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毕节市2021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二)

毕节市2021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二)

毕节市2021年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语文模拟试卷(二)分值:150分时间:150分钟一、积累与运用(30分)(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20分)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4题。

(8分)此时是福聚德的顶盛时期。

①雕梁画栋的大楼金碧辉煌,门前那块黑底金字的陈年老biǎn泛着辉光。

门前停的是汽车、马车、绿呢大轿,②门里进出的是达官显贵,③商贾.名流。

福聚德已是沸沸扬扬,④名躁京师。

1.给加点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2分)老biǎn(匾)商贾.名流(gǔ)2.找出文中两个错别字并改正。

(2分)“__顶__”改为“__鼎__”“__躁__”改为“__噪__”3.画线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D)(2分) A.雕梁画栋B.金碧辉煌C.达官显贵D.沸沸扬扬【解析】“沸沸扬扬”指像沸腾的水一样喧闹,形容人声喧闹。

不合语境,应为“赫赫扬扬”。

4.文中四处标点符号(见角标①②③④)使用错误的一项(C)(2分) A.①B.②C.③D.④【解析】逗号应为顿号。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5、6题。

(4分)A逆境中读书,可贵的是坚持不懈。

B逆境人人都可能遇到,一些人在逆境中消沉,另一些人却以此为机遇,砥砺磨炼,最终“鱼化为龙”。

C逆境中“读书破万卷”,因为外界的压力,也因为内心的苦闷,常常会获得不一般的感受,甚至得到对人生豁然开朗的认识。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D逆境中“读书破万卷”,可以帮助我们驱散心里积压的阴霾,重新鼓起战胜困难。

5.ABCD四句中有语病的一项(D)(2分) A.逆境中读书,可贵的是坚持不懈。

B.逆境人人都可能遇到,一些人在逆境中消沉,另一些人却以此为机遇,砥砺磨炼,最终“鱼化为龙”。

C.逆境中“读书破万卷”,因为外界的压力,也因为内心的苦闷,常常会获得不一般的感受,甚至得到对人生豁然开朗的认识。

D.逆境中“读书破万卷”,可以帮助我们驱散心里积压的阴霾,重新鼓起战胜困难。

【解析】成分残缺,句末应添加“的勇气”。

6.在横线处依次填入句子,最恰当的一项(C)(2分)①司马迁惨遭宫刑,仍持之以恒地博览群书,从而成就了《史记》这一伟大著作②古今中外,在逆境中坚持读书学习而成就伟业的不乏其人③海伦·凯勒失聪失明,却凭借超乎常人的毅力,坚持“读书破万卷”,学会了英、法、德、拉丁、希腊五种语言,把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成为人类发展史上的传奇人物④在这些人身上,我们看到的是“水滴石穿”的韧性A.④③①②B.④①③②C.②①③④D.②③①④【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确定中心句。

通过读这四个句子,可知本语段介绍的是“古今中外,在逆境中坚持读书学习而成就伟业的不乏其人”,按照逻辑层次关系来写,所以确定②是首句,紧接介绍古代司马迁和国外海伦·凯勒的事例①③,最后加以总结④。

所以顺序为②①③④,据此可知答案为C。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8分)学校将举行主题为“身边的文化遗产”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推荐文化遗产】(1)学校团委拟开展“我心中的优秀文化遗产①”评选活动,请你在毕节全市范围内推荐一项文化遗产参评,并从不同角度写出两条推荐理由。

(4分)【注】①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物质文化遗产,指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古遗址、古建筑等,以及历史上重要的艺术品、图书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世代相传且表现传统文化的音乐、舞蹈、传说、习俗、手工艺等。

我推荐的文化遗产名称:__织金砂陶__推荐理由:①__制作工艺精湛、水平高超、制作精细,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__②__内容丰富,文化内涵深刻,是研究民间文化的重要历史资料。

__【邀请文化名人】(2)学校团委将组织一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报告会,拟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爷爷来作报告。

时间在下周星期三上午10点,地点在学校礼堂。

你作为校团委宣传委员,学校委派你给张爷爷打电话,你将怎样说?(4分)张爷爷,您好!我是××学校团委宣传委员×××,学校派我联系您,想邀请您到学校礼堂来作一个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报告,时间是下周三上午10点。

请问您能来吗?(二)古诗文积累(10分)8.默写。

(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__行天下之大道__。

(《〈孟子〉三章》)(2)__安得广厦千万间__,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3)春蚕到死丝方尽,__蜡炬成灰泪始干__。

(李商隐《无题》)(4)__无可奈何花落去__,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沙》)(5)子在川上曰:“__逝者如斯夫__,不舍昼夜。

”(《〈论语〉十二章》)(6)时空浩渺,亘古永恒。

天地万物,往来不息。

天地以日月星辰为笔,以山川河流为墨,时时给人类以启迪。

“青林翠竹,__四时俱备__”是她在说,有些特质,不能丢;“__海日生残夜__,江春入旧年”是她在说,时序更替,不可逆转;“__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她在指引,陷入困境,不要放弃;“落红不是无情物,__化作春泥更护花__”是她在说,贡献自己,不要保留;“出淤泥而不染,__濯清涟而不妖__”是她在叮嘱,世间纷杂,坚守自我。

二、现代文阅读(30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0分)人为什么爱摸自己的脸吴燕京①有人统计过,人在不自知的情况下每小时会触摸脸部二三十次,平均两三分钟就会摸一次,而且这个习惯动作很难避免。

那么,人为什么要摸自己的脸呢?②早期的人类语言与我们现在使用的语言有很大的不同,语言学家认为,在人类语言起源初期,人用于交流的方式和动物的交流方式比较类似,两者都包含了大量的肢体动作,这是因为早期的人类语言只包含很简单的几个音节,无法满足复杂的交流需求,因此需要借助肢体动作来丰富语言交流的形态和内容。

③在人类语言形成的早期,触摸面部、额头、下巴和脖子是早期人类语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人类学家甚至研究了这些动作的具体意义,比如,用手掌触摸额头代表臣服于族群的首领,用手握住脖子则是向同伴发出“有危险”的警告,触摸面部和下巴可能用于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

看来,摸脸在人类早期是我们“说话”的一种方式。

④随着语言的发展,特别是语音变化的丰富,人类已经可以通过说话表达十分复杂的思想和感情,几乎满足了所有的交流愿望。

肢体动作逐步失去了其在交流中的主导作用,退化成语言的辅助机制。

⑤相对于语言学家的解释,心理学家则认为人类触摸面部的现实意义是调节情绪,减少心理压力。

⑥英国杜伦大学芮斯兰德教授利用超声波扫描技术研究了怀孕24-36周的准妈妈,研究发现,触摸面部和调节情绪有关,心理压力较大的孕妇其体内胎儿会更多地呈现触摸自己面部的姿势。

美国迈阿密大学的神经学家指出,由于脸部生有大量的神经末梢,触摸面部皮肤会刺激神经活动,从而导致人体激素水平的变化,进而降低压力和焦虑带来的负面情绪。

由此可见,人们之所以会在不经意间摸自己的脸,实际上是在调节情绪,使自己保持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

⑦人与动物的一个显著差异就是人类拥有强烈的自我意识。

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既独立于周边的环境,也独立于他人。

研究发现,部分高级哺乳动物也拥有一定的自我意识,大象、猩猩、狮子等动物在照镜子时可以区分镜子中的自己和镜子中的其他同类个体。

有学者认为,人类触摸自己面部的表现正是源于这种自我意识的反应。

⑧人类有一套心理机制保护自我意识。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触摸自己的身体是最简单、直接的提升自我意识的方法。

有研究发现,人在群体中比独处的时候会更多地触摸自己的脸、胳膊和头部,这固然是因为人们更在意社交场合下自己的仪容,但群体也是影响和降低自我意识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在群体中人会下意识地触碰自己的身体。

这种行为可以产生心理暗示作用,提升自我意识,不容易在茫茫人海中迷失自我。

⑨当我们下一次出门注意到自己或他人触摸面部的这个动作时,体会或许会更多吧。

(选自《百科知识》2020.05,有删改)9.文章开头从人们习惯于摸自己的脸这种生活现象谈起,有何用意?(3分)开头列举人们总是在不自知的情况下习惯性摸脸的现象,引出说明对象:人为什么要摸自己的脸;与标题照应;为下文具体说明爱摸自己的脸的原因作铺垫;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10.第③段画线句子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分)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直观地说明了用手掌触摸面部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作用,进一步说明了摸脸在人类早期是我们说话的一种方式,从而说明了人为什么爱摸自己的脸。

11.请依据文章内容解释下列材料中的实验现象。

(4分)德国莱比锡大学的古安伍德教授让14名成年人参与到一个有关工作记忆的任务中。

每一个参与者必须在5分钟内记住若干个光点在一个平面中的位置。

在实验过程中,参与者会随机受到高频噪声的干扰。

实验结果发现,当出现噪声时,参与者触摸面部的动作比不出现噪声时显著增多。

文章中针对人类为什么习惯于摸自己的脸部,主要说明了两种原因。

第一种是语言学家的解释:摸脸在人类早期是我们说话的一种方式;第二种原因是,心理学家认为人类爱摸面部的现实意义是调节情绪,减少心理压力。

材料中写了在参与工作记忆的任务中受到噪音干扰后,参与者摸自己的面都动作增多,说明了人会运用触摸面部来调节情绪,减少心理压力。

所以参与者在受到干扰时,为了调节情绪和减少心理压力而增加触摸次数。

(四)论述类文本阅读(8分)①我在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谈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②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

“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

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用这两个词语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恰当也没有的了。

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③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④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

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

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

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⑤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

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

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

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

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