参与研究与探究,这就需要师生、生生间相互交流信息,尤其是让学生有发表自己看法的机会,在分析和交流过程中去分析数学问题,理解数学问题,解决数学向题。
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解决问题的机会,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场所。
我们要把问题解决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提供学生更多展示才能的机会,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提高小学生应用题的解题能力在小学,应用题教学既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
对于小学应用题的教学,最重要的应该是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那么,怎样提高小学生应用题的解题能力呢?诱发学生的灵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灵感是一种直觉思维,它是由于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
灵感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突破和创新。
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它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创新的兴趣,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着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在数学学科中,最重要的就是数学能力的培养,而在小学应用题的教学中,数学能力显得更为重要。
根据小学生智力发展的特点,主要培养的数学能力包括:掌握数学问题结构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概括能力。
以培养数学结构的能力为例,在教学一步应用题时,就着重地抓了数学问题结构的训练,如画线段图的训练,补充问题与条件的训练,自编应用题的训练,根据问题说出所需条件的训练,对比训练等,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和训练,使每个学生都掌握了应用题结构的能力。
以培养数学能力为中心,进行系统的训练。
我在应用题教学中,改变了那种一类一类的教的方法,以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能力为中心,重新设计应用题的练习,系统地进行训练。
这种训练的目的不是停留在一问一答单纯解题式的技能训练,而是着眼于提高学生应用题系统的解题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形成系统的数学能力。
加强应用题解题思路的训练。
应用题之所以难学,首先是因为应用题条件和问题本身就难以理解,但更难的是条件和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使许多学生感到无从下手,不知道怎样去想。
我认为解应用题就是要抓住条件和问题间的逻辑关系,重视学生解题思路的训练。
对于这个问题,我在应用题教学中是这样训练的:1.认真读题。
强调学生认真读题,通过读题使学生知道题中讲的是什么事情,并找出问题和已知条件,并清楚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是什么关系。
读题的过程,就是理解题意的过程。
2.画线段图。
如果读题之后对题目还是模糊,可以画线段图帮助分析,用线段图把题中所讲的各个数量及其相互关系表示出来,直观地、形象地反映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3.说理。
就是在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过程中,让学生用清晰、简洁、准确的语言,说出自己解答应用题的思维过程。
如何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陈春良现在的小学生学数学,碰到稍微难一点的问题就无从下手,数学综合应用的成绩总是很难提高。
针对这个问题,杭州市采荷第二小学数学组又是如何分析,如何解决的?这个问题表现出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弱,很多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部分也就是概念和计算等方面都能达到优秀,但一碰到问题解决就真的有问题了。
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有的学生一看题目的情境不熟悉就不再思考;有的学生一看题目的描述很多就畏惧了;有的学生在解决问题日的过程中凭自己的感觉用条件中的数据写一个没有任何意义的算式等等。
现在好多家长都很郁闷,自己的孩子学习态度很认真,双休日还报好几个补习班,但就是没有提高,时间长了也就默认孩子的学习能力差。
有的家长给孩子买大量的课外辅导资料,把所有的资料都做遍,题海战术能解决的是通过机械模仿应对暂时的应试,失去的是孩子宝贵的童年时光,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是不能得到提高。
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相比老教材中应用题有明确的基本类型的编排训练,现在新教材中的解决问题侧重情境中理解,淡化基本数量关系的学习和掌握,学生缺乏分析问题必要的支撑。
2.解决问题虽然有独立的单元,但更多的是渗透在四则运算、统计、空间与图形等内容里,有时是同步进行。
这样,学生就很难在两个或两个以上新知学习过程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3.学生在学习迁移能力上的差异直接影响解决问题的能力。
4.缺乏学习和掌握基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等等。
如何帮助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上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呢?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试试:1.读懂题目就是解决问题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学生问老师问题,老师说,“请把题目读两遍给我听听”。
学生读完题目没等老师开口就说,“哦,我知道了!”。
可见养成读题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而且要反复读,读“懂”题目,我们可以要求孩子读一道题多花10秒的时间,这样也可以避免粗心大意造成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