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郭沫若的诗歌

郭沫若的诗歌

(《少年维特之烦恼》序引)
对诗歌创作直接诱发催化作用:一方面, “泛神便是神”,“神即自然”的观念, 使他反因袭、反传统、蔑视偶像权威,变 现自我,张扬个性的精神找到了哲学依据 。另一方面,泛神论所提供的“物我空间 ”的境界,把宇宙万物拟人化、诗化,视 之为生命的抒情对象,为创造囊括一切的 星系那个体系扩展了广阔的思路。
创作上的态度》,《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 15卷)

思想特征:
正因为郭沫若是浪漫的,所以,他的
思想发展也就不像鲁迅那样有严格的逻
辑性与现实的可信性。他的思想发展以
“跳跃”为特征,这既表现在政治、哲
学思想方面,也表现在文艺思想上。
在政治、哲学思想方面,五四时期 的郭沫若崇尚民主主义、个性主义和泛 神论。五四时期郭沫若高扬个性主义, 推崇泛神论,并在《致宗白华》(《三 叶集》)中说“诗人的宇宙观以 Pantheism(泛神论)为最适宜”。
受中国传统孔子、老庄、王阳明哲 学的影响。受奥义书影响的叔本华、 尼采哲学的影响。思想上流露出对自 然的崇拜,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 主张,要求打破一切传统束缚,寻找 全新的自我,“上帝死了”的怀疑精 神。
“泛神便是神。一切的自然只是神的表现, 自我也只是神的表现,我即是神,一切自 然都是自我的表现。”
①诗剧 ②惠特曼式的雄浑豪放的诗 ③泰戈尔式的冲淡清新的诗
《女神》的思想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 1、歌颂人民革命,歌颂人民的理想 首先,《女神》是人民革命的颂歌。
它通过歌颂“自我”和“自然”歌颂了 人民革命的力量。
它歌颂的“自我”已不是诗人自我,而是20世纪中 国人民的形象。这个“自我”有巨大的力量能翻江 倒海吞掉一切(如《天狗》);有赤子的忠诚对待 养育自己的“母亲”(《地球,我的母亲》);有 恢宏的气概(如《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译 《少年维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之烦恼》
”青年男人谁个不善钟情?妙龄女人谁个 不善怀春?”
——刊于该书卷首
郭沫若早期的泛神论思想,受斯滨洛沙的自然 即神,康德的主体性哲学的影响 。
泛神论(Pantheism)是一种将自然界与神等同 起来,以强调自然界的至高无上的哲学观点。认 为神就存在于自然界一切事物之中,并没有另外 的超自然的主宰或精神力量。这种观点曾流行于 十六世纪到十八世纪的西欧,代表人物有布鲁诺 、斯宾诺莎等。
诗歌:《女神》、《前茅》、《星空》、 《瓶》、《恢复》
戏剧:《棠棣之花》、《女神之再生》三 个叛逆的女性《王昭君》《卓文君》《聂 嫈》、《屈原》、《虎符》、《高渐离》 等。
《女神》——五四时代狂 飚精神的文学再现
《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具有开 一代诗风的意义。
《女神》除序诗外共收诗五十六首。集中 最早的诗写在一九一八年初夏。除一小部 分为一九二一年归国后所作外,其余均写 于诗人留学日本期间,绝大部分完成在一 九一九和一九二○○两年里。主要是郭沫 若写于1916到1921年间的诗、剧、曲合集 。初版于1921年8月上海泰东书局,为创造 社丛书的第一种。
第一节
郭沫若
郭沫若(1892— 1978),原名郭开 贞,号尚武,别号 鼎堂,四川乐山人 。
1919年发表新诗 时,自署“沫若” ,后也以此为号。
郭沫若是一个与鲁迅在思想、气质、人格、 艺术趣味等方面都很不相同的大才子。
在思想上,鲁迅睿智、坚实、精深;郭沫 若博大、敏锐、易变。
在气质上,鲁迅深沉、忧郁;郭沫若浪漫 、激昂。
妄图倒退 奈“翻案不得人心” “三项为纲”批透
喜见山花烂漫 莺梭织锦勤
复辟罪行怒讨 动地走雷霆
茁茁新苗壮
主席挥巨手
天下凯歌声
团结大进军
5个月后,“四人帮”倒台,另一首《水调歌头》
大快人心事 揪出“四人帮” 政治流氓文痞 狗头军师张 还有精生白骨 自比则天武后 铁帚扫而光 篡党夺权者 一枕梦黄粱
野心大 阴谋多 诡计狂 真是罪该万死 迫害红太阳 接班人是俊杰 遗志继承果断 功绩何辉煌 拥护华主席 拥护党中央
于立忱(1912—1937),于立群的胞姊,被抛弃后自杀; 黄定慧(黄慕兰,1907—,郭的早年密友,大革命时期的
一代风流,武汉市党部妇女部长,定居山西省;
妓女,姓名不详,只知太过多情,将性病传染给了郭沫若 ,并殃及安娜。
(《郭沫若传》北京文艺版,1988)
郭沫若的文学作品
小说《飘流三部曲》、《行路难》。表现 生的困难和爱的向往及性的苦闷。写情欲 与道德的冲突。
青年郭沫若的文艺观,是中国现代 文学史上最早的较为系统的浪漫主义文艺 观的理论表述。
婚恋家庭
郭沫若一生中正式婚姻三次。 原配夫人张琼华、(1890—1980 )1912年结婚,
旋即被抛弃,但未离异,在郭家空守六十八年, 无子女。
第二位夫人安娜,(原名佐滕富子,1893—1994 )日本女子,1916年恋爱同居,后被抛弃,五个 子女。解放后由中国政府安置,副部长级待遇, 七十年代末始任全国政协委员,直到病逝止。
周扬在《郭沫若和他的〈女神〉》一文 里,称郭沫若“是伟大的‘五四’启蒙时 代的诗歌方面的代表者,新中国的预言诗
人。”称《女神》“是号角,是战鼓,它警 醒我们,给我们勇气,引导我们去斗争。 ”(注:1941年11月16日延安《解放日报》)
《女神》的思想内容
《女神》包括《序诗》在内,共五十七篇 ,以风格形式的不同,分为三辑:
“若讲新诗,郭沫若君的诗才配称新呢, 不独艺术上他的作品与旧诗词相去最远, 最要紧的是他的精神完全是时代的精神—— 二十世纪底时代的精神。有人讲文艺作品 是时代底产儿。《女神》真不愧为时代底 一个肖子。”
闻一多《女神之时代精神》
“不独喊出人人心中底热情来,而且喊 出人人心中最神圣的一种热情”
——(《闻一多全集》第3册丁集)
关于这一点,他论述得相当清楚完备:
“我想诗人底心境譬如一湾清澄的海水,没有风 的时候,便静止着像一张明镜,宇宙万汇底印象都 涵映着在里面;一有风的时候,便要翻波涌浪起来 ,宇宙万类的印象都活动在里面。这风便是所谓直 觉,灵感(inspiration),这起了的波浪便是高涨 着的情调。这活动着的印象便是徂徕着的印象。这 些东西,我想来便是诗底本体,只要把它写了出来 的时候,它就体相兼备。”他还归纳了下列一个公 式:诗=(直觉+情调+想象)+(适当的文字)
文艺观 郭沫若五四时期的文艺观,是 浪漫主义的。这种浪漫主义的文艺 观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
主情主义。郭沫若把文学艺术作为感情 的表现,认为理智对文学创作有阻碍作用, “诗的本职是在抒情”。这是他当时全部文 学主张的基础。
重自我表现。既然文学艺术的主要职能 是抒情,那么,文学的本质当然便存在于文 学家的主观精神内部了,因而文学创作便是 由内而外的表现,而不是由外而内的摹仿或 再现。他说:“文艺的本质是主观的、表现 的,而不是没我的,摹仿的。”
在性格上,郭沫若是一个偏于主观与偏于冲动 的个性气质的人。“我是一个偏于主观的人,我 的朋友每向我如是说,我自己也承认。我自己觉 得我的想象力实在比我的观察力强。我自幼便嗜 好文学,所以我便借文学来鸣我的存在,在文学 中更借了诗歌的这只卢笛。我又是一个冲动性的 人,我的朋友每向我如是说,我自己也承认。我 回顾我所走过了的半生行路,都是一任我自己的 冲动在那里奔驰;我便作起诗来,也任我一己的 冲动在那里跳跃。”(《论国内的评谈及我对于
再次,《女神》是人民革命理想的赞歌。诗人 以海洋的胸怀,火样的热情和浪漫主义的手法,表 现和歌颂了人民革命的理想。在《女神》中,几乎 有三分之一的诗描绘了太阳的形象。这太阳,是人 民革命理想的化身,它象征着在黑暗中生活的人民 所向往和追求的光明世界。如《女神之再生》(要 去创造个新鲜的太阳);《太阳礼赞》、《新生》 、《日出》等。
可是,1924年他再次东渡日本,通过翻 译日本学者河上肇的《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 》一书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于是宣布“我 现在成了彻底的马克思主义的信徒了!”
吹捧文革:1976年5月12日写下《水调歌头·庆祝无产阶级文
化大革命十周年》
走资派
四海《通知》遍 文革卷风云
奋螳臂 邓小平
阶级斗争纲举 打倒刘和林 十载春风化雨
同样,他歌颂的“自然”,实际上是人民革命力量 的象征,如《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那“提起他全 身的力量要把地球推倒”的,不是太平洋上的波涛 ,而是“五四”运动中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怒潮 。
其次,《女神》是人民革命英雄和前 驱者的赞歌。《匪徒颂》、《电火光中 》、《棠棣之花》、《湘累》等诗,歌 颂了中外革命人民、革命英雄和社会改 革的前驱者。
阅读了梁启超,章太炎等人的政 论文章和林纾翻译的外国文学作品 ,
如严复翻译的《天演论》,林纾译的 《撒克逊劫后英雄略》等,初步接触 了西方自然科学和民主思想。
创作觉醒期和爆发期(1914——1920)
1913年出川到天津求学,同年底,取道朝 鲜到日本求学,后考入福冈九州帝国大学 医学部。
受到泰戈尔、海涅、雪莱、惠特曼、歌 德等著名诗人的影响,1916年开始创作了 白话新诗。
1919——1920年间,写作诗集《女神》中 的绝大部分作品。
1919年9月,诗作开始在宗白华编辑的上海 《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上发表。
从《星空》到《恢复》(1921——1928)
1921年4月,郭沫若和成仿吾、郁达夫等人组织创立创造社 1923年从日本留学回国,弃医从文。 1925年以后系统学习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大革命运动中,曾任广州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1926年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政治部秘书长,总政治部副 主任。1927年3月,发表了揭露蒋介石叛变革命的讨伐檄文《 请看今日之蒋介石》 1928年2月,由于国内形势剧变,郭沫若离开上海到日本, 其间10余年流亡生活
在文艺观上,郭沫若早期主张浪漫 主义。浪漫主义是其文艺思想的核心, 也是其创作的主要特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