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落体运动
【设计说明】
自由落体运动是是一种典型的匀变速直线运动.本节课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采用实验室的基本实验仪器——打点计时器,记录下运动的信息,定量地测定重物自由下落的加速度,探究运动规律的同时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方法。
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尽量为学生提供制定探究计划的机会。
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去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讨论和交流。
测定重物自由下落的加速度.做好几个探究实验是本节课的关键。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知道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认识重力加速度;
(2)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3)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观察轻重不同物体的下落过程,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体会科学推理和实验是揭示自然规律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前人崇尚科学、勇于探索的人格魅力和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探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过程。
2.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并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采用打点计时器,记录下运动的信息,定量地测定重物自由下落的加速度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牛顿管、硬币、纸片、打点计时器、刻度尺、铁架台、纸带、重物(两个质量不同)、频闪照相机等。
【教法建议】
可以按照教材安排的顺序,在讲解的同时,通过实验,边讲边议。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1590年,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了“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著名实验,从此推翻了亚里斯多德“物体下落速度和重量成比例”的学说,纠正了这个持续了1900年之久的错误结论,
那么物体下落的过程有没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呢?今天我们将一起探究这种运动——“探究自由落体运动”。
新课教学:
知识准备:
提问: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速度与时间的规律:
位移与时间的规律:
速度与位移的规律:
由打点纸带求加速度的规律:
2.怎样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例如下图所示是用打点计时器研究小车运动打出的一条纸带,A、B、C、D、E为在纸带上所选取的连续的5个计数点,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0.1 s;试判断小车在做何种形式的运动?
一、自由落体运动
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物体的落体运动,下落快慢在不少情况下是不同的。
提出问题:
1.重的物体一定下落得快吗?
2.你能否证明自己的观点?
探究一: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
【实验探究】
实验1:让硬币和羽毛同时由静止释放。
思考:是否重的物体一定下落的快?
分组实验:取两张相同的纸,将其中一个揉成球,再同时由静止释放。
思考:1、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2、如果没有空气阻力,物体只受重力,从静止开始下落的情况是什么样子呢?
结论:物体下落过程的运动情况与物体质量无关.
实验2:“牛顿管”的实验
将羽毛和金属片放入有空气的玻璃管中,让它们同时下落,观察到的现象是金属片下落得快,羽毛下落得慢.将羽毛和金属片放入抽去空气的玻璃管中,让它们同时下落,观察到的现象是金属片和羽毛下落的快慢相同。
做牛顿管对比实验要注意:
①观察:没有抽气时羽毛与金属片运动的快慢;
现象:羽毛下落得很慢;
②观察:将玻璃管抽掉一部分空气后,比较羽毛与金属片运动的快慢;
现象:羽毛下落得较慢,但比实验2-①快多了;
③进一步猜想:将玻璃管抽成真空时,羽毛与金属片运动的快慢;
现象:一样快。
④课件展示该实验(加深感性认识)
如果大家对自由落体运动的认识还不过瘾的话,下面我们再看两个实例:
(1)1971年美国宇航员斯科特在月球表面上让一把锤子和一根羽毛同时下落,观察到它们同时落到月球表面上。
(2)1993年4月8日上午,来自世界各地的一些科学家用精密的自动投卸仪器把乌檀木、塑料、铝等不同材料制成的小球,从比萨斜塔塔身44米处投下,用精密电子仪器和摄像仪记录,结果所有小球以同一速度落地。
得出概念:空气阻力可以忽略不计时,物体将沿直线下落的运动就是今天我们要讲的一类运动——自由落体运动。
介绍伽利略的逻辑推理:
师:阅读课本并回答:(1)什么叫自由落体运动?(2)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是怎样的? 生:物体仅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自由落体运动。
特点是:(1)初速度为零;(2)只受重力作用,没有空气阻力或空气阻力可以忽略不计。
板书:1.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
只受重力作用,从静止开始的下落运动
2.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
(1)只受重力 (2)初速度为零
判断下列物体是否在做自由落体运动
⑴向地面用力掷一小石块;
⑵棉花团落地;
⑶蹦极跳
探究二: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
到此,对于自由落体运动我们已经有了认识:初速度为零的加速运动;
下面我们来进一步探究它是怎样的加速运动:
实验3:①打点计时器打出纸带;
②纸带处理,在展示台上测量处理;
③在Excel 中列出表格:算出x ∆并绘出v-t 图象;
现象:x ∆近似相等,v-t 成一条直线。
得出自由落体的运动规律:属于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④测定加速度:根据2
at x =∆得出:a=?
结论:经过反复实验表明,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自由下落的加速度都相同,这个加速度叫做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重力加速度,通常用符号g 来表示。
说明:重力加速度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它的大小可以通过多种方法用实验来测定。
例如:实验4:闪光拍照技术(频闪照相)(多媒体演示)
原理说明:……
通过精确的实验测得g结果:(列表)
从列表可看出g的变化规律:g随纬度的增大
而增大;
说明:在一般的计算中:g=9.8m/s2或
g=10m/s2,本书中,如果没有特别说明的,g=10m/s2
进行计算。
学生活动: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推导自
由落体运动规律。
板书:3、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①速度公式: v=gt
②位移公式: x=1/2gt2
③速度与位移关系: v2=2gx
应用:
在汶川大地震中,一架直升飞机在灾区某地上空做定点空投救灾物资,已知每隔1秒释放一包物资,当第1包物资刚着地时,第五包刚好离开机舱开始下落。
(g=10m/s2) 求:①直升飞机距离地面的高度?
②第一包与第二包之间的距离?
【学生活动】
1.阅读教材第46页“测定反应时间”,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若测出某同学捏住直尺时,直尺下落的高度为10 cm,那么这位同学的反应时间是多少?
随堂练习
1.关于自由落体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竖直向下的运动一定是自由落体运动
B.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竖直向下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C.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自由落体运动
D.当空气阻力小到可以忽略不计时,物体从静止开始下落的实际运动可视为自由落体运动
2.自由落体运动在任何两个相邻的1s内,位移的增量为( )
A.1m
B.5m
C.10m
D.不能确定
3.估算从三楼晾台上下落的花盆,经多长时间到达地面?到达地面的速度有多大?
(提示:每层楼高约2.8m,凉台高约0.9m)
课后作业:复习、完成《学习与评价》中基础达标练习
【教学中注意事项】
1.重力加速度的大小。
在不同地点,g的值不同,北京9.801m/s2,标准值为9.80665m/s2。
一般计算取9.8m/s2,粗略计算可取10 m/s2。
2.重力加速度在地面不同的高度,取值也不同,离地面越高,g值越小。
3.只有满足f阻<<G,时,才能认为物体下落为自由落体运动。
4.本节教学重点和关键在于说明不同物体下落的快慢相同,具有相同的加速度即重力加速
度。
5.重力加速度的数值课本上是直接给出的。
要让学生知道重力加速度的大小随地点不同而
不同,从地面的赤道到两极其大小逐渐增大;在离地面越高的地方,重力加速度减小。
不
给学生解释为什么。
6、在得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运动的结论后,可让学生自己写出自由落体运动的公式和几个推论。
【小结】
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
自由落体加速度(重力加速度)
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板书设计:
1.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只受重力作用,从静止开始的下落运动
2.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
(1)只受重力(2)初速度为零
3、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①速度公式: v=gt
②位移公式: x=1/2gt2
③速度与位移关系: v2=2gx
【课后反思】
这节课主要是通过实验对自由落体运动概念和规律进行探究和理解.指导学生实验和归纳讨论实验结果是本节课的关键。
过程比结论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