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一章 生物对污染物的吸收和迁移
第一章 生物对污染物的吸收和迁移
30
H2O 木质部
质外体运输 质外体运输 共质体运输
内皮层
表皮 皮层 H2O H2O H2 O H2O 根毛
H2O
H2 O
H2O
31
32
步骤之三:离子通过内部空间进入木质部
■除外部空间外,根部还有一个逆浓度梯度主 动进入细胞的、不能扩散的内部区域,称 为内部空间。 ■当离子被吸附在细胞膜表层后,经主动转运、 被动转运和膜动转运等方式进入细胞内。 ■离子也可以经过胞间连丝从一个细胞转运到 另一个细胞,由表皮运至木质部。
致死浓度分绝对致死浓度、半数致死浓度和 最小致死浓度等(指一次染毒后引起受试动物个 别死亡的浓度)。
19
二、植物对污染物的吸收与迁移
(一)植物对污染物的吸收
(二)植物对污染物的迁移
20
(一)植物对污染物的吸收
■植物对化学物的吸收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
程,它一方面与吸水有关系,另一方面又
有它的独立性,同时对不同离子的吸收还
45
四、微生物对污染物的吸收和迁移
(一)微生物对污染物的吸收
■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有一层很厚的、网状的肽聚
糖结构,在细胞壁表面存在的磷壁酸质和糖醛酸 磷壁酸质连接到网状的肽聚糖上。磷壁酸质的磷 酸二酯和糖醛酸磷壁酸质的羧基使细胞壁带负电 荷,具有离子交换的性质,能与溶液中带正电荷 的离子进行交换反应。
15
毒性( toxicity)
■毒性是指一种物质对生物体易感部位产生 有害作用的性质和能力。 ■毒性分级:在我国,常见的是将毒物分为 剧毒、高毒、中等毒、低毒和微毒这五级。
16
二、剂量
■一般指给予机体的或机体接触的外源化学物 数量。毒理学常用的剂量概念如下: ▲安全浓度(safe concentration)
(二)植物对污染物的迁移
■环境化学物在植物体内远距离运输的主要是 由维管系统完成,其运输通道包括向上的木 质部导管和向下的韧皮部筛管。 ■在植物根部外皮层和内皮层之间有一特殊结 构,称为凯氏带(casparians strip),可以 控制被根系吸收的外源污染物的运输。凯氏 带是内皮层细胞在侧壁和横壁上的部分加厚 并木质化和栓质化形成的。
■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中,两层膜之间只有很薄的
一层肽聚糖结构,因此,一般说来它们固定污染 物的量比较低。 46
47
48
革兰氏染色操作步骤
49
(二)生物体对污染物的迁移
■污染物吸附到细胞表面后,由于细胞的能量 转移系统在物质转运过程中不能区分电荷相 同的代谢必需物和污染物,所以可通过摄取 必要的营养元素主动吸收重金属离子。 ■在金黄色葡萄球菌中,Cd2+是通过Mn2+吸收 系统进入胞内,而Zn2+通过Mg2+吸收系统。
6
7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POPs),指一类具有半挥发性、 难降解、高脂溶性等理化性质,可进行远 距离甚至全球尺度的迁移扩散,并通过食 物链在生物体内浓缩积累,对人体和生态 环境产生毒性影响的有机污染物。如DDT, PCB等。
二恶英(多氯二苯并-p-二恶英)、呋喃(多氯二 苯并呋喃)
10
环境激素(Environmental Endocrine Disruptors, EEDs )
■环境激素,是指那些由于人类活动而释放 到环境中,且能干扰生物体正常激素功能, 引起内分泌紊乱,使生殖机能失常的化学 物质,也称为“环境荷尔蒙”、“外因性 内分泌干扰物质”。 ■环境激素包括二恶英(TCDD)、二氯二 苯氯乙烷(DDT)、多氯联苯(PCBs)、 石棉、汞、镉及其化合物、苯乙烯、聚碳 酸脂塑料等有害物质。
37
步骤之四:离子进入导管
离子从导管周围的薄壁细胞向导管
转运的机理还不能确定,有两种可能的 方式:一是被动性地随水分流动而进入, 二是导管周围薄壁细胞对离子选择性地 转运。
38
(一) 植物对污染物的吸收
2. 地上部分的吸收 ■植物地上部分的营养体包括叶、枝条和茎干,对 外源化学物吸收的主要器官是叶片,而茎干部和 枝条有较厚的外皮层保护,可以有效地阻止环境 化学物的吸收。 ■环境化学物可以通过气孔进入叶内,也可以从角 质层透入。植物叶片表面覆盖着的角质层是由多 糖和角质(脂类化合物)组成的保护层,无结构, 不易透水,但是角质层有裂缝,呈细微的孔道, 可让溶液通过。
有选择性。
■植物吸收污染物的主要器官是根,但叶片 也能吸收污染物。
21
(一) 植物对污染物的吸收
1.根部的吸收 ■根尖是植物根部吸收环境化学物的主要部 位,其中根毛部是根部吸收最活跃的区域。 根部对土壤溶液中离子的吸收过程可以分 为几个步骤: ▲将离子吸附到根细胞表面; ▲离子通过自由空间(外部空间)进入皮层 内部 ; ▲离子通过内部空间进入木质部; ▲离子进入导管 。
11
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VOCs)
12
一些能污染环境和危害健康的VOCs
13
持久性有毒物(Persistant Toxicity Substances, PTS)
14
毒物(toxicant)
■毒物(toxicant)是指对有机体产生有害作用(毒 作用)的化学物质(P198)。 ■毒物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就能对机体产生 损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源化学物 (李建政等,2006)。 ■能对人畜鱼禽或其他生物体显示体内毒性的那些环 境污染物又可称为环境毒物(何燧源,2002)。 环境毒物可分为化学性的、生物性的和物理性的 三类。
24
步骤之一:将离子吸附到根细胞表面
■土壤中重金属离子的扩散系数为:Zn2+ : 3×10-10cm2/s;Mn2+ :3×10-8cm2/s。如用 上述公式求算100天内Zn2+ 和Mn2+ 移动的 平均距离,则Zn2+:x=7.2×102cm=0.72mm;Mn2+:x=7.2×10-1cm =7.2mm。 ■结果证明两种重金属移动速度(扩散)是很慢 的,只是靠近根部的重金属才能通过扩散 作用到达根表面。可见,污染物主要通过 质体流途径到达根表面。
22
根毛及其放大图
根毛
根毛 土壤颗粒 土壤水分
23
步骤之一:将离子吸附到根细胞表面
■水溶态的污染物到达根表面,主要有两个 途径:一条是质体流途径(mass flow), 即污染物随蒸腾拉力,在植物吸收水分时 与水一起到达植物根部;另一条是扩散途 径,即通过扩散而到达根表面。 ■在土壤中,重金属的扩散一般遵循Fick的 第二法则,它的平均扩散距离为:√x2 = √2DT,式中D是扩散系数(cm2/s),t是时间 (s)。
■最小有作用浓度(minimal effect level):能使生 物体开始出现毒性反应的最低剂量。 ■效应浓度(effective concentration):在某一期限 内导致某一特殊反应的毒物浓度。
18
概念解释
致死浓度(lethal concentration):一次染毒后引起 受试动物死亡的浓度。
4
污染物的性质
■一种物质成为污染物,必须在特定的环
境中达到一定的数量或浓度,并且持续 一定的时间。 ■污染物会在环境中发生转化,即具有易 变性。
5
优先污染物(Priority pollutant)
■由于有毒物质品种繁多,不可能对每一种污 染物都制定控制标准,因而提出在众多污 染物中筛选出潜在危险大的作为优先研究 和控制对象,称之为优先污染物。 ■ 1988年我国初步提出水中优先控制污染物 黑名单,共14类68种。14类分别是:挥发 性卤代烃、苯系物、氯代苯类、多氯联苯、 酚类、硝基苯类、苯胺类、多环芳烃类、 酞酸脂类、农药、丙烯醛、亚硝胺类、氰 化物、重金属及其化合物。
39
气孔结构和开关
机理
40
41
用硝酸铅涂叶片各部位铅增加量(%)
(王焕校等,1985) 莴苣 对照 500mg/l 2 000mg/l 3 000mg/l 土 100 12.1 9.5 2.6 根 100 12.6 34.2 102 肉质茎 (可食部分) 100 59.5 826.5 939.4 叶片 100 2 814 13 持久性; ■生物累积性;
■长距离运输; ■生物毒性。
9
首批列入《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 哥尔摩公约》受控名单的12种POPs
■有意生产——有机氯杀虫剂:滴滴涕、氯丹、灭 蚁灵、艾氏剂、狄氏剂、异狄氏剂、七氯、毒杀
酚;
■有意生产——工业化学品:六氯苯和多氯联苯;
■无意排放——工业生产过程或燃烧生产的副产品:
25
步骤之一:将离子吸附到根细胞表面
■根部细胞在吸收离子的过程中,同时进行着离子
的吸附与解吸附。这时,总有一部分离子被其他
离子所置换。由于细胞的吸附具有交换性质,因
此也称交换吸附。 ■质膜表层有阴阳离子,其中,主要是H+、HCO3-, 这些离子主要是由于呼吸放出的CO2和H2O生成 的H2CO3所离解出来的。
▲最大无作用浓度(maximal no effect level)
▲最小有作用浓度(minimal effect level)
▲效应浓度(effective concentration)
▲致死浓度(lethal concentration)
17
概念解释
■安全浓度(safe concentration):生物与某种污 染物长期接触,仍未发现受害症状,这种不会产 生受害症状的浓度称之为安全浓度。 ■最大无作用浓度(maximal no effect level):未 能观察到任何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
二、植物对污染物的吸收与迁移 三、动物对污染物的吸收与迁移 四、微生物对污染物的吸收与迁移 五、影响植物吸收、迁移污染物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