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外文化差异 论文

中外文化差异 论文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比较
一、引语
“节”最初在汉字中是指植物叶与枝交接的部位,就如中所言:“其于木也,为坚多节。

”动物的骨骼衔接出也叫节:骨节。

以此引申出的一年之中的节日则意味着具有关键而特定的意义。

“日历上如果没有了节日,我们的生活突然变得没有了期待,我们的日子会过得单调沉闷。

”节日也可以说是一种文化的浓缩,正因为有了一个个丰富多彩的节日,才绘成了人类历史中一幅幅美丽动人的“年画”。

我们年复一年地穿越着春秋冬夏,也感受着每一个节日带来的快乐。

二、中西方节日探秘
传统的民族节日形成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节日的由来与人们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它体现了人民丰富的情感世界, 寄托了人民对生活的热爱。

有这样一句名言: “每个民族的每个节日,正是反映这个民族文化最真实的一面”。

可见, 要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 必须从他们的传统节日入手,才能了解到他们的文化特色与民族特点。

1、中西方节日的起源与形成差异
中国长期以来处于封建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和自然经济中, 其传统节日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包含了农耕文明的社会特征,主要是从岁时节令转换而来的。

我国古代长期以农为本, 在生产力和农业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十分重视气候对农作物的影响。

勤劳的中国人民为了更好地生存, 必须大力发展农业,而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天气的关照。

古人云“春雨贵如油”,“清明忙种麦, 谷雨种大田”。

在古代, 春节、清明节等都是重要的农事节日。

西方文化由于长久受基督教的影响, 其传统节日起源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如情人节、复活节、万圣节、圣诞节 ,这些节日的起源大多与宗教有关系。

当然, 西方节日中也有和农业有关的节日,但他们以农业为主的节日的历史不如中国漫长。

2、中西方节日庆祝方式差异
中国的传统节日, 基本是封建社会时期形成的, 不可避免地留下封建社会的痕迹: 等级制、家族式,节日无不以家族内部活动为中心。

西方的传统节日就不同了, 更多的是表现出人们的互动性、集体性和狂欢性,以自我为中心, 崇尚个性张扬。

这与中国节日的家族性恰好相反, 体现了西方文化的群体性,反映了人们渴望互相交流、群体参与的愿望,体现了人人平等、自由表现自我的特点。

这里试举两例说明。

( 1) 春节与新年。

作为新一年的开始, 中西方有着极大差异的庆祝方式。

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源于秦朝, 定于每年农历的一月一日, 从农历12月23日开始, 人民开始开展各种庆祝方式,一直持续到元宵节。

春节的习俗繁多, 如大扫除、吃团圆饭拜年、放鞭炮, 舞狮子等。

总之, 不论是大街小巷,都笼罩着一股浓浓的喜庆气氛。

而西方, 他们崇尚的是过公历新年, 即元旦。

相比之下他们过年的方式就浪漫多了,在12月31日晚, 各地区的人民涌上街道,进行盛大的狂欢, 到了深夜接近零时时, 数十万人会聚集于一起,诚心地祈祷, 为新的一年的到来倒计时。

当大钟敲响12下, 顿时, 优美的乐曲奏响, 揭开了华丽舞会的序幕,人们通宵达旦地庆祝。

可见, 春节与新年各有千秋: 春节, 充满浓厚的传统气息和独有的魅力; 新年, 体现时代的气息和潮流的感觉,更贴近现代生活。

( 2) 万圣节与中元节。

万圣节作为西方的重要节日之一, 颇受人民的重视。

那一天, 每户门前都要挂上一盏南瓜灯,人人都穿上奇装异服, 据说有辟邪之用。

其实, 作为先进的发达国家, 人们对于鬼怪已不再迷信,他们多半是为了寻开心而已。

同时, 人们还举行盛大的化装舞会。

他们可以任意去左邻右舍讨吃的,绝不会受到惩罚。

在中国, 传说中元节是鬼门关打开的日子, 这一天, 地府里的小鬼会出来游荡,迷信色彩浓厚的中国人, 对鬼神是极为敬惧的。

那一天, 他们会当街烧香祭祖, 祈求鬼神不要降祸于他们。

于是,中元节这个与时代格格不入的产物逐渐被淘汰了。

3、中西方节日的文化渊源
中国传统节日最重要的文化特征是具有极强的世俗性及泛神性,其实也就是非宗教性。

这是由于中国早期的社会结构是建立在以自然崇拜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习惯势力的基础之上的,是一种有异于西方古代的神本主义及近代人文主义的“人本主义”,其基本的哲学理念与理想的希望值,是主张神灵与人二者之间相互的协调与平衡,即所谓“天人合一”。

中国的现代节日文化越来越呈现向世俗化甚至庸俗化而非情感寄托、精神升华转变的趋势。

而在西方,人们的社会交往更注重于情感友谊,交换的礼物多注重其情感价值而非物质价值,倒真像中国俗语所说的“君子之交淡如水”、“礼轻仁义重”。

西方节日文化与中国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作为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西方国家、民族的历史及其文化渊源,并且节日在每
一个民族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又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俗习惯。

所以我们透过西方的节日文化及其习俗,可以更充分认识西方各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因此有助于我们与西方各国各民族加强沟通与了解,为更好地开展国际交流提供一个窗口。

三、启示
可以看出,中、西方有着巨大的社会历史节日文化差异。

正是这种差异成为了中、西方传统节日跨文化交汇与移植的最大障碍,尤其是中国传统节日跨文化向西方移植的障碍。

中西方节日文化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两者的差异远远不止以上谈到的。

事实上,这两种节日文化各有所长,没有孰优孰劣之分。

在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的今天,我们不能闭关锁国,在发扬光大咱们自己传统节日文化的同时,也要汲取西方节日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为我所用。

目前,中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开始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示其独特的魅力,中国老百姓也开始了解西方节日文化的迷人之处。

中西方的节日文化互相渗透,相互融合,这是两种文化紧跟时代潮流、永葆生命活力的一大福音。

人类社会已经逐渐步入信息化时代,各个国家、地区与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并在相互渗透。

在多元文化相互交流与渗透的现实生活中,西方文明无疑显示出了强劲的输出优势。

有人认为,这种文化强势姿态的影响与渗透,是以西方的经济霸权作为支撑力量来实现的,也就是说,经济霸权支撑了文化霸权,从而导致了文化的侵入与渗透;而东方诸国家与民族则普遍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落后,从而不得不处于一种受控制和受渗透的被动处境。

实际上,这是将属于浅表层次的物质文化与属于深层形态精神文化混为一谈,是一种对文化之性质特征缺乏深刻了解的皮相之见。

其实,不同的文化之间并不存在优劣强弱之分,异质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渗透及融合,远远不是优胜劣败、强进弱退那么简单;对异质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渗透及融合产生最重要作用的,其实是一种文化是否具有普适性与包容性,而这又与该文化的生存形态及所赖以产生的社会土壤密切相关。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从节日的起源,历史的发展,到今天的影响;从节日的庆典,礼仪的传承,到习俗的传播,全面、形象、直观地介绍中西方传统节日所蕴涵的丰富多彩的文化,及其古老而纯朴且富有感染力、吸引力的习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