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丽的诸城可爱的家乡

美丽的诸城可爱的家乡

美丽的诸城可爱的家乡山东省诸城市实验中学2010级五班郭昊登上常山之巅,俯视潍水河畔,隔着碧波荡漾的三里庄水库,会看到有座美丽的城市静静地矗立着。

她就是诸城,我的家乡。

诸城位于山东省东南部,青岛、潍坊、日照、临沂四市交汇处,总面积2183平方公里下辖13处乡镇街道、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06万人口。

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沿海对外开放城市、综合体制改革试点市和乡村城市化试点市被评为全国综合发展实力百强县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山东省文明城市。

一、地域风情今天的诸城不但富强,而且依旧民风淳朴,政府团结务实,行业经营文明,人民品德高尚。

有山有水,有圣贤,有龙。

这就是诸城。

南有苏东坡狩猎之常山,东有闻名天下的庐山;西有哺育孔子大弟子也是贤婿的锡山;北有项羽与刘邦战斗而设的水坝。

诸城城区有两条河流蜿蜒流过,城南更有碧波荡漾的南湖,好风景说都说不完。

诸城地势南高北低,东南部为起伏较大的低山丘岭,有若干谷状盆地,中部向北,系一大片波状平原,边缘有低山缓丘分布。

境内海拔百米以上山岭六十余座,大都集中在市境东南部,多呈东西走向,属泰沂山余脉之马耳山脉。

比较有名气的山有马耳山、常山、卢山等。

马耳山,占地约40平方公里,主峰海拔706米,为鲁东南最高的一座山。

主峰二巨石并举,远望状如马耳,故名。

山势为东西走向,由片麻岩、花岗岩构成。

五老峰、松朵峰、鸽崖峰等奇峰高峙竞秀,山间雾气霭霭,泉水淙淙。

山坡林木覆盖,荆榛遍生。

山石磷峋,山势陡峭,但有曲径通幽。

这儿有仙人洞、龙王泉、隐龙寺、石龙寺、齐长城和桥上庄等胜迹。

卢山,原名故山,位于县城东南13公里,海拔382.9米。

山势陡峭,怪石嶙峋。

山前有卢山洞,洞口上方刻有宋宣和三年赵周宾题写的“卢山洞”三个大字。

洞中有许多宋人刻词,中央臵有卢敖像。

洞西南有“圣灯岩”,山巅有“饮酒台”,山后有磨菇石等古迹。

山之阳还有兴国寺、卢山寺等寺院,寺内石塔林立于群山环抱之中,景色秀丽,环境幽雅,为诸城重要名胜。

常山,位于诸城市城南10公里处,原名“卧虎山”。

过去人们在此山祈山祈雨常常灵验,帮更名为“常山”。

现已成为国家四A级风景区。

常山脚下有一大片仿古建筑,名曰“东方佛国”。

东方佛国的主人是诸城当地有名的企业家窦宝荣,老窦是清朝一代名臣窦光鼐的六世嫡孙。

诸城的山美,诸城的水更美。

诸城市内有两条河,一条是母亲河----潍河,一条是夫淇河。

潍河公园依潍河水势而建,形如飞翔的凤凰,与龙形河道相依相偎彰显龙飞凤舞的水情神韵,是全国首个由县级开发的生态河湖型国家水利风景区。

成为两河相交、闸坝联体、梯级叠瀑、水城共生、人水和谐的滨水景观带,体现抚今追昔、陶冶情操、休闲娱乐三种旅游情调。

夫淇河大桥潍河公园潍河公园潍河公园诸城,是世界闻名的恐龙的故乡!诸城是全国甚至是世界上罕见的恐龙化石宝库,市境内埋藏有非常丰富的恐龙骨骼和恐龙蛋化石,种属繁多,门类复杂,其中有小巧的鹦鹉嘴龙、凶猛的霸王龙、高大的鸭嘴龙、笨重的蜥脚龙、原角龙和兽脚类恐龙蛋等。

目前,全市已在十几个乡镇发现了近二十处恐龙化石点,以市境内西南部的“龙骨涧”最为有名。

1964年至1968年,先后在此进行了10次挖掘,共采化石50余吨,至少包括10个鸭嘴龙个体。

现已在北京、天津、济南和诸城等地装架起四具恐龙化石骨架,其中位于诸城市恐龙博物馆内的“巨大诸城龙”,是世界上已发现的个体最大的鸭嘴龙化石骨架。

因此,诸城又称龙城,被誉为中国北方的“恐龙之乡”.诸城恐龙馆化石恐龙化石二、历史名人诸城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

汉代设臵东武县隋代称诸城北宋为密州州治所在地。

宋代大文豪苏轼曾任密州知州两年在这里写下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千古名篇。

诸城人杰地灵。

据考证上古名君、“三皇五帝”之一的虞舜出生于城北的诸冯村。

孔子的弟子、春秋七十二贤之一的公冶长《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宋代宫廷画家张择端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丈夫、北宋著名金石学家赵明诚小说《金瓶梅》的作者、扑朔迷离的兰陵笑笑生丁惟宁小说《续金瓶梅》的作者丁耀亢清代体仁阁大学士、书法家刘墉《四库全书》总阅、左都御史窦光鼐等都是诸城人。

党的“一大”代表、山东党组织最早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王尽美诞生在这里。

在现代文学史上涌现出王统照、臧克家、陶钝、王愿坚、崔嵬、李仁堂、王希坚等一批文化名人。

1、超然台与苏东坡。

诸城超然台于北宋熙宁八年(1075)苏轼任密州知州时所建。

1948年春,超然台不幸毁于战火,其存在延续870多年。

2007年,参照超然台旧貌,在原址恢复重建,2009年5月,主体工程竣工,总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台高10.74米,长151.8米,气势宏伟,古朴典雅,是丰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我市名人文化旅游景点之一。

该项目的落成是诸城传承历史文化遗产、打造文化品牌、挖掘特色旅游资源的重要举措,对进一步扩大对外文化交流、提高我市旅游知名度、促进旅游业又快又好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2、舜庙舜帝像《孟子》:“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

”《史记》云:“舜,冀州人。

”可见舜帝出生地历来是有争议的。

著名史学家范文澜在《中国通史》中考证认为,舜生于诸冯。

“诸冯”,源自邾风二族的合名,春秋鲁国设诸邑即由诸冯而名,西汉在原诸邑设诸县,至隋文帝开皇十八年,“取汉故诸县城为名”改东武为诸城(《太平寰宇记》),从邾风到诸冯,从“诸冯”到“诸邑”到“诸县”到“诸城”,历经数千年。

中国(诸城)大舜文化节是由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诸城市人民政府承办的年度盛会。

自2009年开始,已成功举办三届,成为全面展示我市文化和经济社会建设成果,加强对外交流的重要活动。

3、公冶长公冶长(前519-前470)。

公冶氏,名长,字子长、子芝。

春秋时齐国人,亦说鲁国人。

孔子的女婿。

为孔子弟子,七十二贤之一,名列二十。

自幼家贫,勤俭节约,聪颖好学,博通书礼,德才兼备,终生治学不仕禄。

相传通鸟语,并因此无辜获罪。

公冶长一生治学,鲁君多次请他为大夫,但他一概不应,而是继承孔子遗志,教学育人,成为著名文士。

因德才兼备,深为孔子赏识。

4、张择端与《清明上河图》张择端(1085年—1145年),字正道。

汉族,琅邪东武(今山东诸城)人。

北宋著名画家。

他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系世界名画之一,也是他的代表作,描绘当年汴京近郊在清明时节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景象,真实生动,是一件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杰出艺术成就的优秀风俗画。

经过近千年的漫长岁月,至今仍完好地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长卷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是我国绘画史上的稀世奇珍,画之瑰宝。

它用现实主义手法,全景式构图,生动细致地描绘了北宋王都开封汴京时的舟船往复,飞虹卧波,店铺林立,人烟稠密的繁华景象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习俗风情。

全图规模宏大,结构严密,构图起伏有序,其笔墨技巧,兼工带写,活泼简练,人物生动传神,牲畜形态,房舍、舟车、城郭、桥梁,树木、河流、无一不至臻至妙,称得上妙笔神工。

综数我国古代绘画,多有那种士大夫的孤芳自赏,实难找到类似“清明上河图”这样不惜以大量的笔墨,描绘数以百计的民众市俗生活与商业经济活动,将民众臵于主人翁地位,并加以正确地艺术概括,这在中国古代绘画中是不多见的,就是在现代绘画中也是罕见的。

此画的第一位收藏人是宋徽宗,是他用瘦金体亲笔在画上题写了“清明上河图”五个字。

5、赵明诚与李清照5、赵明诚与李清照赵明诚(1081-1129),字德甫(或德父),密州诸城(今山东诸城龙都街道)人,宋徽宗崇宁年间宰相赵挺之之第三子。

著名金石学家、文物收藏鉴赏大家及古文字研究家,生于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卒于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 。

赵明诚21岁尚在太学读书时,娶李清照。

崇宁四年(1105年) 十月授鸿胪少卿。

大观元年(1107年)三月,赵挺之去世,遭蔡京诬陷,被追夺赠官,家属受株连。

赵明诚夫妇从此屏居青州乡里13年。

宣和年间赵明诚先后出任莱州、淄州知州。

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起知江宁府。

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移知湖州,未赴,病逝于建康。

6、王尽美王尽美(1898-1925),原名瑞俊,又名烬美、烬梅,字灼斋,山东省诸城市枳沟镇大北杏村人。

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山东党组织最早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党的创建和早期革命活动中,做出了卓越贡献。

王尽美烈士纪念馆诸城悠久的历史,造就了灿烂的文化,养育了世代众多彪炳史册的名人。

其中,有满腹韬略的政治家,有展一代雄风的军事家,有成就卓著的文学艺术家,更有为远大理想报效祖国的革命先烈和仁人志士。

他们犹如璀璨的群星,不仅在诸城,而且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都有闪烁着夺目的光华。

三、风俗人情虽说是今天现代化的高楼林立,诸城过去却也曾是个文明古城。

宋朝的苏东坡大学士曾经在这里对着月亮祈祷: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那日日回荡着朗朗读书声的超然台还在,十万人家尽读书的习俗也仍旧没有改。

吃、穿、住是人们生活中的三大要素,因此,过去人们把“食有粮、住有房、春夏秋冬有衣裳”视为一种对温饱生活的追求。

可以说,吃、穿、住的习俗,就能集中体现普通百姓的生活习俗,而生活习俗又是当地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诸城的生活习俗与中国北方地区的生活习俗有许多共同之处,但也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表现出特有的生活情调和文化内涵。

武财神饮食古语说,“民以食为天”,可见饮食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饮食民俗大致表现在日常生活饮食和礼仪饮食两个方面。

前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主要包括饮食结构和一天的餐饮次数、时间;后者则是为了满足人们社会礼仪的需要,包括节令食品、礼仪往来食品和祭祀礼仪上的供品等。

饮食民俗有很大的稳定性,有些食俗传承下来后很难改变,如生活食制中的一日三餐,礼仪食俗中的正月十五吃元宵、五月端午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等,一直沿袭至今。

在饮食风俗中,还有一些习俗体现了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

如诸城人在新粮登场和瓜果上市时,要请上辈老人先吃,叫“尝鲜”;吃饭时老人“坐上首”,好菜“开头筷”,若小孩先动筷子,大人会斥责为不懂规矩。

这些已成为当地“孝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饮食结构与食制境内食俗属于我国北方类型,人们的食粮以玉米、小麦、地瓜为主,杂以谷子、高梁、豆类(黄豆、绿豆、豌豆、红豆)、黍子等五谷杂粮。

副食以蔬菜为主,肉类、蛋类过去是寻常人家办喜事和节日、待客的珍品。

城市和农村都通行一日三餐,早饭称“早晨饭”,午饭称“晌饭”,晚饭称“后晌饭”。

旧时农村在冬闲时则一日两餐,称“吃两顿饭”。

过去,农村早晨饭一般为小米稀饭或高梁面、玉米面稀饭,配以玉米饼子、地瓜、地瓜干。

高梁面、玉米面稀饭统称“粘粥”,也叫“糊涂”。

晌饭是粗粮制作的煎饼、窝头或饼子。

后晌饭是用地瓜或地瓜干煮的粥,称“地瓜饭”、“地瓜干子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