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必修二课件-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5-人教版

高中历史必修二课件-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5-人教版


即时通讯
34.5%
在线音乐收听及下载(在线广播)
34.4%
文件上传下载(不包含音乐、影视下载) 32.9%
网络游戏
26.6%
网上校友录
25.6%
发展历程:
⑴20世纪60年代末,互 联网诞生 ⑵90年代以后,互联网 风靡全球 ⑶1994年,中国正式接 入互联网 ⑷到2016年6月止,中 国网民达7.10亿
(1)积极:互联网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可 使人们获取更多的知识,改变了人们的 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2)消极:不良的网站也会对青少年的身 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使青少年迷恋网 吧、荒废学业、误入歧途;并且有不少 网民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中,不利于 正常的社会交往。
? 探究思考: 既然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该怎么做呢?
究传媒,思变迁
?请思考
报纸有哪些优缺点?
? 请思考
电影媒介有何特点?
? 请思考
电视普及的因素有哪些?
网络的优势
(1)集报纸、广播和电视的优势于一体。 (2)费用低廉
(3)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授。 (4)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
取信息。
文字
文字+声音
文字+声 音+图像
高度互动 ,双向传
19世纪中期
形成 19世纪七十年代
戊戌变法时期
辛亥革命时期
发展
五四运动时期
20世纪前期
新中国成立后
繁荣 改革开放
广播——是利用无线电波或导线 传送声音信号的传播媒介。
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部电影──京 剧《定军山》。这部电影的主演是 京剧界须生泰斗谭鑫培。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电影 走向辉煌。
原名《青年杂志》,1915年9月15日创 刊于上海,陈独秀主编。第二年改名《 新青年》 。《新青年》以传播民主与科
学为己任,大力宣传新思想,提倡新道 德,猛烈批判封建文化思想和封建伦理 道德观念,引导青年冲破封建礼教的束 缚。《新青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 中影响最大的刊物 。
阶段 时期或时间
代表刊物 表现
“知讯者生存!” ——广告语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性、速度 之快、范围之广前所未有。请问,在现实生活中我们 可以用哪些方式获得信息?
书籍、广播、电视、电影、报刊、互联网……
重点 • 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
难点 • 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课标要求
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 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
评传媒,悟影响
清末一首竹枝词写道: 力“风大行是,四非万海曲((提12般))闻直示诗 这提,报中 种创描 传振中述 播总聩分的媒由发,是介君聋一什有。权纸么哪”传些播社媒会介功的能功?能?
(1)报纸。 (2)唤醒民众制造舆论、针砭时弊、舆论监 督、传递信息、传播知识、休闲娱乐等。
阅读以下材料:
A.《商报》
B.
《戏报》
3.某制片公司拍摄一部电影, 影片反映的是1915年的上海 发生的故事,其中不可能出
现的场景是 A.住在西式洋楼里的洋人吃
西餐 B.轮船往来于黄浦江上,人
力车穿梭在大街上
4.20世纪80年代,我国名著 《西游记》的销量一直不温 不火,但自从被搬上电视屏 幕后,迅速成为各大书店热 销书籍。我们应如何解释这
应对措施: (1)互联网具有极大优势,要大力发展信息产业 ,从而带动我国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发展。 (2)政府必须加强对网络的管理,社会家庭引导 青少年科学、合理地利用互联网。
近现代影生加大响活迅众:,速响传大使和众人直媒传 与 接发媒人。展的之①的日间报影新的刊月联对异系人,更们极加,大密尤地切其改,是变信知了息识人传界们递的的更政
治生活有重大影响。维新派、革命派曾用报刊为阵 地,大造变法或革命舆论。②影视可以满足大众的 文化娱乐生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引导 人们消费,它对人们经济生活的影响日益增大。③ 互联网的出现,将人类推向新的生存空间,将整个 地球连成一个一体化的世界。互联网彻底改变着人 们的生活方式,使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空前的提高 。
北京电视台于1958年5月1日试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电视 事业的诞生。
网民经常使用的网络服务/功能是(问卷调查):
收发邮件
56.1%
浏览新闻
53.5%
搜索引擎
51.5%
获取信息(产品服务查询、工作信息查询、医疗健康服务查询、
政府信息查询等)
41.0%
论坛/BBS/讨论组等 36.9%
在线影视收看及下载(在线电视) 36.3%
一现象 A.小说的影响力远远小于电

5.2009 年 10 月 1 日 , 建 国 60 周 年庆典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 行。世界各地的人们在第一 时间获知这一盛况的主要途 径是
A.电影 B.书籍 C.杂志
谢谢
依据上面两幅漫画说明互联网对人们产生了哪 些积极影响? 提示 互联网引发了一场教育和学习的革命, 如网上学习。使人们的生活方式更加丰富多彩 ,如网上购物。从而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
有人说:“网络一半是‘红颜’,一半是‘祸水’!沉迷 网络,可能会改写人生。”之所以说网络是“红颜”、是
“祸水”原因何在?
电视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什 么变化?
答案提示 电视不但极大地 丰富着人类的精神生活,而 且急剧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 方式。电视加快了信息在世 界范围内的传递,扩大了人 们的视野,提高了人的素养, 增强了人的国际意识。人们 可以足不出户,及时跟踪世 界各个角落正在发生的大事,
观察下列关于互联网的漫画:
——郑观应
材料三: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创办《民报》。孙中山后来在 《中国之革命》一文中评价说:“《民报》成立,一方为同盟会之 喉舌,以宣传正义;一方则力辟当时保皇党劝告开明专制、要求立 宪之谬说,使革命主义,如⑴及时报道时事信息,传播知识,开阔人们的视野; ⑵开启民智,唤醒民众,促进西方科学文化在中国的 传播和科学知识的普及, 促进中国近代的 思想解放。 ⑶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宣传政治纲领,促进资产阶级 民主思想的传播,推动社会政治运动发展,对夺取近代 民主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 ⑷提供休闲和娱乐,丰富百姓的业余生活,适应了近 代商业社会的需要。

报纸
广播
影视
互联网
原因:①西方科技的传入。工业革命的成果 很快传播到中国,中国人能够使用最新的科 技成果带来的益处。②中国文化界人士的推 动。中国的有识之士把这些成果运用于实践 中,一方面推动了民主思想的传播,另一方 面也促进了中国人思想观念的解放。③新中 国成立和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中国政府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④对外开 放和中外文化的交流也推动了中国近现代传 媒的发展。
言论为天赋之自由,千百志士,洒如许热血,所
欲得者,此其一也。”上述材料说明 A.戴季陶肯定了报纸的新闻功能
A1111aaaa
B.报纸宣传成为社会变革的推动力
C.清政府积极推动近代报刊业的发展
D.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的严格控制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报刊业 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在下 列四种报纸中,明显与其他 三项不属于同一类的报纸是
近年来随着4G甚至5G时代的来 临以手机、上网本等移动智能
终端为载体,以手机短信、微 信、微博等为代表的新兴信息
传播方式,越来越受到社会的 高度重视,并被冠以“第五媒 体”的称号,而其中因为手机 终端覆盖率不断扩大,已经逐 步发展成为了一个新的信息传 播载体。
1.孙即中山时的训秘书练戴季陶说:“报纸为舆论之机关,
材料一:当今时事,上而学士大夫及农工商贾皆能通晓者,则莫如 新闻之纸之善矣。…凡国家之政治风俗之变迁,中外交涉之要务, 商贾贸易之利弊,足以新人听闻者,务求其真实无妄,使观者明白 易晓,不为浮夸之辞,不述荒唐之语。
——《申报》(1872年) 材料二: “中国通商各口,如上海、天津、汉口、香港等处,开设报 馆,主之者皆西人,每遇中外交涉,间有诋毁当轴,蛊惑人心者。 ”“西人谓中国人事无大小,非用压力不行,故动以兵船相要挟。 ……西报掩其不善而著其善,反谓中国之待外人如何凌辱,意在激怒 其民,以与中国为难耳。”如果国人有了自己的报纸,“遇交涉不平 之事,据理与争,俾天下共评曲直。”
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学传媒,看社会
清末戊戌变法时期中国资产阶级 改良派的重要刊物。1896年8月9 日创刊于上海,由梁启超、汪康 年、黄遵宪等发起创办。梁启超 任总主笔。他主编的《时务报》 ,为变法改革作了广泛的宣传, 推动了维新运动的深入进行,也 掀起了中国近代第一次办报高潮 。
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1905年 创刊于东京,资产阶级革命派在 海外的主要宣传阵地。孙中山为 其撰写发刊词,提出了“三民主 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该报的创办及其 宣传壮大了革命派的声势,也壮 大了同盟会的队伍,成为进步舆 论的中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