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基础知识
3、人口、资本存量与劳动力市场均衡 资本存量的增长率高于人口的增长率,所以其结果是工资率得到
提高,就业也在扩大。
第三节 工资水平与工资结构
工资率 小时工资率
工资:是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
日工资率
的均衡价格,即劳动力的
货币工资 基本工资 实际工资=货币工资/价格指
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相一 致的价格。
数
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
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决定的原则:MRP=VMP=MP·P=MC=W 边际产品收益=边际产品价值=边际产量*产品价格=工资
4、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劳动力市场主体:劳动力所有的个体和使用劳动力的企业。 劳动力市场客体:劳动者的劳动力,劳动能力。
均衡分析:局部均衡分析方法代表人物A.马歇尔 一般均衡分析方法代表人物L. 瓦尔拉
Ed=△D/D÷ △W/W=500/10000 ÷ 1/8=0.4<1
3、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
Q:总产量 L:可变的劳动要素投
Q
入
AP
AP:平均产量 MP:边际产量
MP
AP=Q/L MP=△Q/ △L
其一:三条曲线都是先增后减;
其二:AP与MP的交点为AP最大值;
其三:当MP=0时,总产量取得最大值。
什么叫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
0
T P
AP
a b MP L
Ⅰ
ⅡⅢ
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
增加单位劳动投入所增加的成本称为边际成本:MC MC =W MRP:边际产品收益 VMP:边际产品价值 P:产品价格
从经济学原理可知,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必须使其边际收益等 于边际成本,即MRP=MC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中,资本等生产要素不变,唯一可变的是生产要 素为劳动投入,可变的成本就是工资。
1、劳动力供给弹性
概念: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W
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 Es=△S/S÷ △W/W
A供给无弹性 B供给无限弹性 C单位供给弹性 D供给富有弹性 E供给缺乏弹性
Es=0
Es ∞ Es=1 Es>1 Es<1
0
A
E C
D B
L
例:当武汉市零售行业服务员劳动力工资由58 0元上升到700元后,服务员供给量由100 00人添加到12000人,请计算该行业服务 员劳动力供给弹性Es。
结果:如劳动、工资、保险福利、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等
劳动法律事实
概念:依法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 现象。
劳
合法行为
动
违约行为
法 律
行政行为
行
仲裁行为
为
司法行为
劳
企业破产
动
劳动者伤残
法
死亡
律
战争或其他
事
现象
件
第三章 现代企业管理
第一节:企业战略管理 第二节:企业计划与决策 第三节:市场营销
对策:
1、国民收入均衡;
2、刺激总需求,扩大 有效供给是根本方向, 重点是投资增加,宏观 调控(财政、货币、产 业政策)。
失业的度量和影响
1、失业率=失业人数/社会劳动力人数*100% =失业人数/(就业人数+失业人数)*100%
2、平均失业持续期=(∑失业者*周期)/失业人数
政府行为和劳动力市场
收入差距的衡量指标-基尼系数
国际警戒线=0.4
中国基尼系数 =0.45
B
80%
60% 收 入
40%
基尼系数=A/(A+B) =0绝对平均
<0.2收入差距很小 0.2-0.3比较平均 0.3-0.4相对合理 0.4-0.5差距较大 >0.6相差悬殊
a
20%
0 20% 40% 60% 80%A
本章回顾
第二章 劳动法
第一节:劳动法的体系 第二节:劳动法律关系
第一节:劳动法的体系
1、劳动法的概念; 2、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3、劳动法律渊源; 4、劳动法的体系。
1、什么叫劳动法?
狭义:指劳动法律部门的核心法律即《中华人民共 和国劳动法》。
广义: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的国家机关等); ☆劳动行政法律关系(劳动行政机关与用人单位); ☆劳动服务法律关系(培训机构培训服务关系)。
特征: ☆劳动法律关系是劳动关系的现实形态; ☆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权利和义务; ☆劳动法律关系的双务关系; ☆劳动法律关系具有国家强制性。
劳动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主体:雇主和雇员(工会是团体劳动法律关系的形式主体) 完全劳动行为能力 限制劳动行为能力 无劳动行为能力
劳动报酬
福利 实物支付
延期支付
福利特征:实质是由劳动者自己的劳动支付的。
福利支付以劳动为基础,但并不与个人劳动量直接相关;
法定性
企业自定性和灵活性
第四节 就业与失业
就业:1、有劳动能力和就业要求;2、参与对社会有益的社 会劳动;3、获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
总供给=各类生产要素供给的总和(劳动+资本+土地+管理) =各类生产要素相应的收入的总和 =消费+储蓄
一种观念(劳动力是商品,移动商品,人力资本家) 二种假说(附加性劳动力假说,悲观性劳动力假说) 三大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 四个公式(Es劳动力供给弹性、Ed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
弹性、MRP=VMP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决定的原则、 MC=W边际成本) 五种关系(劳动力供给与需求、货币工资与实际工资、就 业与失业、劳动力市场的一般均衡与局部均衡、基尼系 数)
第一节 企业战略管理
企业战略环境分析 企业分析 企业战略的实施与控制
企业战略环境分析
企业战略:企业为了适应未来环境的变化, 寻求长期生存和稳定发展而制定的总体性 和长远性的谋划与方略.
特征:全局性、系统性、长远性、风险性、 抗争性。
2、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
劳动力需求:指企业在某一 W
A
特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 下愿意并能够雇用的劳动量。
Ed=△D/D÷ △W/W
A需求无弹性
Ed=0
B需求有无限弹性 Ed ∞
C单位需求弹性 Ed=1
E需求富有弹性 Ed>1
F
F需求缺乏弹性 Ed<1
0
B E
C L
例:武汉零售行业劳动力工资率由8元/小时 下降到7元/小时,该行业劳动力的需求量由 10000人上升到10500人,请计算劳动力需 求的自身工资弹性Ed。
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劳动力资源的最优分配; 同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 充分就业
5、人口、资本存量与均衡工资率
1、人口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人口规模 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需求不变均衡工资率 年龄结构 劳动力供给 城乡结构 劳动力供给弹性
2、资本存量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资本存量 劳动力与资本的配置比例改变,劳动生产率 劳动力需求
二级20%
各章分值比重 (选择题目数)
4 4 4 4 4
第一章 劳动经济学
第一节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第二节 劳动力供给和需求 第三节 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工资水平与工资结构 第四节 就业与失业
第一节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概念: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中的劳动力市场现象及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的科学。 对象:1、劳动资源的稀缺性(数量:招聘;质量:培训;本质表现:消费劳动资源的支付
4、劳动法体系8大制度
☆促进就业法律制度; ☆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 ☆劳动标准制度; ☆职业培训制度; ☆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 ☆劳动争议处理制度; ☆工会和职工民主管理制度; ☆劳动法的监督检查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培训法》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最低工资规定》 《劳动保障监察条例》 《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
劳动法体系
劳
劳
劳
劳
动
动
动
动
监
关
标
保
督
系
准
障
检
法
法
法
查
法
第二节 劳动法律关系
含义:雇员与雇主在实现现实的劳动过程中所发生的权利义
务关系。
劳动关系
劳动法律关系
条件:1、存在现实的劳动关系;
2、存在着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规 范。
劳动关系3大种类4大特征
种类: ☆劳动合同关系(国企、集体企业、股份制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体经营、
最有效对策:积极推行劳动力市场政策,包括超前的职业 指导和预测,职业培训,人力资本投入; 4、季节性失业:季节变换对生产、消费的影响所致。
需求性不足失业形式及对策
类型:
1、增长差距性失业:实 际经济增长率低于预期 的失业。
基本特征:失业劳动 者与就业岗位数量上是 均衡的。
2、经济周期性失业:经 济繁荣与萧条的周期循 环造成的失业,是一种 最严重,最常见而又最 难对付的失业类型。
内容:主体依法享有的权利和义务 权利: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享受社会保险
和福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 义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
职业道德。 用人单位:应依法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劳动权利和
履行劳动义务 客体:主体权利义务所指向的事物,即劳动法律关系所要达到的目的和
3 、物质帮助权:对生老病死伤残失业给予社会保 险
3、劳动法律渊源
类别: 1、宪法中关于劳动问题的规定(劳动法的首要渊源); 2、劳动法律: 《工会法》1992年4月3日通过,2001年10月27日修正并实施; 《劳动法》1994年7月5日通过,1995年1月1日实施; 3、国务院劳动行政法规(调整劳动关系的主要依据); 4、劳动规章(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规范性文件); 5、地方性劳动法规; 6、相关国际公约; 7、正式解释(立法解释、司法解释、行政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