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指导内容摘要: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是小学基础阶段学生必须掌握的良好的学习方法。
语文老师都知道,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但如何使学生们掌握科学有效的预习方法,养成这种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正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关注的重点问题。
因而教师在预习指导中采取一系列的有针对性的有效措施,以达到培养小学生预习习惯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课前预习的重要性。
“学生不预习根本不行,课没法上!”“预习作业,布置了也是白布置!学生根本不会预习!”……这是老师们经常发的一些感慨。
预习作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对于预习作业,对老师和学生都是个难题。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教师讲课要备课,学生上课更要备学,即预习。
预习首先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自主学习,掌握自学的方法,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其次有助于了解下一节要学习的知识点、难点,为上课扫除部分知识障碍,通过补缺,建立新旧知识间联系,从而有利于知识系统化;最后有助于提高课堂学习的效果,预习中不懂的问题,上课老师讲解这部分知识时,目标明确,态度积极,注意集中,容易将不懂问题搞懂。
因此,通过预习真正把学生内在的主动性调动起来,使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参与到
学习活动中去,促进了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
二、课前预习指导的必要性。
在调查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情况时发现,教师布置预习后,学生往往无所适从,充其量只是读一遍课文,有的孩子甚至读第二遍课文就没有兴趣。
不知道预习的目标,更没有掌握科学有效的预习方法。
学得被动,读得无力、无味。
文章上没有留下任何预习的痕迹,这样不仅达不到预习的目的,甚至会养成做事草率的坏习惯。
身在一线的老师都知道,学生课前预习的深入与否,效果好坏,直接影响着学习课文的效率。
而且,学生一旦有了预习的习惯则事半功倍。
同时,指导预习又是学法指导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预习中的学法指导与训练,可以使学生逐步形成“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的能力,对学生来说,是终身收益的。
因此,作为小学语文老师,指导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预习方法就显得尤为关键了。
三、课前预习方法指导。
首先,如果想让孩子们做好预习作业,就要先教会他们怎样去预习,让孩子们学会预习。
所以,每学期开学的第一节课,我不是急于讲新课,而是教孩子们怎么去预习课文。
(我一直教的是五、六年级,不过别看是高年级的孩子,其实他们大多是不会预习的。
)这节课,我先把预习的步骤交给孩子们,(这些步骤是我根据这几年的教学经验总结的,也是在不断完善的。
)让他们记在语文书的
第一页。
附预习方法:(个人见解,仅供交流。
不足之处,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1、读第一遍课文,边读边画出文中的生字词(包括不知道的读音字词和不理解的字词,以及课后生字)。
运用查字典等方法解决字词问题,解决不了的做标记。
课后生字,要求注音、组词。
2、给段落标上序号,再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
3、结合课前(略读课文导语中问题)或课后(精读课文课后习题)问题,读课文,尝试解决较简单的问题。
解决不了的做标记。
4、对于本课还有哪些疑问,或解决不了的问题,记下来,待上课提出。
另外,让孩子们学会预习,还要给孩子们找一个好助手,那就是“字典”。
预习,其实多半是孩子们在自学,所以总会遇到些问题,特别是生字词的问题,所以,每学期开学《现代汉语词典》是我要求孩子们必须准备的。
(我认为高年级的孩子那些小字典已经远远不够用了,该换大的了。
)当然,字典,几乎是也我的每节语文课要用到的!
其次,要让预习成为一种习惯。
不是说,“21天养成好习惯”吗,单靠一节课,一天是绝对不行的。
所以,在每次接新班,每学期开学的一个多月里,只要有时间,我都尽可能领着孩子在学校来做预习作业。
即使是哪一天孩子们在家预习了,课堂上我也会格外注重预习作业的检查和反馈。
这些都是为了一开始帮助他们养成一个好的习惯。
只要一开始孩子们养成预习的习惯了,以后我们就可以逐渐放手了。
四、梳理问题
通过再读课文,看看初读课题时的疑问能否自行解答。
如若不能,就当作重点问题在课堂上提出来与同学或老师交流。
其实,通过预习,学生能初步认识,熟悉课文,但不可能理解和弄懂所有问题。
所以要引导学生运用划划、点点、记记等标记,把课文中不理解的字词、语句以及课后问题作标记,并提出质疑。
这种疑问是经过思考才提出来的,需要多方面的知识或借助于他人帮助才能解决的。
对能在预习中提出问题的学生,老师应多加表扬和鼓励,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提出疑问后,要花大气力去寻求正确的答案,这就需要上课时一起探讨研究。
五、查找资料
文章都是为时而作,有针对而写,有感而发的。
教师要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其时代背景。
如教学《晏子使楚》时,需要布置学生课下查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一些时代背景资料及其作者的资料。
可做这样的要求:本文的作者是谁?什么时代、什么国家人?他都有哪些作品?课文里主要讲了什么事?结果怎样?课文的题目有什么意义?同学们通过认真默读和思考及其查找资料,完成以上问题,进而去领会文章的主旨也就顺理成章了。
教师在课前预习指导中,预习作业的内容设计是学生的指路明灯。
对于没有养成预习习惯,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被动的孩子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良药。
在近几年的探索中,我根据不同的年段不同课型,给学生设计略有不同的预习作业,如: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中华少年》预习作业设计(一)、放开声音读一读
这里侧重于对诗歌的读:读准字音,读通全诗。
1.我读准了以下生字的音:
2.在学习过程中,我发现这几个字比较容易读错:
(二)、生字新词学一学
1.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有:
2.其中,我通过查字典理解了以下词语:
:
:
:
(三)、联系上下文,我理解了以下词语:
:
:
:
(四)、通过上网查找或翻阅课外书籍,我理解了这些词语::
:
:
古人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说法,强调的就是动笔对读书的重要性。
而实践证明,做读书笔记,对自学的情况进行整理,对语文预习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当读文时,遇到写得好的地方或者自己有独特见解的地方,或是自己不理解的语句、词语,或你认为有疑问的地方,即可在课文边进行批注或是注上标记,如,不懂之处用“?”,重点之处用“△”等符号。
这样,当老师在讲解课文的时候,同学们也就容易心领神会了。
小学语文的预习多在课外,看似较难调控,但只要教师善于思考,敢于实践,认真落实指导规范,定能取得应有的效果。
学生学会了预习,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的学习方式也已经发生了质的改变。
在没有掌握预习方法之前,他们不知如何预习,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
即使老师或者家长让孩子预习了,但学生不知预习什么内容,也不知
所措。
因此,反馈到课堂上,就是需要老师花大力气去指导学生去解决课前本应解决的问题。
此时的学生是被动的,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的。
因此,这样的课堂不会是高效的,教学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了。
而如果学生学会了预习,就会在课前自己进行自学,还能进行小组探究学习。
开始可能学生的学是老师的引导,有时还是被动的,但当习惯养成时,他们的学就是主动的了,他们也就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可以说,学会预习,就会让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巨大的改变,让他们真正地懂得了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也就是学会了学习。
学会了学习,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也都进行了拓展和延伸,从而就能学到更多实实在在的东西。
六、及时有效的预习评价
叶圣陶老师指出“预习原则很通行,但要收到实效,方法必须切实。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自主学习能力弱,自觉意识不强,所以学生的预习不是单靠老师一句话就可以自觉完成的。
教师要及时了解预习结果,对学生预习做出一定的评价,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掌握的知识情况,明确在老师讲授时看书应特别注意的地方。
教师了解预习结果.了解预习的深浅度。
就可以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及时地对课堂进行调整。
教师在课上及时地表扬那些预习充分的学生,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满足学生的成就感,教学任务就能轻松完成。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课前预习使学生的学习有了一定的目的性,树立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信心,满足了学生渴望成功的欲望。
同时降低了教学难度,教学任务更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
课前预习是成
功课堂的奠基石,使学生做到有“备”而来,坚持不懈,定能取得长足的进步。
因此每位教师都应重视学生的预习,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预习方法,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提高学生自学读书的能力,为学生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中央教科所编,教育科学出版社
3、《作业的革命》,作者刘春生
5、《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科学出版社
6、《教学工作漫谈》魏书生
浅谈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指导
西夏区平吉堡小学
陈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