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探究活动课中国民生百年变迁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探究活动课中国民生百年变迁

老照片新拍
中国民生百年变迁
1970年
2010年
活动1:以照片看历史
皇帝的“新装”
皇后的“花衣裳”
1946年11月,国共重庆谈判后周恩来同民盟部分代表的合影
上海“德大”西餐厅
园林式住宅
“四合院”
沙市江边洋房
福州洋楼林立 福州英国领事馆
历史遗迹:
里弄住宅注重建筑间的绿化与环境,起居 方式已完全西化,建筑高度一般三层,有的甚至 四层。
▲主体:资产阶级、富商、官僚、知识分子、市民等阶层变化大 农村大多仍处于封闭落后状态,生活方式、传统习俗几 乎未变,只有少量洋货进入中等水平农民家庭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50---70年代 衣
改革开放以后


社会 风尚
活动3:以“段子”读历史
微博段子:
现如今,连“九零后”都在怀旧啦!我爱
回忆,但我并不怀旧,我不太愿意回到过去, 真的。过去?过去是什么?冬天太冷,夏天太 热,住房太挤,电视太小,规矩太多,钞票太 少。
11998822年年
三、百年民生变迁的原因: 外因 欧风美雨:西方的思想文化、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
的涌入
政治变革: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统
购统销政策)、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推动 (“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
内因 经济发展:三次科技革命、改革开放等促进经济的 发展
思想解放: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改革开放促进人
社会习俗
美国传教士所拍摄晚清国民
革命军强行剪辫
中式婚礼
新式婚礼
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近代以前
近代以后
男装:长袍马褂 衣 女装:旗袍
西装、中山装 改良旗袍、裙子
食 中国传统饮食
西餐传入
多样、平等、民主、文明、开放
住 中国传统民居
欧式洋房,中西合璧 的豪宅
风 留辫,缠足等陋习 断发易服,废止缠足 俗 婚丧仪式繁琐愚昧, 婚丧仪式简约文明,
50---70年代 列宁装、布拉吉 绿军装、蓝黑灰
简单
拥挤
勤俭节约 无私奉献
改革开放以后 五彩缤纷 多样化 丰富
宽敞舒适
注重生活质量, 追求精神文明
活动4:以家乡谈历史
山丹硖口(1910年) 来自硖口的差役(1910年)
山丹县城西15公里处的村庄(1910年)
山丹大佛寺(1910年)
身19着8军6年装拍的摄山丹女知青
们的思想解放。
课后活动: 对自己家庭在改革开放前后的物
质生活变化情况进行调查和比较,并结 合自己的感受写一篇小论文
本课小结:
一、“变”:衣食住行、习俗风尚 二、“变”的原因:中国社会的进步;
西方文明的传入
三、“变”的影响(多视角)
趁热打铁
1.近代以来,西方的生活习惯和观念大量涌入,
与中国本土(主要是都市)的风俗互相碰撞、交
你必须看好属于你的那些文件:户口本、购 粮证、粮票、油票、肉票、布票……这些东西证 明你的存在,少了任何一份,你寸步难行。
你要提防无所不在的目光:头发不能太长, 衬衫领口不能太低,裤腿……不能肥也不能瘦。 有人说那时食物很美味,但那时桌上根本没什 么菜。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时间 衣
食 住
社会 风尚
A.新中国成立初期
B.“大跃进”时期
C.“文革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趁热打铁
5.民国时期,在社交礼仪上逐渐用西方的握手、 鞠躬取代跪拜仪式,称呼上用“先生”、“同志”
A 取代“老爷”、“大人”,这一变化本质上体现了
A.民主共和的平等精神 B.近代化的历史趋势 C.西学在中国的发展 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提示写作重点:鲁四老爷穿着、所见城市建筑、 宾客和新人的服饰、礼仪以及鲁四老爷的感受等)
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
①原因:受西方文明的影响明显,带有明显的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色彩
②表现: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其最典型的特征
③过程: 呈现不均衡性
▲地区:沿海变化快,城市变化快(上海最大) 内地、农村变化慢、触动小
趁热打铁
3.旗袍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成为中国城市女性的时
B 尚着装。其社会原因是
A.西式服饰传入,生活方式完全西化 B.中华民国建立,人们思想观念变化 C.城市化进程中,女性开始引领时尚 D.旗袍典雅大方,体现女性的曲线美
D 4.人们的穿着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变化。新中国成
立以来,西装开始成为社会时尚是在
称呼礼仪等级明显 称呼礼仪趋于平等
活动2:以情境“入”历史
情境设置: 1926年(民国十五年)鲁四老爷(地主阶
级知识分子,保守、顽固,反对一切改革和革 命) 受远房亲戚赵先生(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 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邀请去城里参加他的婚礼。
要求:①小组合作探究,发挥想象,写一 段鲁四老爷此行的经历②紧扣时代背景和人物 特点
6.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新变化主要出现于沿海城市, 极少出现于内地农村。即使是城市,也是变与不变并存, 新与旧杂糅……如果只说“黄土地沉沦”反映出
A.近代政治运动的发展 B.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 C.自然经济的完全解体 D.民众社会生活的改善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融,形成富有现代意味的风俗景象。下列选项符
A 合这一特征的是
A.中山装、旗袍
B.面包房、咖啡屋
C.西式别墅
D.火车、汽车
2.中国近代“一向被社会歧视、受性别不平等压制的 妇女,开始走向社会,从事各种社会工作,并为男女
B 平等而斗争”。这种变化折射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A.封建经济渐趋衰落 B.西学进一步传入中国 C.人性日益解放,社会日趋开放 D.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
——摘编自严昌洪《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
(1)材料一中的“洋气”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从“扬气”变为“洋气”的原因。(6分)
材料一 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 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 链,特挂胸前”。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 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 必需品,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了”。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材料二 20世纪末,中国百姓生活中,电话从“摇着打 ”到“走着打”,汽车从奢侈品到代步工具。世界名 牌服饰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可供选择的服饰多了, 将服饰产品打造成国内甚至国际品牌,成了众多服饰 厂家的经营诉求。世界服装艺术中的中国元素也得到 更多体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