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效课堂小组建设原则及方式

高效课堂小组建设原则及方式

高效课堂小组建设原则及方式
学习小组是高效课堂进行的基本单位,它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基础。

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

可以说,高效课堂的高效,关键在于学习小组的高效,只有把学习小组建设好了,合作与交流才会真正地发挥作用,学生自主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才能达到。

一、小组组建
1、小组建设的意义
⑴利用学习小组的好处:
①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理念。

②培养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能力。

③培养了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④分组合作增加了学生展示的机会,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特别是后进生参与课堂展示的机会更多了。

2、如何划分学习小组
⑴小组划分的原则
小组划分应遵循“同质结对,异质编组,组间平行”的基本编组原则。

①男女比例分配要适中
②学生性格搭配要互补
③优势学科与弱势学科要结合好
④座位的安排要合理
⑤阶段性随机调整
⑵具体分组方法
每班以6个小组为宜,每组6—10人(一二年级可以考虑每组4人);若班额较大,组员较多时,还可以组内再分为A、B两小组。

)每组学生编好座位后每个学习小组6人中,按照学生知识基础、心理特征、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家庭情况等分为A、B、C三类,6人形成AA、BB、CC的组内成员结构。

A类学生我们称做特优生,B类学生称做优秀生,C类学生称做待优生,A、B、C类学生既有个性发展的类似性,又有学习程度上的不同。

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实现A对A、B对B、C对C的分类合作交流,使学习更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同时,可以实现A教B、B教C的目的,使每个人都能实现“最近发展区”的学习目标。

这样分组,提供了A与A、B与B、C与C的交流合作条件,又有利于A帮B、B帮C,充分利用了学生间的差异资源,进一步优化了班内、组内学生学习的最优学习环境,达到了共同进步的目的。

实现“把教学相长延伸到整个课堂,让差异资源衍生出万千学长。


3、小组内的基本机构人员设置
⑴正、副组长各一名:组长抓全面工作,主要抓学习;副组长抓常规(纪律、卫生、日常行为等)方面的工作。

⑵学科组长:每科一人,根据学生学科特长,可以担任1-2个学科的学科组长。

以“尊重每个人、发展每个人”理念为指导,相信每个孩子都是不可复制的独特个体、每个孩子都能成功、每个孩子都能发展。

坚持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的原则,小组每个成员承担不同的工作任务,如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小组长,负责导学案、作业收发和学科学习记录及评价;每个小组内都是纪律、卫生、学习评价、体育、文娱、宣传等管理成员。

4、小组长的选拔
⑴小组长的任职条件
①学习成绩要优秀
②性格应外向
③责任心、组织管理能力要强
④自身标准要高
①教师指定
②毛遂自荐
③组员民主推选
⑶产生小组长和学科组长
组长是老师的小助手和代言人,是一组之魂。

选一名成绩好、责任心强、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小组长,负责全组的组织、分工、协调、合作等工作至关重要。

根据小组长和学科组长的任职条件和选拔方式产生得力的小组
长和学科组长。

5、小组长的作用
⑴小组长的带动作用
⑵小组长的组织管理作用
①课前准备:要起到提醒、督促作用。

提醒组员及时就位、摆放好学习用品、清理好桌面、等待上课。

②管理好本组的学科组长、学习对子、师徒关系。

要组织、督促他们各施其职。

③理解、熟悉课堂各个环节的要求,并切实组织好课堂上的各个环节。

④关注组员状态、落实对组员的过关检测和帮扶措施。

⑶小组长的帮扶作用
⑷组长的检查、评比作用
⑸小组长的跟踪反馈作用
⑹与组员及时进行思想沟通
6、小组文化建设
创设组名:班有班名,组有组名。

形成组训:学习小组成员通过讨论选择名言、警句或者格言,形成自己的组训,以激发学习小组的进取心、形成合力。

制定组规:从各方面制定出基本的规范要求,确保每个同学都能明确每个学习环节的具体做法。

确定目标:小组讨论,制定本学习小组阶段和长期奋斗目标。

二、小组培训
1、组长培训
⑴小组长职责
①组长要勇敢地担当起学习小组的学习领袖角色。

②及时分配学习任务,督促组内的同学自主学习,按时高质量完成作业。

③及时检查小组成员课堂学习情况和每天学习内容的落实情况;检查成长日记;学习内容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

④组长要建立起针对每个小组成员学习态度、学习效果的评价制度,每周公布、总结一次,以督促小组成员不断反思,不断进步。

⑤经常反思小组管理中的问题,组织组内同学开展每周一次的小组活动,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

⑵学科组长职责
①负责本组本学科的各项学习工作(检查导学案完成情况、收发导学案、收集问题向课代表或老师反映等),学科组长要能够调动、激发小组每个同学的学习积极性。

②组织实施好每节课的自学、讨论、课堂展示、质疑和检测,做好组织分工,明确任务目标,确保每一个学习段的学习活动有序进行。

③对本组本学科同学的学习状况,学习目标达成情况搞好评价和总结,帮助待优生确保学习效果。

2、组员培训
⑴培养团队协作意识
一个小组就是一个学习团队,每个人都是这个团队里的一员,只有你的团队整体优秀了,你才是优秀的!
⑵培养互帮互助意识
要让优秀学生明白,教会待优生学习,把知识让待优生也学得懂的过程,也是自己深化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

⑶培养积极参与习惯
要求全体成员共同参与探讨和交流,创设条件鼓励每一个学生发表自已的观点。

⑷培养认真倾听习惯
学会倾听是新课程赋予学生学习习惯新的内涵。

让学生学会倾听是培养一切良好习惯的基础。

⑸培养质疑对抗习惯
⑹培养良好守纪习惯
三、小组管理
1、班主任对组长的管理
⑴及时了解小组动态
当已走上正轨,就不需要了解得那么频繁了,让小组长根据情况不定时主动地的来向班主任汇报即可。

⑵定期召开小组长座谈会
⑶每周评选优秀小组、优秀学生
⑷建立小组间的竞争机制
⑸小组调整
2、小组长对组员管理
⑴管理组员时一定要注意管理的方式方法,以促进小组团结、友谊和学习为重要原则,避免产生不愉快,构成矛盾。

⑵选出榜样,及时在小组评价栏内进行表扬,发现不足,及时将建议写在小组的评价栏内。

⑶制定小组的奋斗目标
⑷建立小组内的互相合作、结对帮扶工作
⑸建立小组内的互相监督机制
四、小组评价
1、评价的原则
⑴及时性:最好是当堂的评比当堂公布。

⑵客观性:一般情况加扣分的标准要统一。

⑶公正性:确保加扣分都按要求进行,确保没有徇私舞弊的情况。

如遇加扣分纠纷,一般由组长判决。

⑷激励性:评比对事不对人,客观公正,这是起到激励作用的前提。

⑸团体性:对小组的评价一律采用捆绑式评价,培训他们的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

⑹全面性: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参与程度以及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进行全面评价。

2、课堂学习评价
⑴课堂即时性、激励性评价
⑵评价小组与评价个人相结合
教师评价到学习小组,由组长和教师共同评价小组成员。

考试成绩公布小组均分。

⑶量化赋分
第一种:标准分数
第二种:鼓励分数
⑷统计结果的应用
根据统计结果,每周评选一次,教室内或教室外走廊设光荣栏,将星级学生和星级团队的成员照片展示;作为评比“三好学生”等各类先进的依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