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南昌的街名

南昌的街名

南昌的街名作者:fang宁静生活 2008-01-04 19:10:33标签:南昌的街名,宛如这个城市的一张名片,凸现了它的历史底蕴与文化含量。

渊明路(陶渊明)、孺子路(徐稚字)、永叔路(欧阳修字)、子固路(曾巩字)、象山路(陆九渊别称)、叠山路(谢枋得号)、阳明路(王守仁)、船山路(王夫之)、榕门路(陈宏谋号,原黄黎洲路)、安石路(王安石,易名八一大道)、长庚路(新命名,纪念江西籍的古代科学家宋应星)。

这些乡贤的名字,如璀璨的星斗在中国文化史上熠熠闪光。

王阳明、王船山、黄黎洲虽属外省籍,由于他们在江西的政声受后人景仰,亦被南昌人视为“老表”。

附:十大“乡贤路”、老街古巷的由来、七门九洲十八坡、南昌旧时专业名街十大“乡贤路”孺子路以东汉隐士,时称“南州高士”的南昌人徐稚(公元97—168),字孺子而命名的。

该路始建于1955年,是十大“乡贤路”最迟拓建的。

它从八一大道开始,自东向西经顺内正街、羊子巷、华佗庙、封荆山、南海行宫、江南会馆、狮子口,越象山南路,经陈家桥、水关桥等街道拆通建成,至沿江路止。

全长1,786米,是一条东西走向的主干道。

“文革”时曾先后改名为反帝路和赣州路,后恢复现名。

现为南昌饮食一条街。

渊明路此路北起中山路,南与象山南路衔接,全长496米,原是一条通达高桥的热闹小街商店栉比,昔日的江西大舞台、四达旅社均在这条路上。

路以东晋著名文学家、诗人陶渊明(公元365—372)而命名。

他是江西柴桑(今九江)人,曾任江州祭酒、彭泽县令,因不满当时士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倡言“不为五斗米折腰”,辞职归隐,过着田园自耕生活。

他长于诗文辞赋,语言质朴自然。

颇多悲愤慷慨之声。

散文《桃花源记》为他传世之作。

该路曾一度改名为“国货路”,抗战胜利后恢复“渊明路”。

八十年代为服装市场,俗称“小香港”。

永叔路在环城路的南段,东起于八一大道(省保险公司),西至象山南路,全长861米。

旧时,马车起点站设在路东端(今交通银行所在地)。

本世纪初南昌教案亦发生在附近的罗家塘天主教内。

该路初建于1928年,以纪念北宋史学家、江西吉水人欧阳修(公元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而命名。

他曾任枢密副使、参政事,政治上主张改良,对宋初追求靡丽形式的文风表示不满,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

所作散文说理畅达,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与散文近似,承袭南唐余风,有《欧阳文忠集》传世。

该路从八一大道东经罗家塘、水南巷、骆家坡,穿过系马桩街、东岳庙、进贤门正街至(象山南路福思路),与船山路相接。

“文革”期间曾先后更名为向阳路、会昌路。

1984年复名为永叔路,现在此路大楼矗立,呈现一片繁荣的景象。

子固路该路位于市区之西,现今南起中山路,北至叠山路,全长820米。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首建民德路至厚强路段,全长195米,为纪念江西南丰人北宋文学家曾巩(公元1019—1083),字子固而定名为“子固路”。

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元丰类稿》传世。

抗战胜利后,市政府将自厚强路起经吉祥庙段拆建成马路,延接叠山路。

1968年间,新巷(民德路至中山路段)全毁于火,后改建成沥青路面,全线贯通成今貌。

“文革”期间曾改名为“星火路”,1984年复名为“子固路”。

该路现有贺龙指挥部、省京剧团和话剧团、省按摩医院等单位。

安石路今“八一大道”的前身,为“安石路”,建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是在拆除城墙的基础上,修筑的环城路东段,长约1900米,北起永和门(今叠山路口),南至永叔路(今长途汽车站),为纪念北宋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公元1021—1086年)而命名。

王安石,江西临川人。

宋嘉佑三年王上书万言,主张改革政治。

拜相后,他积极推行青苗、均输、市易、免役、农田、水利诸法,后被封为荆国公。

他的散文雄健峭峻,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现存有《临川集》等。

旧时南昌的老飞机场、汽车总站、火车南站均在安石路附近,1936年间,当时政府拟将此段拓宽24.4米,至年底仅完成计划的三分之一,后因抗战工程停止。

抗战胜利后没有继续拓宽。

坡陡曲折,路面坎坷,晴天灰尘满天,下雨泥泞路滑。

1950年起,省人民政府将安石路拓宽至40米,开辟一条纵贯市区南北的主干道。

1956年又作了大规模的改造扩建,自老福山起至青山路止,全长2,964米,两端均有街心花园,改称为“八一大道”。

象山路象山路分象山南路和象山北路两段。

自福思路(今第三医院)至中山路(瓦子角处)为象山南路;中山路(戊子牌街)起至阳明路(东大街止)为象山北路。

为纪念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江西临川人陆九渊(公元1139—1195)而命名。

陆曾结茅讲学于象山(今贵溪西南),学者称他为象山先生。

他长期与朱熹辩论,他的学说后由明代王守仁继承发展,成为陆王学说,著作经后人编为《象山先生全集》。

象山路全线纵贯旧城区南北,也是南昌城区的一条重要干道。

南路始建于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自高桥市场西侧街道经瓦子角与北段接通,称象山路。

民国三十五年续修自筷子巷至永叔路段。

永叔路至市第三医院,原称福思路,于1956年改建。

两路合并为象山南路,改建水泥路面,全长1525米。

北路历史悠久,全线有原戌子牌、磨正街、东大街组成。

民国二十五年,先建戌子牌段(中山路至民德路),长457米。

1950年续建自民德路起经磨整街、建德观、东大街至阳明路段,全线长1366米。

“文革”期间更名为瑞金南路和瑞金北路,1984年恢复今名。

叠山路东起八一大道,西至沿江北路,是一条东西向的干道,仅次于中山路,现全长2174米,为纪念南宋民族英雄谢枋得(公元1226—1289年),号叠山而得名。

谢是江西戈阳人,官为江东提刑、江西招谕使,率兵抗元,城陷,流亡建阳,以教书为生。

元朝迫其出仕,强制送往大都(北京),绝食死。

其诗伤时感旧,沉痛苍凉,编有《文章轨范》,后人辑有《叠山集》。

叠山路原由几条小街组成。

自东向西是澹台门正街、毛家桥、墩子塘、经堂巷、祝家巷、戴家巷、汤家园、越东大街再经天后宫、道台衙门,穿过胜利路,再经新建县衙门、重光里、龙须巷、半步街、五台庵、文孝庙到沿江路义渡局止。

街道原貌弯曲宽窄不一,高低起伏悬殊。

旧时省立第一中学(现南昌师范)、毛家桥小学(今二十八中)、经堂巷小学(今十九中)、天后宫小学(今十一中)、南昌模范监狱(今南昌商场)、豫章道台衙门(今省政协),新建县衙门(新洪客隆象山店),都在这条路上。

全路分段陆续兴建,首建于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7 月,第一段自胜利路至象山北路,长189米。

第二段建于1946年,利用善后救济物资工赈施工,自胜利路至沿江路段,长810米。

第三段自象山路至八一大道,于1951年初完成,长1175米。

现在全线贯通,已成为南昌市的一条主干道。

阳明路位于市区北部,东起八一大道与青山路交汇处,西接沿江路八一桥头南端,全长1822米,兼有城区主干道和城北交通出口双重功能的重要道路。

旧时,这里是一片沙丘,俗称“沙窝”、“沙坝”。

又是民国北洋军阀和国民党政府杀人的屠场。

革命先驱赵醒侬、方志敏和不少先烈均在这里被杀害。

日军占领南昌时,日酋和日侨蜗居在这一带的“城北新住宅区”,因而这里亦成为公馆禁区。

阳明路始建于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属环城路的北段。

民国二十五年拓宽,以明朝哲学家、教育家王守仁(公元1472—1528年),别名阳明为路名。

王守仁早年因反对宦官刘瑾被贬,后以镇压平定“宸濠之乱”有功,封新建伯。

他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用以反对“程朱学派”。

他的学说以“反传统”的姿态出现在明朝中期,影响很大。

阳明路上有旧时南昌唯一的女校——葆灵女中,南昌首家新型豪华的“洪都招待所”和城北新住宅区。

解放后经过多次的改建、拓宽,全线形成高级路面。

现在阳明公园、新华社江西分社、江西日报社、省儿童医院、省公安厅、洪都宾馆、城北小学、江西中医学院等机关、事业单位散布在这条路上,更使阳明路增添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船山路起自象山南路,向西北弯曲延伸至中山路止,原属环城路之一段,始建于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以纪念明清时代的思想家王夫之(公元1619— 1692年),因学者称他为船山先生,故以船山为路名。

王夫之的学术成就很大,对天文、历法、数学、地理很有造诣,其主要贡献是在哲学上总结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的唯物主义。

他的著作经后人编为《船山遗书》。

船山路经禾草街、陈家桥,穿过孺子路经塘塍上、万寿宫、直冲巷、广内正街,翘步街至中山路,原广益昌商场(今八一商场)止。

目前沿线已成为小百货市场。

“文革”时曾易名为“兴国路”。

全长1761米,为沥青水泥路面。

榕门路始建于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起自中山路,经三圣庙、爆竹街、瓷器街,越章江路口向西北经高家巷、猪市街、文孝庙、硝皮厂、新建县前街、五台庵、偰家塘,直到江边娄妃墓至大巷口,与阳明路衔接。

它是以清乾隆年间东阁大学士陈宏谋(公元1696—1771年)的别名榕门而命名的。

陈宏谋任职期间为民兴利除弊,推广植树造林,有一代贤相之称,甚得人民的拥戴。

榕门路初建时,多为作坊式的小工厂散布。

南昌第一家玻璃厂——耀明厂原设在榕门路和章江路附近地段。

重建后的三大名楼之一滕王阁正门位于榕门路中段,2004年十月人民政府将榕门路打造成具有文化特色的楹联一条街。

老街古巷的由来棕帽巷——相传许真君戴棕帽路过时,风将其帽吹落在此,后人将此巷称为棕帽巷。

六眼井——原本是一口井,由于汲水者众多,明代作过一次拓凿,上设六个井圈,方便群众汲水。

故称六眼井。

友竹花园(高升巷)——明太子太师严嵩当年有座府第,坐落于此。

今天的友竹巷正是严嵩当年后花园所有地,相传园中当时种植有友人赠送之名竹而得名,而严府的后门就开在后花园内,当年想在官场飞黄腾达的人都得给严嵩送礼拉关系,所以老百姓称之为高升巷。

干家大屋巷——清乾隆年间,宁夏兵备道干以濂辞官来南昌定居,在进贤门内广置地产兴建府第,人称干家大屋。

现大屋已不存,空留干家前巷、干家后巷和干家大屋巷。

老贡院——宁王朱宸濠在进贤门内建阳春书院。

嘉靖元年移建,移东湖贡院,为全省乡试的考场。

清顺治十年迁回进贤门内旧址重建。

清康熙二十年又将贡院移至东湖贡院故址,俗称进贤门内贡院为老贡院,该巷因此得名。

洗马池——灌婴当年洗马的地方,因此,又有人称南昌为“洗马之城”。

将军渡——也是因灌婴出名。

系马桩——是当年全省参加乡试的考生骑马自进贤门来贡院应试,便都把马拴在这里。

时间一长就称该处为系马桩。

在民国时期曾叫文天祥路。

胜利路——胜利路始建于1928年。

初定名德胜路,它自南向北把洗马池、佳山庙、杨家厂、开元观、中大街、吕相祠、德胜门都包括在内。

因其终端为德胜门,故得名德胜路。

抗战时期,1942年伪政权将“德胜路“改为兴亚路”。

日本无条件投降后,国民党当局将此路改名为“中正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