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家校社教育合力,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我校针对青少年学生的特点,在构建三位一体的育人新模式上,力求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真实性;以课程为核心、以网络为平台、以社区为依托,整合教育合力,做了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进一步发挥了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合力,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一.创新教育模式,突出主体性
1.实行“交互式主体”教育模式,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任何教育的起点和终点。
传统品德教育偏重家校的作用,学生在价值观培养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自主性受到压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主动打破这种局面,把学生看作一个不断成长、不断增强能动性的个体,尊重他们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和感受,既引导他们掌握核心价值观,也丰富他们的生活实践,让他们在与社会的互动中真正理解和应用核心价值观。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模式上,并不局限于学校系统,而是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一体化中进行。
这种“整体”模式为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空间。
一方面,学校为学生提供品格发展的主场所。
课堂上,师生处于平等地位,自由讨论各自的见解;课外,学生可以参加各种培训机构或俱乐部,在活动中学会公平竞争、尊重他人、崇尚科学等价值观。
另一方面,家庭和社会为青少年价值观培养提供更丰富的内容。
青少年可以参加各种课外活动,例如在创建文明城市中让学生参加宣传号召遵守交通规则,做到不乱丢垃圾,讲文明用语等。
学生常年
参加在区青少年宫、区图书馆、社区孤寡老人家等地方做义工等。
通过这种三位一体的协作,学生个体锻炼了自身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切实体验到自身在价值观教育中的主体作用。
2.实行学校与家庭、社区的协作模式,富有真实性
家长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养成起到直接作用,因此,家庭、学校联系要十分紧密。
在家校协作中,学校扮演着推动者角色,采用许多机制鼓励家长参与。
在具体操作上,学校设立由心理教师、专家型教师组长的顾问团,为学生和家长提供解决心理、情感以及学业等问题的专业意见。
学校开展家长培训计划,每月针对一个具体问题指导家长教育学生的技能,这种“家长工作坊”的方式让参与者能更好地承担培养下一代的责任。
邀请家长成为家校合作的志愿者。
学校的家长志愿者在交通文明督导,图书馆服务,各节日策划组织上,都发挥着积极地作用。
此外,学校还建立家长咨询委员会,由各行各业中人员组织,及时为家长提供帮助。
社区也是学校实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场所。
学校主要采取两种方式与社区合作。
一种是推行社区组织模式的教育,其特点是构成成员众多,包括商业界、地方政府等,影响力较大。
在这种组织模式中,由社区居委会牵头,成立社区家长服务机构。
该社区家长服务机构主要通过各种类型的家长教育课程,在课余不断提升学校的价值观教育质量。
另一种是社区服务计划,这种方式的特点是让学生直接成为服务计划的主体,学生通常能愉快轻松地掌握核心价值观,该方式备受欢迎。
三年来,学生通过参加由海兴居委会主办的五好小公民夏令营、免
费美术培训,学校与招行联办的理财夏令营等品牌活动,从中感受到了艰苦奋斗、团结互助、诚实守信的教育。
二、整合家校社,形成教育合力
目前,我国在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主要依赖学校进行,对于家庭和社会的作用却较少关注,导致出现“5+2=0”的不良效果。
因此,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植人心,必须整合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力量,形成教育合力。
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以课程为核心,推进家校合作
长期以来,教师对课程的实施具有决定权,家长最多是学校教育的一种咨询工具。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在进入实施阶段,借助于新课程的实施,我们也可以找到家校之间的有机结合点。
根据对本校家长所做的抽样调查,家长参与教育的愿望迫切。
学校在家校合作方面,在低年段做了一些尝试创新。
采用了新的模式,即让家长当助教,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主要在班会课、品社课、地方课程上。
在这一模式中,家长和教师形成较为稳定的伙伴关系,一起备课,共同讨论学生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教师对家长也有义务做专业地指导、协助、鼓励。
家长助教作为常规教育的一种补充形式,家长可以通过此活动了解孩子在学校里学习和生活的基本情况,与老师共同交流育儿心得;老师也可通过此种方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增进对孩子的了解,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方式,同时也丰富了教学手段。
2.以网络为平台,建构家校社合作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