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突进的平坦之路
一、名词解释
1.塞缪尔·亚当斯
答:塞缪尔·亚当斯是波士顿和整个殖民地民主激进派的领袖人物。
他于1772年出生于波士顿的一个新兴资产阶级家庭,哈佛毕业生,是殖民地当时少有的高级知识分子之一。
亚当斯对美国革命的贡献首先来自于他奠定了这场伟大的独立运动的理论基础,亚当斯依据洛克的“社会契约”论和卢梭的“天赋人权”说论证了殖民者对北美十三州通知的不合理性和殖民地脱离英国的必要性,可谓美国“独立运动之父”。
亚当斯的另一贡献就是他把自己关于革命的独立观点,通过不懈持久的努力灌输到民众中去,点燃了革命之火。
其中,从事新闻宣传活动是亚当斯和他的亲密战友们的主要工作方式。
《波士顿公报》和“自由之子”组织是他的两个主要宣传阵地。
从某种意义上说,整个北美十三州的殖民地独立运动的历史进程是在亚当斯等人的鼓动和操纵下展开的,英国殖民当局因此刻薄地称亚当斯等人为“木偶背后的提线人”。
2.约翰·迪金森
答:约翰·迪金森是殖民地温和派(辉格派)的代表人物。
他是一位精明冷静、讲求实际、很受殖民地有产阶层推崇的著名律师,更多的从财产与经济利益的角度出发来考虑革命、独立、战争等重大问题。
1767—1768年间迪金森在激进的《宾夕法尼亚纪事报》上连续发表的12篇题为“宾夕法尼亚——农人来信”的系列政论文章中有力地传播了他的政治、经济观点,论证了英国政府的一系列征税侵犯了殖民地人民的正当权利。
除了“农人来信”系列政论文章以外,迪金森还在其他报刊上撰写文章反复宣传他的观点和意见,为革命准备了
充分的舆论。
人们因此称誉他为“革命的笔杆子”。
3.詹姆斯·利文斯顿
答:詹姆斯·利文斯顿是北美大陆上公认的保皇派——希望继续凭借门第、财产、地位及传统进行殖民统治的集团的代表。
他在1762年移民美洲,1773年各殖民地造反前夕,他创办了一份报纸,该报印刷精美、内容丰富、广告众多、影响颇大、行销殖民地各地甚至国外。
利文斯顿是一个很有政治头脑的编辑,他思想保守、反对革命,采取了一种得当的编辑方针,高举客观、公正的旗帜,但讨论革命与独立等重大问题的结论却总是认为独立要不得,革命无道理。
莱克星顿事件后,利文斯顿公开成了一个有党派性的报人。
他把的报纸更名为《保皇公报》,其中充斥着对革命领袖们凭空捏造的攻击与污蔑,载满了反对革命的新闻和言论。
《保皇公报》被殖民地人民公认为是“利文斯顿的说谎公报”。
1783年,胜利了的纽约市独立派政府封闭了《保皇公报》,同其他被迫离开美国的保皇党人不同,利文斯顿继续留在纽约经营一家书店,直到1802年默默病逝。
4.托马斯·潘恩
答:托马斯·潘恩是殖民地一位出色的革命宣传鼓动家,他最早的一篇出色的鼓动文章就是1776年1月出版发行的名扬青史的宣传小册子——《常识》。
在《常识》中,潘恩猛烈地抨击了英国政府的暴政,控诉了英国暴虐的殖民压迫,严厉批判了英国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的腐朽凶残,坚决主张北美十三州殖民地同英国分离独立、建立共和政体,号召人民为此拿起武器。
在这本小册子的影响下,在随之而来的斗争中,独立的浪潮终于汇成滚滚洪流不可阻挡。
《危机》是托马斯·潘恩写出的另一本著名的系列文章小册子,出版后立即被各殖民地爱国报刊纷纷转载并马上在广大的民众中广泛流传开来。
此后,一直到战争结束,每每在
关键时刻,潘恩便撰写出《危机》续篇——他先后共写了13篇。
它们成为美国报刊史上著名的政论文章。
托马斯·潘恩用自己的头脑、笔杆和勇气,为美国独立战争做出了非常伟大的贡献。
二、简答题
1.简述政论——政党报刊的特点。
答:美国的政党报刊时期,是美国新闻史上最为黑暗的时期。
它所显现的突出特征是报刊相互间的党派谩骂。
政论——政党报刊有以下特点:
(1)报刊公开标榜为政治服务,自觉成为党派政治斗争的工具,接受政党津贴资助。
(2)报刊论战时以我划线,以宣传本党的政治主张为主,常常夸大其词,甚至无中生有、捏造罪名、诽谤对方。
(3)报刊的内容主要为政治哲学文章,长篇大论、内容深奥、文字艰涩,读者多为本党成员、少数政客及知识分子阶层。
(4)报刊论战激烈,言词文字粗野,不择手段地诽谤污蔑乃至人身攻击,不讲求客观公正原则,有时办报人之间甚至大打出手,棍棒相见。
2.试分析美国《人权法案》的制订对新闻传播事业的意义。
答:《人权法案》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文献之一、美国第一批宪法修正案。
(1)《人权法案》第一条款是世界上最早制订的第一个新闻自由法规。
在英国,当时的新闻自由正在种种专制压力下呻吟。
在法国,虽有1789年《人权宣言》第11条款,但它仅仅是一个精神原则,并未形成切实的法律条文。
而在欧洲乃至于世界大部分地区,封建专制制度还占据着统治地位。
在这种时刻,美国《人权法案》第一条款的制订,无疑具有极
大的历史进步意义。
(2)从法律的意义上来看,《人权法案》第一条款以宪法——这一国家根本大法的成文形式,规定给予民众很大的(也许在某种程度上是形式的)民主权利和新闻自由。
由于它属于国家根本大法,又界定分明——国会不得“废止言论自由与出版自由”,这就使得无论总统还是国会,要想不受高等法院的抵制而企图通过某种手段剥夺人民的新闻出版自由将变得极其困难了。
事实上,《人权法案》第一条款被看作美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新闻法规,这一法规一直延续至今,并有效地起着保障新闻出版自由的巨大作用。
(3)《人权法案》第一条款从法律上保证了美国资产阶级民主权利和言论、新闻出版自由,它标志着美国资产阶级新闻传播新体系的正式确立,并作为这一体系的灵魂中坚,保护和扶持着新体系的健康成长。
3.简要分析和评价杰斐逊的新闻思想与影响。
答:杰斐逊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对新闻自由作出了巨大贡献。
(1)杰斐逊的新闻思想
①杰斐逊认为,新闻传播事业在民主国家中乃是人民大众交流思想和意见的一个公众论坛,是民众了解情况和取得必要指导的主要渠道。
新闻传播事业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一使命,就必须摆脱国家的控制,独立于政府之外,并代表大众对政府实行一种舆论的监督和批评。
②人是受理性支配的,是可以在“公开而自由”的观念市场上寻找到真理的。
因此,人类欲取得真理的第一个目标便是为人们打开所有通向真理探索的自由之门。
而迄今为止,人们所能找到的最好的办法便是新闻自由。
③传播事业最主要的目的,是作为一个社会的公众论坛,通过提供作为决定基础的各种信息与观点,来协助人们发现真理,协助人们解决政治、社会问题,而这一过程的主要特点
和关键所在就是新闻传播媒介不受政府的控制与操纵。
报刊有责任对政府实行一种其他社会机构无法提供的舆论监督。
(2)杰斐逊新闻思想的影响
杰斐逊的新闻思想形成了美国新闻传播事业监督政府、批评政府的传统,并为其后的美国新闻立法和出版自由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
特别是杰斐逊所领导制定的美国宪法修正案第一条款,使弥尔顿理念上的新闻出版自由概念在美国形成为现实的强大法律,并反过来给予世界各国新闻传播思想以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杰斐逊关于出版自由的思想奠定了美国资产阶级新闻传播事业自由主义理论的基础。
三、论述题
1.试分析美国新型新闻传播事业体制形成的特殊模式。
答:由于没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美国不具有世界现代新闻传播业发展初期的典型特点;但后来者居上,大约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美国新闻传播业的发展代表着世界新闻传播业进化的大趋势,美国新型新闻传播事业体制的形成有其特殊的模式,具体如下:(1)北美十三州新闻传播新体系的建立标志着美利坚合众国一种新的社会大众传播体系的确立。
与和平渐进发展的英国新型传播事业,大起大落忽进忽退的法国新型传播事业和日本德国走形变样的新型传播事业相比,新生的美国资产阶级新闻传播事业的确立之路要顺利得多,究其原因,美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彻底性是新的社会大众传播体系得以确立和发展的第一个重要前提。
(2)美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彻底性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①表现为理论准备的充分和革命宣传的深入。
②表现为资产阶级革命与民族独立战争两者的结合和最终彻底、全面胜利的获得。
③表现为《独立宣言》和《人权法案》等一系列革命先进思想的诞生。
④表现为革命后专制统治企图的失败和民主党人近40年的顺利执政过程。
这一切为美国新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新闻传播社会新体系的建立提供了良好的社会、体制、思想、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空间和支撑力量。
(3)美国资产阶级革命所具有的民族独立性质使它的统一战线阵营要比英国殖民统治者和少数保皇党人强大得多,从而形成了阶级对垒鲜明、民族矛盾突出、殖民统治与反殖民统治的敌我双方斗争。
(4)美国《独立宣言》和新的宪法为共和国的政治活动制定了较为科学明智的框架和运作程序,使得美国人民的集体意志——要民主不要专制、要新闻自由不要新闻控制能够鲜明地、决定性地展现出来,从而为美国资产阶级新的大众传播社会体系的确立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