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 社区工作的发展历程

第二章 社区工作的发展历程

1979年,社区工作者组织动员居民抗议政府的 政策,引致全港性的三个联区行动
1982年,NLCDP计划委员会开始评估该计划, 志愿机构的行动人员开始对社区行动加以管制。
1980年代中,香港民主化进程加快,社区 工作者的政治意识相继提高,开始由组织地 区压力团体转向有政治倾向的政治团体及参 加选举。
1949年后,政府废除保甲制度,在城市普遍建立 居委会 街道办事处是不设区和市辖区政府的派出机关; 1982年《宪法》明确了居民委员会作为基层群众 自治组织的性质。 1989年,《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 “居民委员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 务的基层群众性组织”, 到1995年底,居委会有11.9万个2013年底,全国 居委,全国居委会94620个,成员48.4万人
资料:街道办职能的变化
1954,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三项: (1)办理市、市辖区的人民委员会有关居民工作的
交办事项; (2)指导居民委员工作; (3)反映居民的意见和要求。
1963年扩充为八项: (1)了解居民的意见和要求、指导居委会工作; (2)动员工作; (3)领导街道集体事业; (4)优抚救济; (5)人口工作 (6)文化教育、爱国卫生 (7)治安保卫 (8)其他有关居民工作。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制定并 通过了《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和《城 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条例》。
街道办事处的任务是:办理市、市辖区人民 委员会有关居民工作的交办事项,指导居民 委员会的工作,反映居民的意见和要求。
居民委员会的任务是:办理有关居民的公共 福利事项,反映居民的意见和要求,动员居 民响应政府号召并遵守法律,领导群众性的 治安保卫工作、调节居民间的纠纷等等。
济贫法的意义:
(1)政府负担起了社会救济的责任,并直接 参与了社会救济的组织工作
(2)以教区为单位推行济贫事务 (3)从立法的角度确立了助人自助的救济原 则
(4)确定由专门人员从事济贫求助活动 (5)济贫法实施的院外救济也是社会工作提 供服务的一种基本形式
第二节 香港社区工作的发展历程
一.香港社区工作的发展历程 1.殖民地早期的社区工作 1946年,成立了香港难民及福利会(其 后改称香港福利会,现在已改称为香港 社会服务联合会)。
2.职权有限
街道办承担了区级政府分配的很多事务,但却没有 相应的法定地位和权力来承接这些事务,不仅在财 政和人员编制上受制于上级政府,而且没有独立的 行政执法权和完全的行政管理权,只能受制于各职 能部门的委托或充当行政职能“传递者”的角色。
居委会一般没有财务支配权,而街道可以擅自占有 居委会的财产或收益,居委会的支出项目要由街道 办事处批准。
1997年扩充到14项: 1、指导 2、社区服务 3、兴办社会福利事业,社会保障 4、街道监察队 5、开展计划生育、环境保护、科教文卫体等; 6、维护老年人、未成年人利益 7、社会治安 8、拥军优属 9、参与检查、督促市政建设 10、防灾救灾 11、管理外来人口 12、领导街道经济工作 13、向上反映意见 14、办理交办事项
(2)规定贫民救济应由地方分区主办,每个 教区设立监察员若干人,中央政府设立监督人 员。
(3)规定凡有劳动能力的贫民必须参加工作, 以工作换取救济。
(4救济贫穷家人或亲属的义务。
(6)把贫民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体力健全 的贫民;第二类是缺乏工作能力的贫民, 第三类是无依无靠的儿童。
NLCDP的工作内容发生了改变:社区工作者较喜 欢以个人身份参与压力团体的工作;政府的环 境改善计划使得NLCDP缺乏一些有动员能力的问 题去组织群众;工作计划的年限使得组织居民 及发展领袖十分困难,转向以提供服务为主, NLCDP越来越制度化和规范化。
1987年,政务署将NLCDP的工作范围扩展到三至 六型公屋,并聘用调查公司评估该计划。
“社区建设是指在党和政府领导下,依靠社区 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 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 调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 量的过程。”
社区制与单位制、街居制的区别 首先,在管理理念上,变管理为服务。
其次,在管理形式上,从强调行政控制到 强调居民参与。
1985年,政务署接管社区中心,并针对有 特殊需要的人士集中发展小组工作。
社会福利署停止提供直接的社区工作服务, 志愿机构开始寻找新的工作方向,比如向中 产阶级提供高素质的服务和社区照顾服务。
1987年,房屋委员会宣布长远房屋发展战略, 计划在1995年前清拆所有木屋区及临屋区。
同时期,志愿服务机构要求将边缘社区的定义 扩大,使之包括乡村、三四级公屋和市区私人 楼宇。
第三节 中国本土社区工作发展历程及现状 一.近代中国乡村社区建设运动 二.解放后我国的社区工作
一.近代中国乡村社区建设运动
1.晏阳初的定县平民教育运动
提出中国人“愚、贫、弱、私” 四大病症 四大教育:提出“文艺、生计、卫生、公民”
以文艺教育攻“愚”,培养平民的知识力; 生计教育攻“贫”,培养生产力; 以卫生教育攻“弱”,培养强健力; 以公民教育攻“私”,培养团结力 三大方式 :学校式、社会式、家庭式
1947年7月,香港社会工作人员协会正 式成立。
1950年9月,首次在香港大学开办2年制的 全日制社会工作课程。 1958年,港英政府成立社会福利署。
社区工作的真正兴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
1961年创办了社会工作训练基金。
1962年7月,成立社会工作训练咨询委员会。
1968年在市区各区域成立民政处,加强与居民沟 通。
街居制的困境
1.职能超载 首先,单位制的瓦解导致单位职能的外移,要求
街居来承接。 其次,随着人口的老龄化、无单位归属人员以及
外来人口的增多,给街居增添了更多的管理、服 务工作。 再次,我国城市管理体制的改革,提出了管理重 心的下移,由此带来了原来实行“条条”管理的 很多部门将任务下放到街区,给街区增加了很多 新的管理内容,如市场管理、园林绿化、交通道 路、民政福利、市容市貌等管理项目。
香港的社区服务工作包括社区照顾(针对老年人、孤残人 和其他特殊人群),社区健康计划,劳工就业,住宅建设,公民 教育,妇女发展,家庭计划等,在这些活动中,尤其注重社区 居民参与,以提高社区荣誉感、培养社区领袖、实行社区 自治为主要目标。
(3)大量工作由民间团体和志愿机构承担
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香港以团体会员资格参加 “香港社会服务联会”的志愿机构有19个。这 些民间团体向市民提供的服务占全部社会服务 项目的70%以上
最后,在管理目标上,强调政府与社区的 合作。
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大中城市 掀起了社区建设的热潮,民政部首先选择在北 京、上海、天津、沈阳、武汉、青岛等城市设 立了26个“全国社区建设实验区”。通过几年 的实践总结和经验概括,形成了几种代表性的 城市社区治理模式。
(2)膨胀阶段
1958年兴起的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使街 道的机构和职能迅速膨胀。
(3)曲折阶段
文革期间,街道办事处改组为街道“革命委员 会”,居委会也相继改称为“革命居民委员 会”,主要任务是抓阶级斗争
(4)恢复和发展阶段
198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重新公布了《城市 街道办事处条例》、《居民委员会组织条例》, 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的机构和职能得以恢 复。
3.角色尴尬
居委会的尴尬地位更加突出。居委会群众性自治 组织的地位实际上被虚化,居委会除了按照居民 委员会组织法规定的日常工作外,还要承担区、 街道各部门交办的名目繁多的工作任务,实际上 居委会变成了各级党委、政府部门工作的承受层、 操作层和落实层,工作不堪重负,整日忙于应付, “上边千条线,下面一根针”。
社区制
1986年,民政部为推进城市社会福利工作改革 ,争取社会力量参与兴办社会福利事业,并将 后者区别于民政部门代表国家办的社会福利, 就另起了一个名字,称之为“社区服务”,由 此引入了社区概念。
1991年民政部为了开拓民政工作又提出“社区 建设”概念。
1998年国务院的政府体制改革方案确定民 政部在原基层政权建设司的基础上设立基层 政权和社区建设司,意在推动社区建设在全 国的发展。
(4)专职社区工作人员都受过专业训练
据香港社会工作者注册局统计,截至2013年10月, 香港总注册社工人数为18334人,其中女性占 70.84%,男性占29.16%;社工大部分服务于非 政府机构(52.82%),服务于政府机构的占11.2%, 其余的则在其他相关部门或组织工作
(5)计划性、规范性强。
居民小组:135.7万个,社区服务机构:25.2万个
单位制
单位制是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管理的产物, 单位是适应计划经济体制而设立的一种特 殊的组织形式,具有政治、经济与社会三 位一体的功能,以行政性、封闭性、单一 性为特征。
单位制的功能:政治动员、经济发展、社 会控制
街居制
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我国对社会的管 理以单位制管理为主,以基层地区管理 为辅。地区管理主要是通过街道办事处 和居民委员会这两个行政建制的组织来 开展工作,通称为街居制。
2、香港社区工作的基本特点
(1)以系统的社区发展理论和方法作指导
香港的社区工作政策和理念则以英美国家的社区和社 会福利理论为基础,并不断总结经验,形成了自己的理论 体系。目前香港各大学和大专以上学院均设有社会工作 系或社区行政系,对社区发展工作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 培养了大批的专业人才
(2)强调发动居民参与,提高社区的自治和自 助能力
70年代初,成立了地区三层架构,即地区委员会、 分区委员会、互委会,着手在一些迁置区推广以 屋“座”为单位的睦邻计划,这些计划与社区中 心的工作内容不同,主要倾向解决社区问题。
1973年,社会福利署发表了关于社会服务的五 年计划,除了要以人口比例来发展社区中心、 福利大厦、社区教堂外,还建议志愿机构可以 在一些人口较少及有特别需要的社区进行社区 工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