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电影百年发展史

中国电影百年发展史

中国电影百年发展史
中国电影百年发展史
综述:中国电影真正意义上诞生于1905年,仅比世界电影诞生晚十年,本应风光无限,但却历经沧桑。

1896-1909:起步发展阶段
1896年8月11日法国商人在上海徐园“又一村”茶楼内放映的“西洋影戏”。

1903年,德国留学生林祝三携带影片和放映机回国,租借北京前门打磨厂天乐茶园放映电影。

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的任庆泰为了向京剧老旦谭鑫培祝寿,拍摄了一段由他主演的京剧《定军山》的部份场面。

这标志这中国电影的真正诞生。

1922-1926:尝试探索阶段
1923年,由于
1922-1926年间,全国各地先后开办的电影公司有175家,单上海一地就有145家。

这些公司当中,虽然许多都是
1927-1931:危机阶段
1926年7月北伐战争开始。

1927年发生的4.12政变,北伐战争失败,国共合作破裂。

时局骤变的情况之下,中国电影界的方向亦发生改变, 陷入危机。

为了抵制外片的控制,统治国内市场,沟通海外贸易。

上海六间规模较大的电影机构,包括
1928年明星公司摄制《火烧红莲寺》在商业上获得成功。

1928-1931年,上海约五十多家公司,共拍摄了近四百部电影,当中的神怪武侠片就占了二百五十部左右。

1930年,几家中小型电影公司包括
当时的
1932-1937:左翼电影运动
中国左翼电影运动是中国左翼文化运动的一个延伸和发展。

1927年,北伐战争失败之后,包括以鲁迅、郭沫若、茅盾为首的大批进步文化工作者汇集到上海。

1930年,这批文艺工作者成立左翼作家联盟。

1931年9月
1932年5月,
1933年底,艺华公司遭
1935年,12.9运动在北平爆发,全国抗日救亡运动进入新高潮。

上海电影界救国会成
立并发表声明声援12.9运动。

在全国爱国情绪高涨下,以明星为首的各大电影公司又重新
邀请左翼人士进行创作,制作出一批中国电影的经典佳作。

整个左翼电影运动的时期的电影,是真实地反映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局面,鼓励了
抗日运动,是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延续。

1937-1945:抗战电影阶段
1937年,七.七事变和八.一三事变爆发,促成了国共第二次合作。

1938年,首先由张善琨主持新华公司投石问路开拍
1941年,太平洋战争和
1937至1941年间,
1939年延安成立放映队。

1945年,新四军和华中根据地也开始有电影活动,主要是拍
摄一些新闻和记录片。

1946-1949:战后的中国电影
1945年8月15日,虽然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结束了八年抗日战争,但是国共两党的内战旋即展开,社会依然动荡不安。

国民政府接收了原来由日本控制的电影企业。

1944年,在周恩来的安排下,委派阳翰笙与工商界民主人士章乃器、夏云瑚、任宗德等商讨,获得他们在资金上的支持。

战后,阳翰笙、蔡楚生、史东山、郑君里、孟君谋等战前
联华影业公司且的名义,成立联华影艺社。

1947年6月,正式改名为昆仑影业公司。

昆仑的作品之中,以宏大气魄的电影史诗和忠于现实主义的影片最为着名。

前者的代表作有《一
江春水向东流》、《八千里路云和月》这样的叙事史诗;后者有
1949-1956: 新中国电影的创建阶段
解放前夕,上海的私营电影公司多达20多家。

1951年改造成公私合营企业,1952年初组成上海联合电影制片厂,变为国营,第二年正
式并入上海电影制片厂。

1951年春,解放军总政治部成立了军事教育电影制片厂筹委会。

同年8月,成立解放军电影制片厂。

后至1956年改名为“八一”电影制片厂。

陈播任厂长。

1953年7月7日,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成立,高戈任厂长兼总编辑。

1956-1965:新中国电影持续发展时期
1966-1976: 十年浩劫大倒退的中国电影
在1966—1972年长达7年的时间里接受所谓的伟大的文化大革命运动而完全停摄了故事片,因而造成了中国电影史上罕见的空白期。

1977
中国新电影中出现了一股新的制片浪潮。

最为显著的就是80年代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