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二章第一节教案安世道农学院设施(2)班课程:9班学号2011015001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农民阶级、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从而正确认识单纯的农民战争运动,是不能为实现中国的独立和富强真正指明出路。
教学重点太平天国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主要内容一是农民阶级发动太平天国运动,企图用武装斗争和农民改革方案改造社会;第一节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一、农村社会变动与太平军起义(一)鸦片战争后中国农村社会的变动(1)鸦片输入的激增引起的白银外流、银贵钱贱、额外增加了农民的负担。
老百姓“昔日卖米三斗,输一亩之课而有余;今日卖米六斗,输一亩之课而不足”。
田赋负担实际增加一倍以上。
这些负担归根到底,仍然落到了农民的头上。
加速了劳动者的破产。
(2)清政府为了支付战费和赔款,拼命搜刮百姓如江浙一带的的漕赋,原需交米1石的,战后竟需交米2石5、6斗,(10斗=1石,一石=120斤)甚至达3、4石之多;湖南的地丁税则从每丁银1两变成了每丁几两。
这些都使劳动人民的负担更加沉重。
(3)地主、官僚、贵族也加剧了土地的兼并,地租剥削率很高到太平天国起义前夕,土地兼并已经十分激烈,官僚、贵族占地的规模最为惊人,如道光时期的大学士琦善占地竟达25600顷(1公顷=10000平方米)以上。
满汉大员有地几百顷、数千顷的很多。
一般地主占地规模也相当惊人,以致广大自耕农和小地主破产。
至于佃农的境况就更加恶劣了,他们需向地主缴纳高额地租,并且常常受到高利贷者的重利盘剥。
终岁勤劳,难得一饱。
导致农村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4)由于政治腐败,水利连年失修,自然灾害十分频繁1841-1843年黄河连续三年决口,造成豫、皖、苏三省广大地区被淹,人民死亡以百万计;1846-1850年,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各省又连续遭到严重的水旱灾害,波及上千余州、县。
尤其是1849年长江大水,汉口尽成水府,武昌水深至檐,湖北、安徽、江苏等省广大地区受灾严重,为百年所未遇。
同期,两广地区也是水、旱、蝗灾不断。
总之,连年的人祸天灾,使人民陷于失业、破产、饥饿、死亡的困境。
2. 人民反抗此起彼伏清政府的黑暗统治和残酷的封建剥削,以及外国侵略势力所造成的灾难,迫使广大人民群众走上了反抗道路。
鸦片战争后,汉、壮、苗、瑶、彝、回、藏等各族人民的起义和抗租抗粮等斗争几乎遍及全国。
其中从1843-1850年,全国各地群众暴动和武装起义,大小即达70余起。
当时北方各省有白莲教、天理教的斗争,河南、安徽、山东一带有捻党活动;在南方,斋教散布于湖南、江西、福建、浙江等地,天地会势力更是遍及长江和珠江流域。
据统计,1847-1850年仅广西一省,天地会系统的农民起义队伍即有二三十支。
每支少者数百人,多者三、四千人不等,几乎无地无之,无时无之。
(严正基:《论粤西贼情兵事始末》,《太平天国史料丛编》第2册第3页)这些斗争使官僚、地主、豪绅惶惶不可终日,狠狠地打击了清朝统治势力。
以至于地主文人惊呼:粤西近日情势,如人满身疮毒,浓血所至,随即溃烂,……终必有溃败不可收拾之一日。
(龙启瑞:《上某公书》,《经德堂文集》卷六,第6页)这一切都说明,由于阶级矛盾的激化和各地农民反抗斗争的持续发展,一场农民大起义的风暴即将来临。
(二)农民革命的酝酿正当中国社会酝酿着一场农民大起义风暴的时候,洪秀全在广西创立了“拜上帝会”组织,为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爆发,做了舆论上的宣传和组织上的准备。
洪秀全(1814-1864年),广东花县人,出身于一个农民家庭。
七岁入村塾读书,由于聪明勤奋,五、六年间,即能熟诵四书、五经及多篇古文。
家庭对他期望殷切,希望他能取得功名,以显父母,光宗族。
但是三次赴广州考秀才都名落孙山,使洪秀全感到愤懑不平。
1.应试落第,去旧从新在1843年最后一次应试落第后,他阅读了基督教布道小册子《劝世良言》。
洪秀全读后按照书中的启示,祈祷上帝,自行施洗,以示去旧从新,并开始从事传教活动。
2.撰写“三原文献”,宣传平等思想从1844-1848年洪秀全先后撰写了《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等作品,把基督教教义和儒家思想结合起来。
提出天下有无相恤,患难相救,门不闭户,道不拾遗,男女别途,举贤尚德的大同社会。
3.创立拜上帝会1847年春,洪秀全和冯云山在广西桂平县紫荆山区建立起一个被称为拜上帝会的组织。
4.形成领导核心拜上帝会在发展和斗争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洪秀全为首的领导核心,成员有冯云山、杨秀清、萧朝贵、韦昌辉和石达开。
(三)太平天国的建立1.金田起义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率众在金田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气势磅礴的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从此开始了。
金田起义后,清政府急忙调集军队一万多人派往桂平,广西提督向荣亲至前线指挥镇压。
太平军英勇作战,屡次大破清军。
2.永安封王建制1851年8月,太平军在平南官村击溃向荣部队,一举攻克了广西永安州。
12月,洪秀全在此颁布封王诏令: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
规定西王以下各王俱受东王节制。
确立了太平天国初期的官制,这对于加强领导、发展队伍具有重要意义。
3.转战湖南湖北太平军在永安停留了半年多的时间,清军3万多人陆续开到永安,包围了全州城。
1852年4月,太平军突围北上。
6月,太平军攻克全州。
在全州战役中,冯云山不幸中炮牺牲,使太平天国失去了一位优秀的领导人。
太平军撤离全州后,进入湖南。
在湖南发布了《奉天诛妖救世安民谕》、《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救一切天生天养救一切中国人民谕》三檄文,揭露清政府的腐朽黑暗统治,官以贿得,刑以钱免,富儿当权,豪杰绝望,(《颁行诏书》,《太平天国》第一册,第162、164页)号召人民起来推翻它。
8月,太平军攻取湖南重镇郴州。
9月,围攻湖南省城长沙,未能攻克。
萧朝贵在攻城时中炮牺牲。
这是继冯云山之后,太平天国的又一重大损失。
11月底,太平军放弃攻打长沙的行动,移营转进。
12月,太平军攻克益阳、岳州,获得大量武器、船只。
同时,数千船民、纤夫踊跃加入起义队伍,组成水营。
从此,太平军有了一支新建的水师。
1852年底,太平军进入湖北,连克湖北重镇汉阳、汉口。
1853年1 月,太平军攻克湖北省城武昌。
4.定都南京2月,洪秀全、杨秀清放弃武昌,统率大军,水陆两路,浩浩荡荡,顺江东下,势如破竹,连下江西九江、安徽安庆、芜湖、和州等地。
3月7日,太平军兵临南京城下,水陆连营,直望无际,既众且整,清军望之夺气。
(汪士铎《乙丙日记》卷一)3月19日,太平军攻破南京外城,斩两江总督陆建瀛等。
20月,攻克内城,杀江宁将军祥厚等,完全占领了南京。
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改南京为天京,正式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
二、太平天国的制度和政策(一)《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于1853年冬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
这是一个以土地问题为核心,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内容的革命纲领。
1.基本内容(1)把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是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把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以实现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太平天国》第一册,第321-322页)分配的办法是:按产量的高低把田分为上、中、下三级九等,好田坏田各一半,互相搭配,按人口平均分配。
不分男女,凡16岁以上,每人得到一份同等数量的土地,15岁以下的减半。
(2)建立农村基层组织政权两除了解决土地问题之外,《天朝田亩制度》还还规定建立农村基层组织政权两来组织社会生产和产品分配。
每25户为一两,每两设两司马一人,总管生产、分配、军事、教育、宗教等事务。
分得土地的农民,除耕田外,都要参加副业劳动,凡天下,树墙下以桑。
凡妇,蚕绩缝衣裳。
凡天下,每家五母鸡、二母彘。
凡二十五家中,陶冶木石等匠,俱用伍长及伍卒为之,农隙治事。
(3)设立“圣库制度”在分配问题上,每两设一国库,规定每两生产的农副业产品,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
凡麦、豆、苎麻、布帛、鸡犬各物及银钱亦然。
25家中婚丧等事所需要的银钱粮食,都由每两所设的国库开支。
鳏寡孤独、疾病残废等丧失劳动能力者,均由国库供养。
2.对《天朝田亩制度》的评价《天朝田亩制度》是农民阶级对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否定。
它反映了当时广大贫苦农民强烈地反对地主阶级残酷剥削的要求,以及获得土地、追求平等平均的理想社会的渴望,具有反封建的意义。
正如列宁所说:“地权'和‘平均土地'的思想,无非是为了完全推翻地主权力和完全消灭地主土地占有制而斗争的农民力求平等的革命愿望的表现而已。
(《纪念赫尔岑》,《列宁选集》第2卷,第418-419页)《天朝田亩制度》把农民的这种愿望,用政权的力量予以系统化、制度化,对于发动和鼓舞群众起来斗争,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是,《天朝田亩制度》所规定的分配土地和通天下皆一式的社会经济生活方案,是要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和平均一切社会财富,以求人人平等,是农民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
它把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理想化、固定化。
这种方案是与社会发展的总趋势相悖离的,不可能使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
《天朝田亩制度》所制定的平分土地和平均主义的经济方案在当时激烈的战争环境下是无法实施的,而实际实行的仍是照旧交粮纳税的政策。
这表明太平天国承认地主占有土地,并允许地主收租。
封建的生产关系虽然受到冲击,但并没有改变。
3.《天朝田亩制度》的实行情况尽管如此,在太平天国占领的地区内,地主阶级受到了沉重打击。
一部分地主豪绅和庙宇寺观的田产被没收,对富户课以重税和减轻农民的负担。
如天京附近的农民,交长毛钱粮,不复交田主粮。
同时,在太平天国起义的影响下,广大农民群众纷纷自发地起来反对地主的压迫和剥削,有的占有逃亡地主豪绅的土地,有的拒绝向地主交租,有的则少纳地租。
据当时一些文人记载:江苏扬州附近,凡佃人田者,亦思抗租不纳;(汪士铎《乙丙日记》卷二)在湖北黄梅县,贫民多挟贼凌富,而田风大坏,舞弊名色多,是区区者(指租谷)能有几何(邓文滨:《卖脱父亲能抵课》,《醒睡录》卷七)在安徽芜湖,前江南河道总督潘锡恩所有的2000多亩土地,自咸丰三年后,籽粒无收。
(《徽君御寇案牍》,《太平天国史料丛编简辑》第六册,第116-117页)这都说明,太平天国提出的平分土地的方案虽然并未实行,但是广大农民却夺回了相当数量的土地,并且由于少交或不再向地主交租,大大减轻了负担,不仅打击了封建势力,而且对太平天国控制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支援农民战争,起了重要的作用。
(二)《资政新篇》的提出1859年4月,洪秀全的族弟洪仁玕从香港辗转来到天京,不久被封为干王,总理太平天国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