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描写自然景观这是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水面最宽时上千米,落差50米。
不羁的流水如同天河倒泻,壶口成为天险,许多慷慨激昂的故事在这里演绎。
势不可挡的黄河,成为这个东方民族的精神象征。
没有什么能阻挡一条长河奔流入海,万川归一的大海就在前方。
——《航拍中国》沐浴着和煦的阳光,往日起伏的海面仿佛被熨平,大海变得安静。
飞行在这片蔚蓝之上,我们可以听到大海平缓的呼吸。
面向海洋,更能感受到风的来向。
一个新的时代正乘风破浪而来。
海洋,愈加成为中国联通世界的桥梁。
——《航拍中国》【解析】对自然景观,可以赋予性格,如流水“不羁”;赋予生命,如大海“平缓的呼吸”。
在主题升华上,通过自然景观寄托精神。
先借黄河喻东方民族,再道出“黄河奔入海”,比直白平铺写“中国走向世界”更有力。
2.描写城市文明文化100多年来,肥沃的黑土地曾涌现出许多时代契机。
直到今天,人们仍然相信这片土地蕴藏的潜力。
在哈尔滨脚下,是一条生机勃勃的东北亚经济走廊,这座城市涌动着奋进的渴望,也寄托着一个国家对合作共赢的向往。
——《航拍中国》如果说大多数城市的发展是在高度和边界上的拓展,那么西安则是在同一个空间中叠加出来的时间之城。
在城市之中盘旋、穿行。
秦、汉、唐、明,十三朝的时空同时聚合在古城之中。
全新的城市在过去的文化中继续叠加新的价值。
就像一棵树,长出新叶,抽出新芽。
——《航拍中国》【解析】1.不同于一般的阐述社会背景的写法,把城市拟人,运用各种表达动态的词“生机勃勃”“奋进”,再赋予国家层面的情感,让哈尔滨在读者心中“活了”。
2.提到西安就一定会提到它浑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但一味描述过往辉煌的主题既不深刻也没有升华。
而这里将西安理解为一个“叠加的空间”,继承荣耀、展望未来。
3.描写人物巍巍中华,漫漫长河,伟大英雄,辉同日月。
他们叱咤风云,挥鞭断流,功劳政绩,留传万世。
解密历史真相,评点历史功过,我想为的是探索人类社会的兴衰成败,告诉我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应当在悠悠历史长河中怎样发展、求索,不断开明、进步。
——《百家讲坛》曾经风靡了一个时代的名伶王紫稼,就像一团开到极盛的花簇,一阵风霜袭来,瞬间凋零。
匆匆促促,甚至还来不及做一个优美的收梢,来不及等众人优雅地哀悼。
就好像所有绚烂的事物都不长久一样。
——《百家讲坛》【解析】1.由四字词语组成的句子,读起来铿锵有力,而且“巍巍”与“漫漫”还可修饰高山、岁月等。
另外,词语韵味无穷,如“叱咤风云”“挥鞭断流”可用来描写英雄事迹;“辉同日月”可使用于描写人物成就与人性光辉。
2.抓住了本体和喻体的共性,把人比作花,既写出人如花俏,又暗示了名伶生命的短暂。
动词“袭来”指的是很有气势地冲过来,名词“收梢”指的是事物及人生的终结。
你们快记下这些好词~4.描绘人生跋涉的人生,明中有暗,暗中有明;无欲者则刚,有志者竟成。
求索的人生,忧中有喜,喜中有忧;自强者常乐,淡薄者无愁。
多变的人生,哭中有歌,歌中有哭;作恶者召祸,为善者得福。
多彩的人生,荣中有枯,枯中有荣;卑鄙者速朽,高尚者永存。
苦中有甜,甜中有苦;奉献者必荣,奋斗者常舒。
——《百家讲坛》【解析】本段在语言运用上独具匠心。
修辞手法丰富,运用了4个排比句,每个排比写出人生的一个特点,层次清晰。
“a中有b,b中有a”的顶针句式能使得文段语言诗化。
此文段用词不走寻常路,用“跋涉”与“求索”替换“曲折”“艰难”等常见形容人生的词。
运用“无愁”“召祸”“速朽”“常舒”等缩略词形容人使得语言凝练。
此外,本段结构完整,列了排比句过后水到渠成地引出观点,总结上文,一气呵成。
5.描写时代背景当西方文明的光泽隐遁在中世纪的幽黯里,中国则在宋代迎来了自己的文艺复兴。
在这个时代里,个性和创造力得到充分舒展,而所有艺术种类的变化,都在苏东坡身上汇拢交织。
在政治漩涡里挣扎沉浮的苏东坡,虽然在艺术上并无野心勃勃的构想,却在无意间争得了那个时代的文坛首席。
——《苏东坡》【解析】用可感知的词修饰抽象概念,能使得语言更灵动,如第三个文段用“光泽”修饰抽象的“文明”。
而动词“隐遁”,意为“隐蔽躲藏”,具有逃避尘世的意味,“幽黯”指“暗淡”,配合动词“隐遁”更突出了“幽”这一状态。
此外,动词的恰当使用能提高文采,如动词“舒展”比常见词“发挥”更适用于修饰“个性与创造力”,动词“汇拢”可用于表达“聚集”,而“挣扎沉浮”用于“漩涡”真是最为恰当不过了。
6.描写人物(1)他的一生,不断地与奇迹相遇。
这双眼见证过越王勾践剑出鞘时的锋芒,两千年一遇绝无仅有;这只手温柔地拂去了云梦秦简的尘埃,澄清了历史,将真相揭开;他的双脚一步一步,走过许多震惊世界的考古发现;他的身影伏案桌前,在一个又一个夏秋冬春,不曾停歇。
七十八年的漫漫人生,他与湖北考古事业紧紧相连。
——《国家宝藏》评“原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振裕”(2)他,一生扮演过一百八十多个女性形象。
有人说他是美的创造者,还有人说他就是美的化身。
他是造物主精妙无比的杰作。
他生逢乱世,几度立于时代潮涌和时局变换的浪峰,以巾帼的妆容站出一派不同寻常的英雄的姿态。
——《百年巨匠·梅兰芳》【解析】1.从人物入手,身体结构分步走。
借每个部位道出人物的经历成就。
2.先借别人的评价侧面烘托出人物的形象,再以时代背景不动声色地描写出人物命运。
7.论述传统的复兴议论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成功转型”社交媒体的经营,绝不仅仅是“公关”。
通过互联网,故宫不仅赢回了面子,更重建了公共博物馆与公众的具体关联。
环顾四周,一些博物馆给人的印象是陈列呆板,讲解套路化,缺乏互动,于是恶性循环,愈显门前冷落鞍马稀。
加上服务意识欠缺、管理水平不足,使得那些博物馆脱离了跟公众生活的联系。
这样的难受劲,故宫也不是完全没有体会过。
故宫的成功转型不只是技术层面的,更是心灵的、文化的,它说明只要融入现代人蒸腾的生活,传统文化就能再发新芽。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理应与人共同进化。
曾几何时,我们欣喜于社会日益高涨的文化需求,也困惑于公共文化服务的匮乏与滞后。
如今,故宫以其生动的故事打通了任督二脉:只有跟公众建立起共生共长的关系,传统文化才会焕发活力,文化传承才会薪火绵延。
——人民日报《寻找传统文化的“打开方式”》(有删减)【解析】1. 引据古今。
化用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篇乐府诗《琵琶行》中的“门前冷落鞍马稀”一句来比喻博物馆面临的“冷清”困境,引用古文“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出自《周易》)表达文化与人类共同进化的观点。
2. “赢回了面子”“难受劲”“成功转型”“打通任督二脉”“再发新芽”等代替困境后“重新得到民众喜爱”等描述,赋予故宫和传统文化以生命,鲜活生动。
3. 对“日益高涨的文化需求”感到“满意”,用“欣喜于”;“不满”则用“困惑于”;“缺失”“落后”用“匮乏”“滞后”代替,显得更凝练、有力。
4. 其他好词:阐述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关系”,为了避免反复出现“关系”,可用替代词“具体关联”;“社会环境”在传统文化被喻为植物时,可表述为“蒸腾的生活”,喻为其他时则可灵活另做他说;“应该”= “理应”;“和谐共处”= “共生共长”;“继续下去”= “薪火绵延”。
8.描写历史在这片神奇而广袤的土地上,一场场历史大剧不断上演,无数的曲折与坎坷,考验着这片土地上的民族与众生。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勇于探索,静守家园,爱好和平,深入中国人的血液。
无论风雨飘摇,困难重重,中国人都能迎难而上,顽强奋斗,渡过难关,寻求到解决问题的真理;无论烟雾弥漫,障碍重重,中国人都能够坚韧不拔,沉着冷静,选择出适合自己的道路,缔造中国与人类的幸福。
这就是中国的历史,丰富而多彩,曲折而灿烂,绵延而不断,在这片土地上生根绽放,演绎出无数的传奇往事。
这些古老的历史,是我们宝贵的遗产,历久而弥新。
她像一座灯塔,照亮着我们的复兴之路;她像一位母亲,守护着我们梦的摇篮!——《中国通史2016》【解析】1. 在描写中国历史或者是文物时,我们不妨采用排比句的句式进行概述。
长短句结合的排比句式不仅可以精炼地概括出中国历史的特征,而且能够增强句子的气势与韵律感,体现出中华历史本身所具有的源远流长、气势恢宏的属性。
另外,描述中国历史时,不需要拘泥于历史或是文物本身,可以进行适当的延伸拓展,即将它们与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中华人民的智慧等更多地结合起来。
2. 在形容困难险阻时,我们可以借鉴一下文段中的四字词,如“风雨飘摇”“困难重重”“烟雾弥漫”“障碍重重”,这样词看似普通,但它们的出现无意中营造出了一个生动具象的场景,让阅读者有了身临其境的冲击感。
9.论述影响与意义(1)议论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在青岛举行的第十八次会议往实处落,上合组织合作才能根深叶茂、生生不息。
理念蕴含智慧,行动见证担当。
知行合一、行胜于言,是中国外交一以贯之的鲜明品格,也是上合组织行稳致远的成功秘诀。
从凝聚团结互信的强大力量,到筑牢和平安全的共同基础;从打造共同发展繁荣的强劲引擎,到拉紧人文交流合作的共同纽带,再到共同拓展国际合作的伙伴网络,五项倡议既有高屋建瓴的顶层设计,也有具体可行的目标要求,指明上合组织发展的方向和路径。
作为“上海精神”的倡导者和推动者,中国通过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为各方培训多种人才、在上合组织银行联合体框架内设立专项贷款等举措,于实干中浇筑合作的坚实基座,在创新中拓宽上合组织发展的阳光大道,为合作共赢写下务实担当的生动注脚。
——新华社《构建命运共同体,上合扬帆再起航》(2)议论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这是一个闪射真理光芒的论断。
从这点出发,中国朝着建设网络强国目标不懈努力,不啻是对世界的重大贡献。
本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以“发展数字经济促进开放共享——携手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主题,正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自然延伸。
世界因互联网而更多彩,生活因互联网而更丰富。
7000年前,刀耕火种的谭家湾先民第一次在浙江乌镇撒下了文明的种子。
今天,我们更有理由寄望乌镇,让亿万人民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寄望互联网领域一年一度的重要约会,让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坚实有力、葳蕤蓬勃;寄望互联网科技之光,照亮人类的共同家园。
——南方网评《让互联网之光照亮人类共同家园》【解析】1. 描述外交手段时,用“一直以来”“常用”形容其“风格不变”,较为常见,这里用“一以贯之的鲜明品格”及“行稳致远的成功秘诀”,形容词与名词都是四字词语,更加具有张力。
2 .表达某些合作组织、大型论坛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及作用,多用“增强了……”“提升了……”等,有如万能膏药,但却不能为文章添彩。
文段中“筑牢……共同基础”“打造……强劲引擎”“拉紧……共同纽带”“浇筑……坚实基座”“拓宽……阳光大道”“写下……生动注脚”都不失为表述影响的佳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