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行且思让步子走得踏实些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下午好!去年这个时候,在我校举行了第一次课改现场会,当时我们的曾校长和钟起评主任围绕课改分别作了《在路上》《行走,不停的行走》两个讲座。
今天我受学校的委托,非常荣幸在这儿再次就课改工作与大家一起交流。
今天我把我的讲座定为《且行且思让步子走得踏实些》,这也是我们这一年来在课改探索中最深的感悟。
课改历程回顾我们所熟悉的语文课堂里总有些异样的音符:教师常常追求精细、周密、深挖,循着教的思路,精细设计环环相扣。
层层推进的教学流程,让学生永远无法猜透下一步老师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细致缜密的教学环节,剥夺着学生的听说读写时间,束缚着学生的手脚,甚至禁锢着学生的视野与思维……如何来克服语文教学中的弊端,开辟出语文教学一片新的天空呢?带着思考, 2013年的9月,我们迈开了探索的步伐,傲游书海,远赴山东、吉安等地,一番调查、分析、研究之后,我们便开启了“先学后教,合作交流”的课改之旅。
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已从一味模仿杜郎口,到建立“344”课堂模式,走到了今天的完善课型阶段。
期间我们探索出小组建设方法,形成了小组评价与激励机制,规范了学生的展示语言,编写出四五六三个年级的导学案、探讨了语文多种课型的课堂模式……同时,也经历了教师怀疑,课堂无所适从,学生自主学习不给力、小组交流混乱、展示不丰富、学生两极分化更严重等等问题,但到今天我们课改班的老师人人上课改,人人会上课改,学生乐在课改,受益于课改。
这期间正是我们老师不断摸索,不断完善,不断成长的过程。
也因为有我们老师的付出,才使我校的课改一步一步,踏踏实实。
走到了今天,下面就与大家一起交流我校这些年课改中的一些收获。
一.坚持课改不动摇任何一项改革要取得成功都不会是一蹴而就的,我们的课改也必须坚定信念,毫不动摇。
在课改的路上,一定会有怀疑,甚至会有退缩。
课改初期,一切都还是摸着石头过河,小组建设形而上,预习不到位,自主学习抄《教材全解》,小组交流乱成一团,展示成优等生舞台……许多老师对课改产生了怀疑,于是“两手准备”:考核检查时上课改课,平时又上常规课,还美其名曰“课改考试两不误”;本学期我们课改的总设计师曾石发校长调到了长征源小学,我们的老师私底下也产生过“是不是不用课改了?”“课改课是不是回到常规课堂?”这样的疑问。
对课改的前景产生怀疑。
当我们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候,不管是曾校长还是现在的郭校长都在全体教师会上非常明确表示课改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遇到问题就想办法解决,但绝不可能放弃。
为此学校制定了《于都县第六小学课改工作计划》《于都县第六小学课改工作考核方案》《于都县第六小学课改教师结对帮扶工作实施细则》,明确要求四至六年级教师必须用课改模式上课。
同时加强课改考核,实行平时推门课考核与学期课改课考核相结合,新教师上好过关课,老教师上示范课,不过关的教师还要上好跟踪汇报课,对考核结果纳入教师学期末工作考核中。
彻底打消教师不想上、选择性上课改课的念头。
正因为有领导的支持,制度的约束,我们的课改才走到今天。
所以,我们做好课改的第一要务就是坚持,坚持,再坚持!二.锤炼教师的硬功夫课改的成败不在学生而在于老师。
在课改的初期我们发现教师的角色定位不准,找不到教学的切入点,教师想说又怕说,想导不敢导,不知道该怎么参与到课堂上,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是什么原因照成的呢?经过我们的反思:问题处在教师自身上,认识不足,自身水平有限,很大程度上制约课改的推进。
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于是,我们果断提出要抓好教师的硬功夫。
那怎样提高教师的认识,提升教师的水平呢?我们是这样做的;1.洗脑。
转变教师观念,重新认识自己、认识学生、认识课堂、认识教材1.教师是什么?纵火者。
换句话说:教师要有传销者的激情!教师课堂上充满激情,语言要有感染力,要有能力燎原整间教室,点燃每个学生的激情。
2.学生是什么?未来的造物主,一切有利于学生成长的都是好东西,反之一切囚禁都不是好东西。
在教学上我们一定要坚持“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发展学生”这一核心理念.3.课堂是什么?知识的超市。
高效课堂有“四维目标”,即会学、学会、乐学、创学,我们应该立足会学,激发学生兴趣,培养他们的能力,形成智慧。
4.教材是什么?“媒婆”。
它只提供学习的范例,而不是全部的学习内容,教材扮演的很像是“媒婆”角色。
5.学习是什么?思维的发酵,不尊重思维就无法激发学习兴趣,有了兴趣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发展和锻炼思维,才会有创新;只有人人会思维,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生成。
一切预设的生成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成。
6.师生关系是什么?合伙人。
师生之间是朋友?兄弟?父子?是朋友就会敷衍,是父子就会忍让,是兄弟就会包庇,“人情社会”的师生关系还是“合伙人”更准确,既然是合伙,就该是一条绳上的蚂蚱,风险共摊、荣辱与共。
只有树立只写新的观念,我们才能够放开手脚搞好课改。
2.提升教师研读教材的能力在我们的课堂上,我们发现学生展示的内容停留在一个层面上,思想无法深入,教师却有心无力,问题出在哪?其实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教师对文本的理解不到位,对文本把握不深。
如何提升教师研读教材的能力?我们在教研活动中做了一些探索。
我们认为课文解读要做到五个方面的对话:(1)与作者对话课文解读要做到“知人论世”,要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作品时代背景,要学习作者其它相关作品,了解作者的作品风格。
实现与作者的对话,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只有做到与作者对话才能实现对文本的准确解读。
如教学《长相思》,我们必须去研究纳兰性德及其作品。
了解他当时的身份(一等侍卫),身世(正黄旗叶赫那拉家族)以及他的性格特点(性格内向),在教学时,我们就不会只停留在“故园无此声”,思念亲人,思念家乡这一层面了。
更能够“夜深千帐灯”中读出他追逐功名的雄心壮志,从而同构这首词认识一位人;再如教学《桃花心木》一课,对林清玄的思想认识尤为重要。
佛学思想对她的影响颇深,林清玄最推崇的人之一就有玄奘法师,他32岁入山修行,35岁出山,对佛学有很深的研究,这都体现在他的作品中,如《心田上的百合花》《温一壶月光下酒》,所以,《桃花心木》中的“不确定”在他看来就是佛学中的“无常”,而“无常”则是生活中唯一能够确定的东西,面对“无常”时的思考正是作者在《要花心木》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知道了这些,我们就能把教学引向关注生命,关注命运这一层次,把学生思维打开。
而不会只停留在“考试失败”“生病”这些常说的内容上了。
教师细读文本是教材解读的重要前提,我们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师要有一双语文的眼睛,能准确的找到文中的语文元素,发掘语文训练点。
课堂上师生对话很大程度上就是教师对文本的理解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之间的对话与碰撞。
教师对文本的解读的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文本理解的深度,如何做到与文本对话?在这一方面,我们要求做到:一教师必须把课文熟记于心,要求学生背诵的课文或段落你教师本人必须背诵出来,不要求学生背诵的课文教师也尽量能背诵。
二把不同作者对同一内容的作品进行横向对比研读,发现文本特点,语言特色。
如丰子恺的《白鹅》与叶·若索夫的《白公鹅》对比研读。
三与原著对比研读,尽可能的把握住文本的内涵。
如《凡卡》《白公鹅》(3)与编者对话只有与教材编写者对话,才能了解本单元或本篇文章的选编意图。
只有明白了选编意图,我们做教师的才能将这篇文章定好“位”。
才知道哪些知识应该讲,应讲透,应拓展延伸,上课才不会无所适从。
要实现与编者对话需做到:通读教材与课文。
教材通常由各个单元构成,而各单元之间又有着内在的训练序列衔接关系。
把握住了这种关系,在授课时就知道哪组课文应该讲哪个专项的读写知识,哪组课文又是哪个专项知识的延伸和巩固,在讲课文时就能做到有的放矢,重点出击。
使教材为我所用,为学所用。
今天上的《军神》一课虽然来自于课后的课文,多依然可以把它归入到前面学习的爱国主题单元,从而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钻研课后习题,把握课文重点训练项目。
语文教材每篇精读课文后面都设置了练习题,这些习题就隐藏了本文的教学重点或难点。
通过钻研这些习题,你就会发现编者选这篇课文所要其承担的训练项目和训练目的。
例如人教版第七册《猫》课后习题二:“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非常喜欢他描写的那只猫,我们来举些例子说一说。
”这道习题就明白无误地反映本篇课文的读写结合点在于抓住动物的特点来描写,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感情来。
那么教师就要通过本文的教学,让学生仿写自己喜爱的动物,如果我们教师认真揣摩这些习题,就会发现原来这篇课文要这样教,在教学中才能设计好导学案,真正做到讲要讲的内容,练需要练的项目,老师与学生对话,在上课之前就应充分考虑以下问题:这篇文本对于学生来说解读会存在哪些困难,他目前所积累的语文知识、所获得的语用技能处于何种状态,他目前的非智力因素对他学习本文有多大影响,他需要什么支持和帮助,他适合用什么方式来学习本文,他有多少发展、创造的机会,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他应该有哪些收获等等。
(5)与自已对话与自己对话要求教师在选择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策略时,必须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从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媒体。
为了提高教师的教材研读能力我们一是要求教师多读书。
每学期要读一两本教学专业书籍。
我们也向教师推荐了一些书籍如闫学编写的《小学语文文本解读》王崧舟老师的《听王崧舟老师评课》等等,二是组织全体语文教师进行课本研读业务比赛。
3.设计导学案的能力一份导学案既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也是教师的思路图。
导学案设计好与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导学案是怎样呢?以我校的导学案为例,我们可以发现:设计中也有教学目标、重难点,但在具体的表述上,与教案有区别,教案是站在教师的角度阐述,导学案则从学生的视角出发,更多使用“通过学习,我能……”这样的句式。
主体部分以四个板块组成,分别为复习检测、自主学习、小组探究、个性展示组成,这些板块更多的是由备课组活动时大家一起讨论出来的,属于共性的东西。
在强调共性的同时,我们更要求教师根据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况,把生成点预设好,在个性设计中写出解决思路。
我们认为这样的导学案才有实效性。
设计导学案要注意什么呢?我们以《军神》为例。
导学案设计要具备以下几个几点。
(1)开放性:问题设计大一些,设计一些具有统领性的问题,让学生有较多的思维空间。
导学案中:“为什么沃克医生称刘伯承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堪称军神?”这个问题就能很好的引领学生通读全文,深入思考,把握住人物形象。
(2)探究性:设计的问题应是有学习价值且有能力自主解决的问题,是学生通过一定思考能够摘到的那只桃子。
超过学生能力范围的是教师讲解的部分。
刚才《军神》导学案中设计的问题就是通过学生阅读能从文中找到依据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