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张法施工
4.张拉程序
•
0→1.05σ 0→1.03σ
con(持荷2分钟)→σ con con
•
第一种张拉程序中,超张拉5%并持荷2分钟的目的 是为了减少预应力筋的松弛损失。 第二种张拉程序中,超张拉3%为了减少预应力筋 的松弛损失,这种张拉程序简单一般多采用。
5.张拉顺序
预应力筋的张拉顺序应符合设计要求, 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可采用分批、分阶 段对称张拉,以免构件承受过大的偏心压 力。
螺旋管上留灌浆孔
二、预应力筋
• 目前,常用的预应力筋有单根粗钢筋、钢丝 束、钢绞线三种。 • 预应力钢筋的下料长度须经过计算确定(略)
单根粗钢筋
钢绞线、钢丝束
例:粗钢筋下料长度
(1)两端用螺丝端杆锚具
两端用螺丝端杆锚具下料长度计算见图
(2)一端用螺丝端杆下料长度
三、预应力筋穿入孔道
• 1.穿束时机
4、后张法孔道留设的规格、数量、位置和形 状应符合规定。 • • 检查数量:全数;方法:观察、尺量。 5、预应力筋束形控制点的竖向位置偏差应 符合要求。 • 检查数量:5%、5束;方法:钢尺。 • 检查的内容还有:铺设方法、外露长度、 防锈措施、灌浆水灰比,水泥浆抗压强度等。 均应按照相应的检验数量和方法进行检查。
• 避免两向相互穿插,端头与承压板垂直、贴紧
• 4.张拉:
–顺序符合设计要求 –25m内一端张拉;≥25~50m,一端张拉锚固后,另端补强。 –先用千斤顶抽动1~2次; –滑脱、断裂数量≯2%(同一截面总量的)。
• 5、端部处理:
–锚固后在锚具夹片外保留≮30mm切断; –分散、弯折后浇混凝土封闭,防止锈蚀。
金 属 螺 纹 管
金属波纹管
• 该种管材质量轻,材质 柔软,与混凝土结合性 能好,能与构件一起变 形弯曲。不会“卡” 在混凝土构件中,造成 构件的破坏。
在钢筋中设置的波纹管
5.灌浆孔、排气孔与泌水管的设置
为了进行孔道灌浆 在孔道制作时应设置 灌浆孔,其间距不超过 于12米;并应设排气 泌水管。 对于曲线孔道排气 泌水管宜设置在波峰 (谷)处 。 有些锚具本身带有 灌浆排气水孔
锥锚式千斤顶构造简图
(三)穿心式千斤顶----YC
五、预应力筋张拉
• 1.施工准备 • (1)结构或构件验收; • (2)安装张拉设备。
2.张拉控制应力
预应力筋的张拉控制应力应不大于下表中的规 定
3.张拉方法
张拉方法有一端张拉法和两端张拉法。 • 采用抽芯成型的孔道时,对曲线预应力筋 和长度大于24m的直线预应力筋,应在两端 张拉;对长度不大于24m的直线预应力筋, 可在一端张拉。 • 采用预埋波纹管孔道时,对曲线预应力筋 和长度大于30m的直线预应力筋,宜在两端 张拉;对长度不大于30m的直线预应力筋可 在一端张拉。
第五章 第三节
后张法施工
后张法施工简介
• 后张法, 指的是先浇筑水泥混凝土,待 达到设计强度的75%以上后再张拉预应力 钢材以形成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施工方法。 这种方法在桥梁、大跨度建筑中得到广 泛运用。
后张法现场
后张法施工示意图
后张法施工
• 工艺过程: • 浇筑混凝土结构或构件(留孔)→ 养护拆模→(达75%强度后)穿筋张拉→ 固定→孔道灌浆→(浆达15N/mm2,混凝 土达100%后)移动、吊装。
• 不掺外加剂的水泥浆,可采用二次灌浆法,二次 灌浆时间应掌握恰当,一般在水泥浆泌水基本完 成,初凝尚未开始时进行(夏季约30~45min,冬 季约1~2h)。若在预留孔道比较狭小、孔道比较 复杂的情况下灌浆,可以采用负压灌浆法灌浆, 即在远离灌浆孔的排气孑L利用抽气设备将灌浆孔 内空气排出,在孔内形成负压,使浆体流动更为 流畅。实践证明,采用这种辅助方法灌浆效果非 常好。 • 预应力混凝土的孔道灌浆,应在常温下进行。 冬天施工时,宜通入50℃的温水,洗净孔道并提 高孔道周边的温度,灌浆时水泥浆的温度宜为 10~25℃,水泥浆的温度在灌浆后至少应有5d保 持在5clC以上;且应养护到强度不小于15MPa。
A.钢管抽芯法(直孔)
技术要求:
1.钢管应平直、光滑,用前刷油;
2.每根长小于15米,每端伸出构件500mm; 3.两根接长,中间用木塞及套管连接; 4.用钢筋井字架固定,间距1.0~1.5米; 5.浇混凝土后每10~15分钟转动一次(沿着一个方 向); 6.混凝土初凝后、终凝前抽管;
7.抽管先上后下,边转边拔。灌浆孔间距≯12米。
3.灌浆工艺
• 搅拌好的水泥浆必须通过过滤器,置于贮浆桶内,并不 断搅拌,以防止泌水沉淀。 • 灌浆前孔道应湿润、洁净;灌浆应缓慢均匀地进行, 不得中断,并应排气通顺;在孔道两端冒出浓浆并封闭 排气孔后,宜再继续加压至0.5~0.6MPa,稍后再封 闭灌浆孔。 • 灌浆顺序应先下后上,以免上层孔道漏浆把下层孔 道堵塞。直线孔道灌浆,应从构件的一端到另一端。在 曲线孔道中灌浆,应从孔道最低处开始向两端进行。用 连接器连接的多跨预应力筋的孔道灌浆,应张拉完一跨 随即灌注一跨,不得在各跨全部张拉完毕后一次连续 • 灌浆。
9)后张法有粘结预应力筋张拉后应尽早进 • 行孔道灌浆,应饱满、密实。 •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方法:观察、记录。 • 10)锚具的密封保护应符合设计要求。 • 检查数量:5%,且不少于5处; • 检查方法:观察、钢尺量。 • 二、一般项目 • 1、预应力筋使用前应进行外观检查:平 顺、无弯折、无裂纹、小刺、损伤、油污等。
• (五)锚具保护 • 预应力张拉、孔道灌浆完成后应及时将 预应力锚具进行保护。锚具外的预应力筋 宜用无齿锯或机械切断机切断,其外露长 度不宜小于预应力筋直径的1.5倍,且不 宜小于30mm。锚具的密封保护应符合设计 要求。当设计无要求时,应采取防止锚具 腐蚀和遭受机械损伤的有效措施。通常采 用混凝土保护,锚具的保护层厚度不应小 于50mm;预应力筋的保护层,一般不得小 于20mm,处于易受腐蚀的环境时,保护层 不得小于50mm。
二、后张法施工工艺
• 一、预留孔道
1. 孔道的形式:有直线、曲线、折线三种。 2.孔道直径 比粗钢筋外大10~15㎜,比钢绞线、钢丝 束外径大5~10㎜。 3.孔道布置 间距不应小于50㎜,孔道至外边缘的距离 不应小于40㎜。
4.孔道留设的方法
A 、 钢管抽芯法 B 、 胶管抽芯法 C 、 预埋管法
(1)先穿束法 只适用于预埋管法中,先在波纹 管中穿入钢筋束,然后浇注混凝土 (2)后穿束法 指在混凝土构件成型后,再向孔 道内穿入钢筋.
2.穿束方法
(1)人工穿束; (2)用卷扬机穿束; (3)用穿束机穿束。
四、张拉设备
• (一) 拉杆千斤顶----YL
拉杆式千斤顶示意图
(二)锥锚式千斤顶--YZ
1.灌浆材料
• 灌浆所用的水泥浆,既应有足够的强度与粘结力, 也应有较大的流动性和较小的于缩性与泌水性。 按照相关规范规定,孔道灌浆用水泥应采用普通 硅酸盐水泥,强度等级不低于42.5MPa。为了 使灌浆更加密实,一般都在浆体中增加外加剂。 灌浆所使用外加剂应对预应力筋及混凝土无腐蚀 作用,且应符合环保要求。常用的外加剂有:木 质素磺酸钙,掺量(占水泥重量)O.25%;FDN, 掺量0.25%。 • 灌浆用水泥浆的水灰比不应大于0.45,搅拌 3h后泌水率不宜大于2%,且不应大于3%。泌水 应在24h内能全部重新被水泥浆吸收。灌浆用水 泥浆的抗压强度不应低于30MPa。
钢管的连接
B.胶管抽芯法
胶管抽芯法是在需留设孔道的部位 埋设充气或充水胶管,浇筑混凝土并养 护一定时间后,放去管内的空气或水, 拔出胶管,形成预留或折线孔道。 2.留孔用胶管一般采用有5~7层帆布夹层、壁厚 6~7mm的橡胶管,使用时将前一端密封,另一端 接上阀门。 3.固定胶管亦用钢筋井字架,直线孔道其井字架 间距为0.4~ 0.5m曲线孔道应适当加密,其间距 为0.3~0.4m。 4.管内的充气或充水压力为0.5~0.8MPa,使胶 管外径增大3mm左右。
第四节
无黏结预应力混凝土的施工
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施工简介:
• 特点:无需留孔与灌浆,施工简单;张拉
摩阻力小,预应力筋受力均匀;可做成多跨 曲线状;构件整体性略差,锚固要求高。 • 适用:现场整浇结构(梁板等)。
• 1.无粘结筋的制作: 钢丝束、钢绞线束外包涂料层:-20℃~+ 70℃不变脆,不侵蚀其它材料,稳定性好,防腐、 润滑,不透水、不吸湿。 包裹层:塑料布或塑料管,0.8~1mm厚。 • 2.存放:
6)预应力筋的张拉或放张顺序应符合要求。
• • • • • • 检查数量:全数;方法:检查记录。 7)预应力筋张拉锚固后的实际建立的预 应力值,与设计规定的值允许偏差为5%。 检查数量:先张法,每班1%,且不少3根; 后张法同批的3%,且不少于5束。 8)张拉中预应力筋断裂或滑脱,应符合 下列规定:后张法,应少于3%且每束丝不超 过1根;后张法如有断裂或滑脱,应更换。 检查数量:全数; 检查方法:观察、检查记录。
• • •
• • • • • •
3)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等应符合要求。 孔道灌浆用水泥应符合规定。 检查数量:按批次抽样检验 检验方法:合格证、出厂、进场检验报告。 4)预应力筋安装时,其品种、数量、级别、 规格、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检查数量:全数;方法:观察、尺量。 5)预应力筋张拉或放张时,混凝土强度应 符合要求,一般为75%。 检查数量:全数;方法:同条件试件。
锚头端部处理方法
张拉端突出式构造
6
张拉端凹入式构造
6-混凝土圈梁
质量检查和安全措施
一、质量检查 • (一)主控项目
• • • • 1、预应力筋进场时应抽样检验,质量应符合有 关标准; 检查数量:按进场批次和抽检方按确定; 检验方法:合格证、出厂检验报告、进场复检 报告; 2、无粘结预应力筋的涂包质量应符合要求 检查数量:60吨为一批,每批抽取一组; 检验方法:观察、合格证、出厂、进场检验报 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