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广播电视大学淮北分校开放教育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毕业作业题目:浅谈小学作文教学方法姓名王芳学号 1434001254311年级 14秋小学教育本科论文提纲一、序论: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日益改变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
面对信息化社会带给我们的机遇和挑战,开展好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成了关键环节。
而农村小学信息技术在发展的过程中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信息意识淡薄;资金短缺,信息设备相对比较落后;学科师资力量薄弱;缺乏考核机制,难以激发师生积极性等等。
要想让农村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更好的发展,必须解决现状中存在的问题,给出相应的策略。
二、本论:(一)认清小学生作文教学的性质(二)指导学生留心生活,培养观察能力1.课堂教学,授予观察事物的方法2.习作练习,训练观察事物的思维3.写作日记,培养观察事物的习惯4.观察培养、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三)培养学生主动积累的能力1.要靠真实的感悟2.要靠坚持课外阅读积累3.要“重视文本”4.通过写日记来积累材料(四)要实现“仿中有创”1.改变题材2.改变体裁3.改变表达形式4.改变角度(五)重视作文评改1.学生方面2.教师方面三、结论:浅谈小学作文教学方法王芳内容摘要: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小学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
如何在习作指导中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开拓学生写作思路,激发学生作文积极性,提高学生作文能力呢? 就要认清小学生作文教学的性质;指导学生留心生活,培养观察能力;培养学生主动积累的能力;带领学生先仿再作、仿中有创;重视作文评改,多给学生自己发展的空间。
相信学生一定会从“厌”写变“乐”写,由被动变主动,由低效变高效,也一定能克服学生对写作害怕的情绪。
关键词:小学作文教学观察能力积累能力仿中有创作文评讲一、认清小学生作文教学的性质所谓“小学作文教学的性质”,是指教师指导学生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文字表达出来。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生作文是“写话”和“习作”的结合。
这既符合小学生学习运用语言表达思想的认识规律,又符合小学作文教学的实际,小学生的作文实质是练习用笔来说话。
在学生已经学会或基本学会用口语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学会用笔来说话,实现口头到笔头的转化,把写变成一种由内到外的自由倾吐,使学生对于写话有兴趣,乐于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毫无拘束地写下来,从而形成一种写作主体,写自己的自得之见,抒自己的自然之情,用自己的自由之笔,写自己自在之趣的思想境界,这样就从心底里排除了“作文难”的障碍,减轻了学生心灵的压力,有利于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益。
显而易见,小学作文教学的过程,必须有教师的引导,于是便形成了作文教学活动区别于一般认识活动的独特的“三维结构”(教师、学生、习作内容),是教师“教”学生“练习”作文的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有机统一的过程。
在老师的教学中,注重“书面”与“口头”作文相结合。
就作文教学而言,老师要注重“书面”与“口头”作文相结合,培养学生刻苦训练作文的自觉性,平时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1)对学生进行写作目的的教育,让学生懂得写好作文的重要性。
(2)经常给学生读报纸杂志上的优秀作文和较好的学生写作,并结合班级实际,表扬勤于刻苦写作的学生。
(3)结合课文,创设情境,即兴作文。
(4)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深入到城市、部队、敬老院、博物馆等参观访问,使学生学会观察方法,达到视而有见,听而有闻,善于思考,现场口头描述,从生活中获得丰富的写作素材。
总之,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让学生自由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让学生无拘束地写,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把作文内容用恰当的语言文字一句一句、一段一段地表达出来,并做到有中心、有条理、有重点、有具体内容、有真情实感。
二、指导学生留心生活,培养观察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
可见,观察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作文的基础和前提。
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养成留意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是教师首先要做的事情。
1、课堂教学,授予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首先要教给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
我在讲读课上十分重视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比如,从一年级下学期起,我就开始培养学生有顺序的观察能力。
即由远及近,由人到景,从主要人物到次要人物,从人物的衣着动作到表情神态,从整体到局部等。
只要坚持、长期系统的观察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会得到一定的提高。
2、习作练习,训练观察事物的思维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观察方法后,要通过练习,使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培养观察能力,并通过练习来检验学生观察的效果,促使他们更加认真地观察,激发观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
结合各单元习作要求,实地指导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
如指导学生观察日出、日落,风、云、雨、雪等景象,鸡、猫、狗、鸭、鱼、虫等讨人喜欢的动物的外形及不同的生活习性,各种花草树木的不同特征及一年四季的变化,同学们写出来的作文再也不干干巴巴的了,而是生动、逼真。
3、写作日记,培养观察事物的习惯为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可以要求学生写观察日记。
我教完《花钟》一文后,要求学生回去观察周围的事物,看看有哪些新的发现,并且写成观察日记。
这样,既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又提高了他们的写作水平。
当然,日记可以反映校内外的生活,大、中、小队的活动,对周围发生的事物的看法,也可以写阅读课外书、看电影、电视后的感想和意见等。
对学生日记,必须进行讲评,将日记内容分门别类加以归纳,典型的习作让学生宣读,互相鼓励,互相学习。
4、观察培养、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同时,注意让学生学会联想和想象。
我教《塔石》一课时,学生读懂课文后,我设问导思:“在我们的家乡,有哪些事物如塔石一样,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广泛联想后,说:“学校的台阶,任人踩踏,给人方便却无怨言。
”还有的说:“咱们学校附近的石板桥,天天托着过往的行人,从不动摇。
”接着再以“你们身边还有哪些人物具有这样的品质?”的问题拓展思维,促进观察积累的再现。
学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
在教学实践中我还发现,观察能力强的同学都爱动脑筋,而爱动脑筋思考、爱产生联想的同学往往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幻想力。
这样的学生在写作时不仅能言之有序,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而且能浮想联翩。
总之,教师只有在尊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体作用,通过正确引导、启发,不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帮助学生逐步掌握观察事物的方法,同时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加强语言积累,才能使作文教学质量得到真正提升,使学生的写作潜力得到挖掘,语言能力得到培养,综合素质全面提高。
三、培养学生主动积累的能力学生的生活并不贫乏,可他们总认为自己是家与学校两点一线的生活,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实在没什么好写的。
他们形成这样认识的原因就是积累的欠缺,导致动笔时“无米下锅”。
要使学生做到有话想说,有话能说,学生脑海里必须要有丰富的习作素材积累。
积累丰富的习作素材有以下几个途径:1、要靠真实的感悟刚开始学习写作文的学生最大的困难就是会碰到“无话可说”、“无材料可写”的困难,如果单靠老师传授抽象的写作知识,是难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的,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多设置“现实”场景,让学生真实体会,并善于观察生活的细节,从而克服“无材料可写”的缺点。
如教学《课间十分钟》一文时,我刚给学生讲完场面描写和人物的动作特点,就下课了。
等上课铃响时,我马上让学生观察“从上课铃响到开始上课”这短暂的1分钟时间里场景中的人和事,并写出来。
结果出乎我的预料,大多数同学写得形象生动。
有一名学生是这样写的:“课间光想着玩了,上课铃一响,哎呀!还得上厕所呀,怎么办?还得去呀!别无选择,只好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向厕所冲去,一不小心从台阶上摔了下去,差点来了个空中翻,幸运的是并没有受伤,躲过这一关,又急急忙忙冲向厕所。
刚跑到厕所门口又和从里面出来的同学撞上了。
也顾不得说声对不起。
等上完厕所,来不及系裤带,只好边跑边系。
当喘着粗气跑到教室门口时还是晚了。
同学们看到我这狼狈的样子,不禁大笑。
”短短的二十分钟后,一篇篇行文流畅、语言生动、感情真挚的短文跃然纸上。
接着请同学们当堂朗读交流讲评。
学生就这样不知不觉地上了一节愉快的作文课,没有谁觉得这篇作文很难写,相反还显得意犹未尽,等下课了还拿着自己的习作四处交流。
我认为作文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体验情感。
这正如叶圣陶老先生说的:“生活如泉水,文章如溪水,泉水丰富而不枯竭,溪水活泼地流个不歇。
”[1]学生写作时我们都要求他们“我手写我心”,东拼西凑、胡编乱造的作文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也不能帮助他们提高写作水平。
鼓励学生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多观察,记下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这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比如在双休日,不布置机械作业,让学生跟大社会,大自然广泛接触,课外生活显得更加丰富多彩。
在母亲节到来之时,我给学生们布置了一项亲情作业:“我给妈妈送欢笑”。
这个活动的开展既是对学生开展了一次很好的感恩教育,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积累。
我还发现带着老师安排的任务去搞活动,学生会更用心地有意识去观察和体验。
2、要靠坚持课外阅读积累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它能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还能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小学阶段完成145万字的阅读。
如此大的阅读量,其目的不仅在于提高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还在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阅读的内容可以是课前引导学生查阅的相关资料,可以是课中穿插阅读的相关文章,可以指导学生课后开展拓展性阅读,还可以是学生开展的自主阅读。
但是在农村课外读物匮乏也是一个不容争辩的事实。
为了解决这一困难,教师可以号召班级内的同学拿出自己在家里的藏书,在教室里建立一个图书角,相互交流阅读。
这样,一方面解决了书源紧缺的困难,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在书目上把把关,从而保证学生读到适合自己的健康读物。
我还发现学生几个人在一起阅读的兴趣要比单独一个人高,阅读完以后教师还可以引导他们相互交流一下阅读后的感受,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能提高他们的阅读质量。
3、要“重视文本”这也是新课标的要求新课程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摘抄中积累材料。
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好词佳句就为写作做好了准备,能够让他们在写作文时有词可用、有话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