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蔺慧摘要: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这一论述,把新形势下学校德育教育摆在了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突出强调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迫切性和现实针对性,明确了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根本任务。
体育教育工作者在传播运动技能、运动知识的同时,应注重德育工作的渗透,为社会培养品德高尚、心理健康、身体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强的全面型人才。
关键词体育德育渗透新课改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课的重要任务,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在体育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德育教育,,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在体育课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个性行为和意志,掌握其特点、遵循其规律,把德育工作渗透到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从教学角度看,高校体育教学是教师角色与学生角色的互动关系,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言一行无不渗透着对学生的品德教育,教师的道德行为是学生道德行为的楷模,教师应身正为范即是此理。
一、体育教学的教育功能1.健身功能从运动对人体的影响看,体育的直接作用增强体质,因此,健身是体育的主要功能。
2.智育功能体育是促进智力发展的积极因素和手段,知识的获得,所依赖的是思维器官,即脑或脑中枢,通过体育锻炼,使体质增强,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觉器官都得到训练,不断提高脑中枢传导速度,从而使思维敏捷,记忆力增强,有助于牢固掌握科学知识。
3.德育功能体育活动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内涵,通过复杂的练习,克服来自生理、心理方面的各种困难、阻力等,磨练刻苦、勇敢、顽强、坚毅等意志,通过集体活动,树立团结协作,密切配合等群体意识和观念,通过竞赛,培养奋发向上,拼搏进取等良好道德风尚;通过体育史和优秀运动员为国争光的事迹,培养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操。
此外,体育教育还具有社会、发展、政治、经济、教养、美育、文化传播等功能。
但是,体育教育的功能具有潜在性,只有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去组织实施,才能使体育的功能得以发挥。
本文从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探析对学生德育的潜移默化的功能。
二、体育教师职业道德与学生思想品德的关系改革体育教师职业道德是体育教师在从事体育教育过程中形成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是体育教师与学生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
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是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师生关系可从不同的层面进行划分,有为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而发生的教育关系,也有单纯为满足交往需要而形成的人际关系即社会关系,概括为教育关系、心理关系和道德关系。
1.从行为学的观点看,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受教师的主观行为而控制的,教师的行为有心理行为和付诸实际的语言行为和身体行为,外在表现出来的语言行为和身体行为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学生的道德品行影响也较大,体育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是知识上、智力上的,更是思想上,人格上的,是一种道德关系。
学生会因教师的鼓励、支持而更加勤奋地学习,教师对学生的好恶作为某种信息传递给学生,对学生的行为具有调节作用。
因此,体育教师与学生间的道德关系是靠责任感、义务感来维持和巩固,建立健康的道德关系是体育德育教育成功的重要条件。
在这种关系中教师的道德观、信念观、情感、意志、行为起着决定性作用。
教师不仅要肩负教书任务,更应担负育人的重任。
2.从教学角度看,高校体育教学是教师角色与学生角色的互动关系,可是,从社会学角度看,其深刻的意义是人与人的关系,是师生间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的社会互动关系。
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言一行无不渗透着对学生的品德教育,教师的道德行为是学生道德行为的楷模,教师应身正为范即是此理。
充分认识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意义和特殊价值,深刻理解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规范要求,从而为自觉地遵循教师道德要求,履行教师道德义务奠定科学的、理性的基础。
3.新课程改革后,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以“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为出发点,以提高学生运用书本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为归宿,这就要求政治教师在落实常规教学的同时,实现“三个转变”,以适应新课改的需要,转变由单一的课本课堂为主的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转变“一言堂和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转变试题答案的单一性,提高学生解答开放性试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因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作为转变学生思想主阵地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一定要适应时代的发展,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大胆探索课堂教学改革的新路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施教者首先应该明确德育的重要性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作为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青少年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品德素质和身体素质的要求也提高了。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把德育放在首位,并把德育渗透到各学科教育中去,体育也不例外,体育作为学校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担负着提高少年儿童身体素质的主要任务,而思想品德教育也是体育的教育目标之一。
因此,体育教师在日常的体育教学工作中,必须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寓德育于体育之中,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把握当代少年儿童的个性心理特征和思想品德状况,认清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创造性地探索在体育课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策略和技巧。
体育教学在对人的教育和培养过程中所具有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使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问题,成为广大的体育工作者所关心的热门话题。
1.教师应做到表率作用如何教育好学生,作为教师,既要有扎实深厚的理论基础、专业技能和强烈的敬业精神,还要有高尚的思想道德素养。
教师只有对党的教育事业无限忠诚和热爱,教风端正,行为高尚,谈吐文雅,爱护学生,严于律已,处处、事事都成为学生的楷模,才能称得上真正做到了既教书又育人。
教师高尚文明的言行,以身作则的形象,对学生的思想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反之,如果教师忽视自身的思想品德建设,在教学工作中,不负责任,作风浮夸,行为散漫,其后果必然误人子弟,害人害已。
德育工作始终围绕着紧张的脑力活动与体力活动的结合进行。
在学生身体活动中抓活的教育,体力活动引起思想活动,思想活动又往往影响和指导着体力活动。
在体力活动中出现的思想活动,往往是一闪而过,是小的东西,需要教师仔细观察,及时发现,积极引导,抓紧教育体育教学过程中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径在体育课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理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
如在体育理论课中,可以通过我国奥运健儿为国争光,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不怕苦,不怕累,顽强拼搏的精神,逐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热忱及树立远大理想。
2.体育教育中如何参入德育规范课堂常规。
上课时,提出本学期体育教学任务、要求、教学内容、考核项目与标准,以及本学期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安排等。
对待新生还要向他们介绍本校体育方面的成绩,宣布各项规章制度以及上课的常规要求等。
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以激发他们为祖国现代化建设而上好体育课和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结合课堂常规进行教育。
常规是对师生提出基本要求,内容包括课前、课中、课后种种常规。
这些常规内容和讲文明礼貌、讲思想品德、组织纪律、安全教育结合在一起,并使之制度化。
教师要以身作则,严格执行课堂常规,严格考勤、考核制度,加强组织纪律性,保证课的正常进行,培养良好的班风班貌。
学生在一个良好的班集体里,更有助于正确思想品德的形成。
体育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并无先后轻重之分。
教师须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根据学校工作实际和学生思想状况,有条不紊地重点实施,要深入分析结合对象,努力把握结合时机,有效掌握结合程度,不断改进结合方法,保持学生共性特征,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教学中把德育教育与体育教学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寓德育教育于教学之中,并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利用体育教学鲜明动态性和群体性,有组织、有计划地通过身体练习实现对学生德育教育,就能全面的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使学生身体和心理都能健康成长,就能保证学校体育工作质量和任务的完成,就能为全民族素质提高奠定良好基础四、体育教育中的德育实施方法体育教学是一个包括身体、智力、思想、情感、态度等在内的全面教育,学生通过体育课的学习,锻炼健美的体格,发展理性行为,提高思想觉悟,充实智力活动,扩大经验范围,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因此,体育教师必须充分了解体育课的结构,根据每堂课的特点和内容贯穿德育教育的内容如下:1、结合课堂常规进行思想品德教育2、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3、结合不同的组织教法进行思想品德教育4、结合偶发事件的处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5、结合教师以身作则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总之,在体育教学中贯彻德育教育,不仅是学校体育改革的需要,也是体育教育观念更新的需要。
在重视德育教育的同时,更要重视德育教育的效果。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必须同体育教学的特点、内容和形式紧密结合起来,防止只写在计划与教案中,或进行空洞的说教。
要把德育教育容中的抽象概念具体化,使之成为看得见、摸得着、能测量、能评价,具有可操作性的实际内容,建立合理的、客观的、科学的德育教育评价体系,使学校体育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1]张振川主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论.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1992年.[2]袁振国著.教育改革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3]金一鸣.教育原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4]乐龚进.教师职业道德.北京教育出版社. 转贴于中国论文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