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金融学作业题目:美国次贷危机根源分析及启示——《Inside Job》观后感成员:第一、二组2011年12月美国次贷危机根源分析及启示——《Inside Job》观后感一、背景介绍一场在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很快演变成全球金融危机,它的破坏性之强以至于时至今日全球经济还没走出阴霾,恢复到危机前的状态。
正如一句古老的西方谚语所说的“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一场影响力如此之大的金融大海啸当然不是一蹴而就的。
只有深刻剖析其根源才能正确认识和掌握,从中吸取教训,完善我国的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
首先,让我们回到金融危机的始点,理清危机的演化过程。
当里根政府宣称:“为了振兴经济,必须把贸易繁荣置于国家利益的最顶端”的时候,便在某种意义上宣告了金融家们的胜利。
金融游说团的力量也日益凸现,最终的结果便是使得美国开始了为期30年的金融监管机制的深度放松。
从此政府在游说和金钱的双重攻击之下,越陷越深。
动用储蓄存款进行风险投资成为80年代金融危机的起因,随后艾伦,格林斯潘上任阻止了这一行为,可是当花旗银行与旅行者公司合并成为最大的金融服务机构的时候已经没人可以阻止金融家们的野心了,依然是说服团和金钱诱惑这样屡试不爽的手段致使政府“投降”,储蓄存款进行风险投资再次成为金融家圈钱套利的启动资金。
进入90年代,金融衍生产品从幕后走到台前,当Born企图监管潜伏着巨大危机的金融衍生产品时,政府再次沦为金融家的傀儡,金融衍生品保护法的出台,宣告着又一次潜在危机的爆发。
2001年小布什上台后,美国金融领域比以往更有力、更专注的开始获利,一个关系到上万亿美元的全新系统形成,开始向全世界的投资者发放抵押贷款和其他形式借贷。
2000年之后一种最危险的投资开始增长,即“次贷”,原本许多组成衍生产品的这些债务,本不应该有高风险,他们承担同等的可免除的或者有限制的风险,但投资银行实际更倾向于次贷因为有更高的利率,借款人用高额的次贷置地,许多贷款发放给了根本无力偿还的人。
在此期间,美联储的不作为与财政部的支持,使得抵押贷款和次贷等金融衍生品疯狂的扩张,信用评级机构的玩忽职守与金钱至上,任意进行信用评价。
2008年开始,房产赎回开始增加证券化,食物链开始断裂,贷款无力偿还,放款人开始倒下,CDO市场崩盘。
而危机开始前,布什政府和美联储都还蒙在鼓里。
随着贝尔斯登投资银行耗尽资产,美国国家历史上最古老的金融交易基金随着雷曼兄弟的倒闭,整个投资银行业随之倾覆,全球经济稳定危在旦夕。
随后AIG被政府接管,布什总统签署了七千亿美元救市计划,但是全世界的股市仍在下跌,全世界都处在经济不景气的恐惧之中。
美国和欧洲的失业率很快上升了10%,不景气快速蔓延至全球。
通过以上对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回顾,我们可以清晰的发现首先每届的财政部长总是从各大投行的CEO中选出,然后政府所出台的各种政策都是为了放宽投行的盈利范围,有利于投行赚钱的政策,而总统,参议院等国家机构也将阻碍投行发展的提案否决,政府简直为投行的赚钱之路扫平一切障碍。
政经一体化,金融控制政府成为导致了这一场金融大海啸的重要原因,最后从美国迅速波及到了全世界,给世界经济带来沉重打击。
当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参加到游戏中去,那游戏就没什么规则可言了。
美国次贷危机对于经济正快步发展的中国有着重大的启示作用。
二、危机的根源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源,体现在五个方面的基本问题上。
(一)过度负债经济运营无力抵御风险从经济运行的基本原理看,任何经济体都无法永远入不敷出。
2006年,美国经常账户赤字占GDP的比例高达6%,是10年前的4倍。
根据2006年3季度的数字核算,美国每个交易日要从海外引进34亿美元,才能够弥补国内储蓄的巨大差额。
以资产为基础的储蓄策略是以过度负债为前提条件的。
建立在房地产和信贷泡沫基础上的巨额经常项目赤字,以透支为代价的消费狂潮,需要源源不断的海外借贷,泡沫化的金融浪潮消退之际,自然就成为金融危机爆发。
(二)流动性过剩21世纪初美国网络股票泡沫破裂后,美联储采取了长期的低利率政策。
亚洲金融危机以后,东亚和中东国家持有的美元资产不断扩张,大量低成本资金在美国金融体系内部流动。
有相当规模的资金进入美国房地产市场,使得不具备偿债能力的人也能够轻松得到金融工具的支持。
从次贷危机的产生过程看,毫无疑问,美元的泛滥是危机的根源。
正是美联储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美国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严重过剩,从而产生了金融泡沫。
货币资金过剩,货币资金炒作,导致金融资产价格上涨,越来越脱离基本经济面。
(三)金融创新过度金融泡沫越吹越大美国的金融创新过度,层出不穷的金融衍生产品和证券化产品放大了风险,助长了投机。
次级抵押债券本身就是金融机构将大量不具有足够偿还能力的贷款,通过打包和信用评级,将其中的一部分变为具有较高评级的债券,发放到更广的投资群体之中。
随后,诸多建立在次级抵押债券基础上的衍生金融工具被不断地开发出来。
从抵押债券凭证CDO到机构性投资载体SIV,再到信贷违约掉期CDS,通过信用增级和风险转移,更多的金融市场需求被创造出来,更多的非流动性资产转化为流动性资产。
一切衍生品价值依赖于信贷资产的初始现金流。
假如债务人违约,那么所有建立在其上的衍生品都失去实际意义。
金融衍生品与房价相互作用,房价越推越高的同时,金融衍生品的交易量也被不断地放大开来。
金融衍生品交易规模越大、层次越多,所蕴含的风险也就越大,风险不断积聚的最终结果,是整个市场必然会因风险的集中爆发而崩溃。
(四)金融监管失效金融衍生品市场交易无章可循在次贷、CDO、CDS等金融衍生产品的创造与交易的过程当中,转移风险是中心目标,控制风险却并非其出发点,所有相关主体都并不对产品风险真正负责。
证券化过程本身能够使中间机构非常容易地转移其账面的风险资产,同时实现高额的利润。
这样,中间机构就过分依赖对风险的转移,而忽略有关风险信息的获取和对风险进行及时的监控。
与此同时,美国政府金融监管失败,投资银行没有受到严格而审慎的监管,特别是金融衍生产品的场外交易能够轻易地绕开监管,从而纵容了金融冒险行为。
总之,美国的金融创新超越了系统能够衡量和限制风险的能力,超越了系统管理证券化过程中激励机制的问题,更超越了系统通过信息披露提供透明度的能力。
金融衍生品的场外交易,更使得监管在很大程度上形同虚设,衍生品缺乏市场定价标准,更谈不上风险控制。
此外,投资银行的杠杆比例在现行的监管框架之外,也不受巴塞尔协议对于商业银行8%资本充足率的约束,对于风险扩散更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五)资本本性使然金融投机,玩火白焚资本过度贪婪的本性,已经成为美国经济社会生活的基调。
在此形势下,资本家无所顾忌,巧取豪夺,为了追求个人短期高薪酬,忘记职业操守,放松风险监管,最终引火烧身。
2007年美国的消费规模是当年GDP 的72%。
房产与信贷基础上不断形成、不断变大的泡沫,刺激着消费者透支了住宅这一未来储蓄的主要来源,为今天的消费买单。
2007年底,美国家庭的负债率达到个人可支配收入的133%。
与此同时,美国金融机构管理层的高薪酬助长了欺诈与投机。
2007年,百仕通集团CEO史蒂文·施瓦茨曼现金收入高达3.5亿美元;高盛CEO劳埃德·布兰克费恩获得了6800万美元的奖金,联席总裁加里·科恩和乔恩·温克里德各获得6700万美元。
摩根士丹利计划发放的2008年度奖金高达110亿美元,比同期公司的市值还要高。
高级管理人员为了获得高薪酬,自然乐于冒更大的风险。
三、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国金融危机的冲击与影响美国的金融危机已经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动荡。
(一)对美国的冲击美国经济陷入衰退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从住房投资和居民消费两个方面对美国经济产生冲击。
住房投资方面,信用危机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加大了房价下跌的压力,投资急剧减少:一方面,丧失抵押品赎回权比例的提高,意味着贷款人将处置更多作为抵押品的房屋或者有更多的借款人被强制要求出售房屋,从而增加了住房的供给;另一方面,贷款人为控制风险而提高利率,提高贷款标准,以压缩信贷规模、控制房贷风险,抑制了住房的需求。
居民消费方面,次级贷款的借款人中部分中等收入群体的债务状况对于消费的影响显著,抵押品撤回金额占消费比重下降,同样影响到消费的增长。
与此同时,美国就业市场持续疲软,失业率节节攀升。
预计2009年美国的失业率可能达到8%以上。
就美国政府出手救市的风险而言,巨额的资金注入,必然进一步增加政府的财政赤字,美元汇率必然进一步走低,通货膨胀的压力必然随之增大。
正因为如此,美国的经济总体上还将继续呈现出经济增长速度放慢、失业率高涨、工资增加幅度回落、房价与资本市场萎靡不振、信贷紧缩的衰退局面。
(二)全球性影响全球经济受到拖累美国经济的衰退,特别是经济增长“双赤字”模式的动摇、乃至终结,势必给包括中国在内的贸易伙伴国的经济增长带来负面效应:对美贸易顺差的大幅度减少,直接导致这些国家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就业压力增大;这些国家出口产业部门的衰退,有可能产生连锁反应,导致宏观经济严重运行失衡;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受到一定冲击,经济发展形势甚至有可能恶化。
发展中国家的年平均经济增长率在未来的两到三年当中可能下降到5%左右。
尽管中国仰仗自身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资本严格管制、经常账户与资本账户的双顺差、外债水平低等优势,在相当程度上把金融动荡隔离在国门之外,尽管中国拥有高居世界之首的近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但是,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的衰退牵连着中国,中国庞大的外汇储备当中,流动性资产的比例、金融资产风险状况,却并不明确。
长期来看,次贷危机必然有损于中国的经济与金融安全。
(三)使世界经济发展前景暗淡2008年,无论美国经济还是新兴市场国家经济,乃至全球经济,都已经无法做到独善其身,世界性的经济衰退已经成为不容回避的现实。
研究表明,在房价收入比率按照自身发展趋势回调、金融业继续提供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服务的前提下,假如美国政府保持中性政策,2009年美国消费、投资和出口的增长速度均将大幅度下降,GDP的增长速度只有1.6%左右,次贷危机的负面影响可能至少持续到2013年岁末。
最终形势还将取决于美国政府的救市措施、金融业的实际损失规模及其年度分摊的多少。
概括而论,美国房价下跌的趋势及其对次贷市场的负面影响,至少到2013年年底才会结束;住宅投资持续减少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冲击,至少到2014年年底才会结束;消费增长速度在2009年将出现大幅度回调,而后再恢复到周期性增长的状态。
新兴市场国家虽然不是金融危机的中心,但是股票市场行情大幅度下跌的不利影响却与日俱增。
新兴市场国家股票市场波动和下跌幅度都超过了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或地区。
四、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美国次贷危机殃及池鱼这几年由于我国金融体系融人全球金融体系的步伐不断加快,而且经济发展模式偏向于外向型经济,进出口总值超过GDP的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