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尿的生成与排出
肾小球Cap:压力高,利于肾小球滤过 肾小管周Cap:压力低,利于肾小管重吸收
肾小球 Capi
肾小管周 Capi
四、肾脏血流量的调节
(1) 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
在没有外来神经支配的情况
下 , 肾 动 脉 的 灌 注 压 在 80 ~ 180
mmHg之间波动时,肾血流量不
( 肾
依赖于神经体液的调节,而稳定
➢ 只有当肾动脉血压低于80mmHg时,肾血浆流量才减少,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肾小球滤过率↓
肾脏血流量的自身调节
( 肾 血 浆 流 量 )
➢ 只有当肾动脉血压低于80mmHg时,肾血浆流量才减少,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肾小球滤过率↓
660ml/min
➢ 生理意义:
19%
滤过膜的通透性
1、中性物质有效半径:机械屏障 ﹤2.0nm——自由滤过 ﹥4.2nm——不能滤过 2.0-4.2nm——随分子↑滤过↓
2、有效半径相同时,带正电荷的 物质相对容易滤过滤过膜:电学屏障
小孔
概念: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浆中的水分及小分子物 质(除血细胞和蛋白质分子外)滤过到肾小囊内形成原尿
原尿(超滤液)与血浆的区别? 衡量肾小球滤过作用的指标? 肾小球滤过率 动画
125ml/Min ( 180L/d ) 滤过分数
660ml/min
19%
➢ 生理意义:流经肾脏的血浆约有1/5由肾小球滤过进入到肾小囊内
>2500ml/日 100~500 ml/日 <100ml/日
多尿 少尿 无尿
第一节 肾脏的解剖组织结构特点(复习)
一、肾脏解剖结构
被膜—皮质—髓质 —肾盂—输尿管—膀胱
第一节 肾脏组织结构特点
二、肾单位和集合管
肾小体 1、肾 单 位
组成
(动画) 肾小管
100-200万
肾小球
肾小囊 近端小管 髓袢粗段 髓袢细段 远端小管
4、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滤过膜的通透性和面积(滤过系数) (受损动画) 有效滤过压的改变
肾小球毛细血管压(图) 血浆胶体渗透压
问题:I.V注射N S尿量如何变化?
肾小囊内压 肾血浆流量
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
肾脏血流量的自身调节
( 肾 血 浆 流 量 )
内分泌: 生成和分泌肾素、促红细胞生成素、1, 25-二羟维生素D3等。
尿液生成过程: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原尿) 肾小管、集合管的选择性重吸收 肾小管、集合管的分泌与排泄
功能(终尿)
尿生成的基本过程
终尿
肾小管、集合 管分泌
肾小管、集 合管重吸收
肾小球滤过 (原尿)
尿的一般理化特性
尿量: 1000~2000ml/日,平均1500ml/日
第二节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3、肾小球滤过的动力—有效滤过压
Cap血压 入球小A 出球小A 45mmHg
血浆胶渗压 25mmHg
囊内压 10mmHg
血浆胶渗压 35mmHg
= +10mmHg
=0
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
从入球端向出球端逐渐变小(由高向低)
第二节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二、肾单位和集合管
2、皮质肾单位和近髓肾单位
二、肾单位和集合管
3、球旁器 图
球旁细胞(颗粒细胞): 合成分泌肾素
间质细胞(球外系膜细胞) 致密斑:
感受小管液 中 Na+含源自的变化 —球旁细胞—调节肾素分泌三、肾脏血流特点 图
血流量大、分布不均 1200ml/min,94%分布于肾皮质
有两套毛细血管网
第八章 尿的生成与排出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生理教研室
泌尿生理
目的要求:
掌握尿的生成过程及影响因素
掌握排尿反射 掌握泌尿功能的调节
排泄
机体将物质代谢产物、不需或过剩的物质排出体外的过程 由呼吸器官排出: 由消化道排出: 由皮肤排出: 由肾脏排出: 动画
肾脏的功能:
排泄: 通过生成和排出尿液,排出代谢终产物、 过剩物质和异物,调节水、电解质和渗透压平 衡,调节酸碱平衡。
第二节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2、滤过的结构基础—滤过膜 图
内层: Capi内皮细胞层
窗孔 70-90nm 基膜层 (主要屏障):
血细胞 大分子蛋白质
肾小囊上皮 细胞
基膜
多角形网孔 2-8nm 外层: 肾小囊脏层上皮细胞层的足突
滤过膜示意图
毛细血 管内皮 细胞
滤过裂隙膜小孔 4-14nm
机械屏障 图(受损动画) 电学屏障 涎蛋白(负电荷)
血 浆
流
在一定水平不变
量
)
肌源性调节机制
(2)肾血流量的神经和体液调节
肾交感神经→NE→α受体→肾血管收缩、血流↓ Adr、NE、血管紧张素→肾血管收缩、血流↓ PG、NO、缓激肽→肾血管舒张、血流↑ 耳缘静脉注射肾上腺素后,血压和尿量的变化 ?
第二节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1、 滤过:尿生成的第一个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