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藏运输技术走向“云冷链”——访青岛中集集团冷链发展部管洪刚青岛中集冷藏箱制造有限公司(简称“青岛冷箱”)、青岛中集特种冷藏设备有限公司(简称“青冷特箱”)以及青岛中集冷藏运输设备有限公司(三公司以下合并简称为“青岛中集”),是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子公司。
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为全球市场提供物流装备和能源装备的企业集团,主要经营集装箱、道路运输车辆、能源和化工装备、海洋工程、机场设备等装备的制造和服务。
青岛冷箱成立于1999年,自2007年以来,做到了最大单产世界第一,年生产能力达40,000台,目前标箱日产量已达130台40英尺标准箱,成为全球各大船公司、租箱公司最值得信赖的冷藏集装箱生产厂家之一。
青冷特箱成立于2004年,其新建了专用的特种箱生产线,设计年生产能力达到4000台53英尺箱。
青岛中集冷藏运输设备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12月,首期投资计划年生产能力5000辆冷藏/保温/干货半挂车或厢式车。
作为国内最重要的冷藏运输设备生产企业之一,青岛中集拥有系统且领先的技术研发能力与严谨的制造能力,为了解目前国内冷藏运输设备的应用状况与技术研发趋势,本刊采访了青岛中集冷链冷链发展部的管洪刚先生。
记者:请你介绍一下目前冷藏车的主要类别与所应用技术。
管洪刚:按目前国内冷链的情况来看,最简单的可以按车体的形式来进行区分,主要可以分为冷藏半挂车和改装车两个大的类别,也可以按用途来区分,主要可以分为干线中长途类和城市配送类,甚至还可以根据冷藏车的专业功能来区分等等。
冷藏半挂车在欧美冷链市场都是主流车型,主要特点是多拉、快跑,较易实现高效、节能。
我们把我们出口到美国的冷藏半挂车的工艺、材料、技术等方面和国内的法规进行结合,开发出了适合国内干线运输的高效、环保、轻量化的冷藏半挂车。
它使用了较多中集的专利技术,如铝制冷藏箱的全箱体承载设计、无纵梁结构、新式门封、环保高效的现场三明治发泡技术等等,由于这些先进技术的使用,使这款冷藏半挂车具有自重轻、强度高、保温性能好等特点。
目前在国内有能力生产这种欧美国际标准的冷藏半挂车的厂家只有青岛中集冷藏运输设备有限公司。
当前国内冷链市场对干线运输装备的需求还处于发展阶段,其中主力形式是使用淘汰的二手海运冷藏集装箱改装后加骨架车模式,这种模式的致命弱点是自重大、高耗能、运输产品质量较难保证。
据我们对国外情况的了解,欧美也在使用二手海柜,但主要是用于近海、仓储及其它用途,但绝不能用于公路运输,正是因为它的致命弱点导致它的违法成本较高。
冷藏改装车主要是在各种二类汽车底盘上进行专业改装,这种车型是改装后与汽车底盘成为了有机的整体,这种改装车主要担任中途及城市配送等方面的任务,也是目前国内冷链市场保有量比较大的主力车型。
当前国内的改装车厂家较多,且竞争趋于恶劣化。
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使用各种复合材料、金属材料和保温材料进行粘接,但缺少较专业的部件,如高强度、安全、通风效率高的冷藏车专用铝型材地板等。
我们的改装车也采用了较多专利技术,特别是专门运输冷鲜肉的挂肉车的设计水平更是技高一筹,具有强度高、寿命长且自重轻等特点。
关于制冷方式的话,现在大多数都采用机械制冷方式,即使用冷冻机组进行温度控制。
记者:请你介绍一下冷藏车箱体与普通车箱体的主要区别与特点。
管洪刚:冷藏车属于厢式车类别,但它又不仅仅是普通的厢式车,主要是它要具有最基本的保温性能,而普通厢式车只要求具有水闭性等基本性能。
普通车体多采用普通钢板或复合板,冷藏车的内外蒙皮多采用复合材料如FRP或金属材料如铝板或不锈钢等,目前国际主流保温材料是聚氨酯泡沫(发泡),但发泡的质量及生产工艺却是多种多样,如国内其它生产商多采用预先购买发好泡的聚氨酯泡沫,再与厢板进行粘接,最后组成厢体,而我们青岛中集的冷藏车是采用更高效和精确控制发泡密度的现场三明治发泡技术进行厢板生产。
关于保温性能的测试要经过热工试验室的科学测才能得出,但目前国内改装企业多不具备标准热工试验室,我们青岛拥有国内独一无二的标准热工试验室,并可以按照ATP或ISO的标准进行保温性能测试。
记者:根据目前国内的应用现状和技术水平,请你介绍一下冷藏运输技术有什么新的发展趋势与变化?管洪刚:为保证冷链不断链,产品的质量得到实质性的保证,产品的状态能够适时处于有效监管之下显得越来越重要。
为达到适时监管的目的,冷藏运输装备必将越来越智能化。
从某种程度讲,冷链装备不仅仅是一种运输设备,更应该的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冷链的综合智能化的运输系统,它不但需要承载高效、快捷的货物流动,而且更要承载货物在流动过程中的状态控制、信息的记录、传送和可被远程控制,与此同时,由于智能信息系统的使用还可以使货物在流动过程中实现更智能化、集约化管理,从而使整个供应链更方便、快捷、高效以及安全、可靠,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因此,只有将冷链装备逐步升级成为高度网络化的智能“云冷链”综合运输系统才能真正担负起其历史使命。
以农产品物流为例,其冷链物流是从农田到餐桌整个食物链的合成。
这个链条与互联网、物联网及云计算等环节有机结合,就会使链的效能成倍释放出来,否则完整的冷藏供应链就会成为无稽之谈。
冷藏供应链断链监控的缺失,就是最明显的例子,由于普遍的商品交接和流动过程的温度及状态参数没有要求记录,这种为人所不知的或不易被一般消费者所认知的产品质量下降从根本上严重地侵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比如,冰淇淋在运输过程中断链,化了以后再冻结,那从真正意义上讲已经不是冰淇淋了,只能勉强算作冰晶混合物了。
再比如,冷鲜猪肉,若在运输过程中断链的话,随着温度的升高,不断肉品的营养会下降,而且细菌等微生物会迅速生长,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即便是到了卖场再冷却的话,那已经是面目全非了。
简单的预冷、冷藏及运输设备对上述状况无所适从,更无法跟踪。
只能是,在选择了正确、恰当的运输设备并采取有效控制手段和方法,再加上智能化的信息系统的支持,才可以使不断链成为可能,使过程追溯成为可能,从而使食品物流安全切实得到保障。
换句话说,具备智能化的系列冷链装备就是真正意义上的综合运输系统了,如果整个供应链能被物流信息管理系统所整合和控制的话,那么这个链才可称之为 “云冷链”。
记者:云技术是一个很新潮的概念,将之结合于相对传统的冷链,其应用推广是否有所困难?管洪刚:如果没有严格的标准与健全的法规配合,“云冷链”的应用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事实上,冷链的末稍如超市、农贸市场等销售门店在收货的时候采用的适宜的标准和正确的收货方法是保障冷链一道非常有效的屏障和检验系统。
然而,通过对国内冷链现状的调研,我们发现即使最简单的测量货物温度、检查冷机制冷记录和货物在运输过程中的温度记录等等,看似简单的方法和标准,在中国严格实行起来却是非常困难。
究其根源,一是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二是冷藏运输设备水平不高,技术手段落后,很多棉被车或二手海柜等废旧设备大量充斥市场,三是由于以上二点的存在,使严格执行优质标准的物流公司的成本上升,处于不公平竞争环境中,最后一部分企业会因为自身利益的问题而随波逐流,在道德和社会责任等方面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放弃自己的原则。
不过更值得欣慰的是,国内冷藏供应链的大发展的时机已经出现,从新食品卫生法的实施、惠农政策的颁布以及国务院发改委关于农产品冷链运输发展规划的出台等等方面可以看出,上至中央、下至地方政府,已经非常重视并多方研究食品、药品物流的安全控制了,并且,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日益增强,一些社会责任感强的企业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可以肯定地说,在不远的将来,国内的食品、医疗等方面的物流安全将得到有效的控制和发展。
记者:未来冷链产业将得到长足的发展,请问中集冷链下一步采取何种发展策略以适应冷链的发展?管洪刚:中集冷链(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冷链业务)为迎接国内冷链大发展的到来做好了充分的技术准备。
无论是产品设计,还是生产工艺、材料选用等方面中集冷链都站在了世界前沿。
中集冷藏车不但完美地诠释了欧美一流的设计理念,并且所采用的进口材料和环保发泡料更是将国内的冷藏车的档次提高到世界先进水平。
通过采用美国著名复合材料、法国预涂铝板以及环保发泡材料,并与中集智能公司紧密合作等诸多措施,中集冷藏车体现出轻量化、智能化、环保化以及安全化的显著特点。
同时,通过对中集海运冷藏集装箱强大技术研发实力的转化,中集冷藏车具有更加专业的品质,比如防水壁、内侧板通风槽、全自动焊铝型材通风地板、自动漏水器等诸多独特的技术设计。
通过吸收消化中集在海运冷藏集装箱上的一百多项专利技术,中集冷藏车体现出高度的专业性、节能性和环保性。
据中集冷链的国内最大专业冷藏物流客户的使用统计结果看,中集冷藏产品的使用使得其冷机开机率比原先降低了近20%,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基于对技术研发的持续关注与投入,中集冷链接下来将从冷链装备智能化入手,大力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以及与物联网的结合度,打造“云冷链”装备,实现对车、油、货的远程控制。
随着中集冷链“云冷链”装备在国内的逐步推广,其模块化设计和特殊的CKD营运模式结合智能化物流信息系统,将在业界带来一场重大技术变革。
同时,通过对内部技术的集成、整合及延伸,中集冷链将提供从种子到筷子的全产业链的物流装备及服务的解决方案。
比如,通过向已有产品(冷链装备)的上、下游延伸,陆用冷机部分型号已经陆续上市,后续中集冷链还要加大研发力度和产品升级速度。
这一系列措施说明中集冷链已经在国内冷链大发展之前抢占了技术先机。
另外,移动式预冷、冷库的调研工作也提上了议事日程,目前正加紧进行,这将是冷链的另一个关键设备节点,冷链物流的服务内容更是博大精深,也是日后谋求更大发展的希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