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历代皇帝画像及简介目录概述 (3)明朝历代皇帝 (5)1、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 (5)2、明惠帝建文皇帝:朱允炆 (8)3、明成祖永乐皇帝:朱棣 (10)4、明仁宗洪熙皇帝:朱高炽 (12)5、明宣宗宣德皇帝:朱瞻基 (14)6、明英宗正统皇帝:朱祁镇 (16)7、明代宗景泰皇帝:朱祁钰 (17)8、明宪宗成化皇帝:朱见深 (19)9、明孝宗弘治皇帝:朱祐樘 (21)10、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 (23)11、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 (24)12、明穆宗隆庆皇帝:朱载垕 (26)13、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 (28)14、明光宗泰昌皇帝:朱常洛 (30)15、明熹宗天启皇帝:朱由校 (32)16、明思宗崇祯皇帝:朱由检 (34)南明完全帝系表 (36)概述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始于太祖朱元璋,终于思宗朱由检,共16帝。
明朝帝系图注:明太祖孝陵位于南京紫金山南麓,惠宗与安宗葬处不明,景泰陵位于北京海淀区玉泉山北麓,隆武陵位于福州罗汉岭,绍武陵位于广州越秀公园内,永历陵位于贵州都匀高塘山,明显陵位于湖北钟祥市,其余十三位皇帝陵墓位于北京昌平县天寿山明十三陵。
明朝历代皇帝1、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明太祖洪武皇帝- 朱元璋朱元璋(1328~1398)中国明代开国皇帝。
明太祖。
祖籍为江苏沛县,祖、父后定居濠州(今安徽凤阳)。
朱元璋幼名重八,参加农民起义军后改名元璋,字国瑞。
朱元璋幼时曾为地主放牛。
17岁时,因父、母、兄皆死于瘟疫而孤,不得已入皇觉寺为僧。
不久以行童游食于淮西一带。
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 ),红巾军农民起义爆发。
次年朱元璋投奔起义军郭子兴部。
他以智勇过人,得为子兴心腹,并娶其养女马氏为妻。
后继郭子兴而成为义军首领,在家乡一带逐步扩充队伍,随后克滁州、援六合、下和州,势力渐增。
至正十五年,他依托小明王韩林儿。
不久,朱元璋率军断缆渡江,取采石(今安徽马鞍山西南)、下太平(今安徽当涂),并于次年攻占集庆(今江苏南京),改名应天。
此后,朱元璋以应天为根据地,相继攻取常州、江阴、常熟、徽州(今安徽歙县)、扬州等地;并接受徽州老儒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在应天屯田,兴修水利,恢复农业生产。
朱元璋消灭东南的孤立元军后,即开始与元末各割据势力展开较量。
二十三年他与陈友谅决战于鄱阳湖,友谅败死。
二十四年,自立为吴王,建置百官。
二十七年俘张士诚。
二十六年底,他又遣使迎小明王于滁州,中路沉之于江,农民起义军政权灭亡。
于是朱元璋改明年为吴元年(1367)。
此后,他在南征浙东方国珍、福建陈友定的同时,派出大军北伐中原,发布告北方官民的文告。
文告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纲领,对北方人民反抗民族压迫颇具号召力。
在南征北伐的顺利进军中,朱元璋于吴二年正月在应天称帝,国号大明,建元洪武。
七月,徐达率领的北伐军逼近大都,元顺帝携后妃、太子仓皇出逃上都,统治中国98年的元代灭亡。
此后,统一战役仍在继续,同年,汤和率领的南征军灭方国珍、陈友定,福建、两广尽入版图。
洪武四年(1371),四川平定。
十四年平云南。
至二十年,山西、陕西以及东北平定,全国统一。
朱元璋削平群雄,统一南北的同时,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着手稳固新建王朝的统治,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和制度,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和发展。
在中央废中书省和丞相,政归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听命于皇帝。
改御史台为都察院,与大理寺、刑部合称三法司。
在地方废行中书省,设立承宣布政使司,又设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合称都、布、按三司,各自直属中央。
又创立了卫所制。
为削弱将领的军权,于洪武十三年设五军都督府。
朱元璋实行安养生息的经济政策,采取奖励垦荒,实行民屯、军屯、商屯等屯田制度,兴修水利,在全国推广桑、麻、棉等经济作物的种植等一系列有利于恢复和发展商业生产的措施,成功地使明社会经济较快地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他还下令清丈土地,编制赋役黄册、鱼鳞图册,建立里甲及粮长制,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
他的限制和打击旧豪族地主、规定工匠轮班制、放松对手工业者的人身控制等政策,对恢复和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也起了促进作用。
为充实官僚机构,朱元璋采取荐举、学校、科举三途并用的办法选取官吏。
他鉴于元代官吏贪污腐败以至亡国的教训,决意整顿吏治。
甚至以剥皮囊草来惩办贪官污吏,办法之严酷为历史上所罕见。
他的厉行整顿虽有一定效果,但因其性格猜忌多疑,也滥杀了不少无辜。
为强化皇权,解决统治阶极内部矛盾,朱元璋借胡惟庸案、蓝玉案大肆诛戮功臣;为保证封建统治秩序的稳定,他制订了《明律》和《大诰》,还特别设立锦衣卫特务机构。
明初,朱元璋还实行分封制,将24个儿子和1个从孙分封到全国各地,以巩固统治。
由于北元回归大漠后保有相当强的军事力量,对明朝北部形成极大威胁,故朱元璋分布在北方边防线上的塞王兵力尤为雄厚,洪武后期,这些塞王已掌握边防军事指挥权,防止了军权旁落。
但他的第四子朱棣(明成祖)后来却因此夺得他的继承者建文帝的皇位(见靖难之役)。
朱元璋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和制度影响深远,具有一定的进步作用,并奠定了明朝200多年的统治基础。
但他将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发展到空前程度,以及由此对社会经济产生的阻碍作用,也反映出中国封建社会转入后期的历史特色。
洪武三十一年(1398)闰五月卒,葬南京孝陵。
2、明惠帝建文皇帝:朱允炆明惠帝建文皇帝- 朱允炆明惠帝(1377~1402)中国明代皇帝。
即朱允炆。
1398~1402 年在位。
年号建文。
明太祖孙,懿文太子朱标第二子。
洪武二十五年(1392),立为皇太孙。
性仁厚,曾奉太祖之命,参照历朝刑法,改定洪武律畸重者73条,天下皆颂其德。
朱元璋死,以皇太孙即位。
召方孝孺为翰林院侍讲,典章制度,锐意复古,诏行宽政,实行惠民政策,减免租赋,赈济灾民,老弱病残者由国家扶养;重视农业生产,兴办学校,考察官吏,任用贤能,派侍郎暴昭、夏原吉等24人充任采访史,分巡天下,以体察民情。
采纳齐泰、黄子澄建议,实行削藩,并下令亲王不得节制文武将吏,更定内外大小官制,以加强中央集权。
先后削废周、齐、湘、代、岷五个藩王,又陈兵河北,意在图燕。
建文元年(1399),燕王朱棣以清君侧诛齐、黄为名,举兵反叛。
四年,燕军渡江,攻陷京师(今南京),他在宫中自焚而死。
一说他由地道出逃,改换僧装,流浪各地。
惠帝朱允炆(1377-1402)年号“建文”1398年即位,在位5年。
明惠帝朱允炆,明朝无谥,清乾隆元年追谥「恭闵慧皇帝」,史籍称为建文帝。
性寡断。
惠帝,太祖孙,皇太子朱标的次子,朱元璋在世时,大封王室,20多个儿子均封为亲王,分驻各地,惠帝登基后,进行削藩,以统一军事,惹恼诸王,燕王朱棣其兵北京,1402年攻入南京,惠帝一说被烧死,一说外逃。
3、明成祖永乐皇帝:朱棣明成祖永乐皇帝- 朱棣明成祖(1360~1424)中国明代皇帝。
即朱棣。
1402~1424年在位。
朱元璋第四子。
洪武三年(1370),受封燕王。
十三年就藩北平(今北京),多次受命参与北方军事活动,两次率师北征,加强了他在北方军队中的影响。
朱元璋晚年,朱棣不仅在军事实力上,而且在家族尊序上都成为诸王之首) 。
朱元璋去世后,继位的建文帝朱允实行削藩,朱棣遂于建文元年(1399)七月发动靖难之役,四年六月攻入南京,夺取了皇位。
次年改元永乐。
图文来自网络地球家园编辑朱棣即位之初,对洪武、建文两朝政策进行了某些调整,提出“为治之道在宽猛适中”的原则。
他利用科举制及编修书籍等笼络地主知识分子,选择官吏力求因才而用。
他对建文时逆命诸臣,残酷屠杀,大肆株连。
当其皇位较巩固时,又继续实行削藩。
他还继续实行朱元璋的徙富民政策,以加强对豪强地主的控制。
永乐初开始设置内阁,选资历较浅的官僚入阁参与机务,解决了废罢中书省后行政机构的空缺。
朱棣重视监察机构的作用,设立分遣御史巡行天下的制度,鼓励官吏互相告讦。
他利用宦官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设置镇守内臣和东厂衙门,恢复洪武时废罢的锦衣卫。
厂卫合势,发展和强化了专制统治。
朱棣十分重视经营北方,永乐初即改北平为北京,设行在六部,增设北京周围卫所,逐渐建立起北方新的政治军事中心。
七年设立奴儿干都司。
同时争取与蒙古族建立友好关关系。
七年,在北京天寿山建长陵。
十四年开工修建北京宫殿,十九年正式迁都北京。
朱棣为保证北京粮食与各项物资的需要,于九年疏浚会通河,十三年凿清江浦,使运河重新畅通,对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朱棣注意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鼓励垦种荒闲田土,实行迁民宽乡,督民耕作等方法以促进生产,并注意蠲免赈济等措施,防止农民破产,保证了赋役征派。
使永乐时期出现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局面。
朱棣对典籍的整理也比较重视,组织大批人力编修了中国古代类书之冠的《永乐大典》。
为开展对外交流,扩大明王朝的影响,从永乐三年起,朱棣派郑和率领船队6 次出使西洋(宣宗1次加起来7次永乐6次),所历30余国,成为明初盛事。
永乐时派使臣来朝者亦达30余国。
二十二年朱棣死于北征回师途中的榆木川(今内蒙古乌珠穆沁)。
葬于长陵。
4、明仁宗洪熙皇帝:朱高炽明仁宗洪熙皇帝- 朱高炽明仁宗(1378~1425)中国明代皇帝。
即朱高炽(1378年-1425年5月29日),明成祖长子,其母为仁孝文皇后。
徐达外孙。
自幼端重沉静,因体胖而行动迟缓,明太祖欣赏其才。
洪武二十八年闰九月壬午(二十一)(1395年11月4日)被册封为燕世子,后守卫北平。
成祖即位后于永乐二年四月甲戌(初四)(1404年5月12日)立为皇太子。
永乐二十二年八月丁巳(十五)(1424年9月7日)即位,次年改元为洪熙,登基后赦免了建文帝的旧臣和永乐朝时遭连坐流放边境的官员家属。
明仁宗随父征战多年,知道创业很难,重用户部尚书夏元吉,命杨荣、杨士奇、杨溥三人辅政,采取了一系列减少国家开支的措施,对国力的恢复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他在位期间,他褒奖直言,虚怀纳谏,减轻刑法,对开封、山东等地赈灾免粮。
用人,行政均得后人称善。
他一即位,即决定将首都迁回南京,以免漕运的巨大花费。
体弱多病的洪熙皇帝,登基后从政仅8个月,就一病不起,于洪熙元年(1425年)因心脏病五月辛巳(1425年5月29日)崩于钦安殿,庙号仁宗。
葬于明献陵(今北京昌平)。
朱高炽虽庙号“仁宗”,但延续了太祖、成祖的殉葬制度,死时生殉5名妃嫔。
5、明宣宗宣德皇帝:朱瞻基明宣宗宣德皇帝- 朱瞻基明宣宗(1398~1435)中国明代皇帝。
即朱瞻基。
1425 ~1435年在位。
年号宣德。
明仁宗长子。
即位初,汉王朱高煦反叛,率师亲征,抵达乐安(今山东广饶),高煦出降,平定叛乱。
任用累朝元老蹇义、夏元吉和杨士奇、杨荣、杨溥治理朝政,并能纳谏,政治较为清明,官吏各称其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