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儿童游戏理论》复习资料

《儿童游戏理论》复习资料

《儿童游戏理论》复习资料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教师参与儿童游戏的方法:平行式介入、交叉式介入2、人本主义学派的游戏治疗也称来访者中心学派的游戏治疗,其基本理论源自卡尔,罗杰斯。

3、 4~5岁儿童对象征游戏的兴趣表现在以下内容:主题角色游戏、主题构建游戏、看图搭建游戏、主题表演游戏。

4、儿童游戏教育作用的分类:创造性游戏、规则性游戏。

5、儿童游戏的特点是:快乐的、自愿的、充满幻想的、与生活密不可分的、有序的。

6、儿童主观因素对游戏的影响有:年龄特点、个别差异、性别差异、健康和情绪。

游戏是儿童的基本活动,游戏对促进儿童生长发育具有重要作用。

8、规则游戏的特点是:规则性、竞赛性。

9、最具有教育意义游戏是:结构游戏。

10、儿童游戏从认知发展分类为:机能性游戏、象征性游戏、规则性游戏。

11、游戏的特征是:愉快与严肃的统一,有目的的实践,自由和约束的统一,遐想与现实的统一,练习与探索的统一。

12、儿童游戏的主要形式是:象征性游戏、结构性游戏规则性游戏。

二、名词解释1. 精力过剩论:代表人物是席勒和斯宾塞(2分),其主要观点:游戏是儿童将其自身的剩余精力加以释放的最佳表现形式(3分)。

2. 有规则游戏:是成人为发展儿童的各种能力而编写的、有明确规则的游戏。

(3分)它以生动有趣的游戏形式,使儿童在自愿的、愉快的情绪中完成增进知识、发展能力的学习任务(1分)。

包括智力游戏、体育游戏和音乐游戏等(1分)。

3. 合作介入:教师加入幼儿正在开展的游戏,所扮演的角色是一种互补的关系,(2分)教师根据幼儿当时的兴趣和需要,以角色身份加以指点,使幼儿得到暗示和启发(3分)。

4. 事件详录:对某种特定行为或事件的完整过程进行原始的、真实的记录,并作分析与评价(3分)。

事件详录=事例描述+简单分析(1分),定点法和追踪法常用事件详录(1分)。

5、追踪观察法:即定人法,观察者需要确定1-2个幼儿作为观察对象进行观察的活动。

6、游戏治疗:游戏作为沟通工具,并通过游戏来进行疏导或干预,达到治疗效果。

7创造性游戏:是幼儿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 游戏是幼儿依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知识能力,创造性地进行的。

8、宣泄: 一般是指内部积蓄的情感和精力的释放,游戏有发泄内在冲动和减轻焦虑的益处。

9、游戏环境: 是指儿童游戏活动所提供的条件,包括物质环境、心理环境等。

三、简答题1.如何理解教师在儿童游戏中的角色变化?[答案要点] 教师是儿童游戏中的他人、教师的角色是动态的、教师介入儿童的游戏很重要。

2.为什么在游戏中要重视对儿童游戏的观察?[答案要点]因为在观察中及时掌握儿童游戏的特点,加以指导和教育,对白己的教育教学作有很大的帮助。

一、真实地了解儿童;二、准确地预设游戏;三、有效地指导游戏;四、及时有效地评价游戏。

3.象征性游戏为什么是学前儿童阶段的典型游戏?I答案要点] 通过象征性游戏,儿童可以脱离当前的知觉,以象征代替实物并学会语言符号进行思维。

4.谈谈游戏在学前儿童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答案要点]发展幼儿的自我意识、交往能力、自控能力。

5.如何理解游戏在幼儿园中的地位?[答案要点] `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游戏是足幼儿园活动课程的灵魂。

6.简述游戏与发展儿童解决问题能力的关系。

[答案要点] 发展幼儿的自我意识、交往能力、自控能力。

7选择玩具的要求(1)玩具应具有教育性(2分)(2)玩具要具有可操作性(2分)(3)玩具要符合安全卫生要求(2分)(4)玩具应当经济实惠(2分)(5)玩具应符合儿童年龄特点(2分)8游戏讲评的注意点(1)教师要随机地、灵活地抓住游戏的闪光点让它在游戏的讲评中得到肯定(3分);(2)以正面教育为主,消极内容不讲评(3分);(3)每次游戏讲评的时间不宜过长,以5~10分钟为宜(2分);(4)游戏讲评并不是每次游戏后的必要环节,可以视游戏开展的情况适当进行(2分)。

9角色游戏的特点(1)扮演角色是角色游戏的中心环节(4)(2)想象活动是角色游戏的支柱(3分)(3)自主自愿是角色游戏的灵魂(3分)10幼儿游戏的外部条件特征(1)幼儿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与可能(3分)(2)活动的方式方法由幼儿自行决定(3分)(3)活动的难度(任务)与幼儿的能力相匹配(2分)(4)幼儿不寻求或担忧游戏以外的奖惩(2分)11如何创设游戏的物质环境(1)合理安排活动室,设置丰富的游戏区。

(2分)(2)开放公用的房间,开辟全园性的游戏室。

(2分)(3)对现有的设备、场所加以改造和利用。

(2分)(4)利用户外游戏场地开展游戏。

(2分)(5)尝试让幼儿自己布置游戏场地。

(2分)12不同时期游戏理论研究的重点(1)古典的游戏理论:主要研究游戏产生的原因,即儿童为什么要游戏。

(3分)(2)现代的游戏理论:主要研究游戏的功能,游戏与儿童发展的关系。

(3分)(3)当代的游戏理论:一是加强游戏生理机制的研究;二是重视游戏对非智力因素作用的探讨。

(4分)13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时机(1)当幼儿在游戏中出现不安全倾向时(2分);(2)当幼儿在游戏中出现过激行为时(1分);(3)当幼儿在游戏中主动寻求帮助时(1分);(4)当幼儿在游戏中遇到困难想放弃努力时(2分)(5)当幼儿在游戏中反映不符合社会规范的消极内容时(2分);(6)当幼儿在游戏中因为遇到挫折、纠纷难以实现自主愿望时(2分)。

14简述陈鹤琴关于儿童游戏的思想观点。

答: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在介绍和引进西方游戏理论的基础上,开始了我国儿童游戏研究的工作。

从1920年起,陈先生以自己的孩子为研究对象,进行了长期的、连续的儿童发展研究,提出了自己对于游戏的看法:陈鹤琴认为,儿童之所以游戏,与两方面的因素有关。

一方面与儿童游戏的力量和能力的发展有关,另一方面与儿童好动的天性和游戏能够给孩子以快感有关。

游戏给孩子的快感包括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交上的快感。

从儿童身心发展的角度去考察儿童游戏的原因与游戏的发展变化是陈先生关于儿童游戏看法中的核心思想。

他主张让儿童游戏。

认为游戏有益于儿童的身体、智力和道德的发展,要发展儿童活泼的精神,非让儿童游戏不可。

游戏就是儿童的生活。

关于游戏的重要发展价值,陈鹤琴指出:“游戏从教育方面说是儿童的优良教师,他从游戏中锻炼思想,学习做人。

游戏实是儿童的良师。

”所以,幼儿教育尤其应当给孩子充分的游戏机会,依照他们的年龄,给予各种游戏材料,“实行游戏性的教育”,使他们得到完美的游戏生活。

陈鹤琴关于游戏与教育的观点,对于反对成人化的儿童观为指导的摧残人性、压抑儿童天性的封建的旧教育,扭转几千年蔑视儿童游戏的传统观念,无疑具有进步意义。

陈鹤琴关于儿童游戏的思想观点奠定了我国儿童游戏研究的基础。

游戏成为幼儿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15简述娃娃游戏。

答:从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儿童游戏研究进入相对缓慢的发展时期。

在这一发展阶段,游戏研究普遍重视游戏对于儿童情感和社会性发展的价值,游戏被看着是与童年的快乐、与未来成年人健康的生活有关的活动。

在精神分析的理论基础上,发展了一种游戏治疗的技术。

人们试图用游戏治疗来帮助儿童克服情绪障碍。

今天,这种游戏治疗的方法在临床实践中,仍然得到广泛的应用。

在游戏的研究领域,研究人员把精神分析的理论和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理论结合起来,创造了一种叫做“娃娃游戏”的研究式样。

这种“娃娃游戏”有各种不同的做法,一般的模式是给幼儿一大堆娃娃,它们穿着各种服饰以标志身份,如家庭中的父亲、母亲、兄弟、姐妹等等。

这些娃娃和一些游戏材料组成了某种生活情景,如家庭环境。

然后让被试在玩娃娃时,讲一个关于这些娃娃的故事。

研究人员通过对儿童的行为表现的观察,对儿童所讲述的故事的分析以及在与儿童的谈话中,可以记录到大量的人格方面的因素,如攻击性、深层的情绪障碍问题等。

这种娃娃游戏最初也是主要为游戏治疗服务的。

后来逐渐被用于人格发展的研究,并且一些定量分析的方法也被运用到这种研究中.16简述埃里克森关于儿童游戏发展价值的主要观点并进行简单评价。

答:埃里克森关于儿童游戏发展价值的主要观点是:游戏是自我的一种积极主动的机能,是生物性因素与社会性因素的协调与整合,因为游戏创造了一种典型的情景,并从中能重现过去,表现和更新现在,并预期未来,即使原始的本能冲动和社会的规范要求都可实现对时空限制的跨越。

所以,游戏作为自我积极主动的机能发挥的途径,以此实现身体的过程和社会性的过程的同步并达成人格健全发展的目标。

(2)游戏调节了人格发展的阶段冲突,并掌握冲突中的情感危机。

(3)由于生物性和社会性双重因素的影响,儿童游戏存在性别差异。

埃里克森的理论主要是关于儿童如何通过游戏实现正常的自我发展的。

他从弗洛伊德关于创伤性事件的理论立场出发,既承认了游戏对本能欲望的宣泄作用能够,即对本我冲动的调节,又比传统精神分析理论更强调游戏对接纳社会要求,协调本我和超我之间冲突,推进自我发展的作用,因此,埃里克森从积极的方面发展了弗洛伊德关于掌握的思想,他不仅强调游戏可以降低焦虑和达成愿望的补偿性满足,并且把游戏的这种作用与人格发展联系起来,突出了游戏在自我发展中的作用。

埃里克森不仅在理论上发展了弗洛伊德关于掌握的思想,他在肯定发展中生物本能作用的基础上,引进了社会文化因素或社会性因素,而且在研究方法上也有所创新。

他运用上世纪40年代较流行的“娃娃游戏”研究技术,既注重个案分析的方法运用,也试图从中揭示游戏发展与年龄、性别的关系。

所以,他的研究方法已介于典型的精神分析方法与统计方法之间。

17简述游戏的内部主观心理因素在游戏活动中的重要性。

答:游戏的内部主观因素主要包括儿童游戏的动机和游戏性的体验,它们在儿童的游戏活动中均有重要的作用。

动机是推动儿童游戏的内在心理力量。

游戏活动的动机特征决定着游戏活动的外部面貌特征。

正是因为游戏是由内部动机、直接动机支配,由内部控制的活动,游戏才是儿童积极主动的、愉快的、丰富多样的创造性活动。

游戏性体验是儿童游戏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心理成分和构成因素。

一种活动是不是游戏活动,关键在于儿童能否把这种活动体验为游戏性的。

游戏性体验是一种正向的情绪体验或“快乐体验”。

它与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兴趣、态度等构成了游戏活动动机的连接体,对于儿童的游戏起着积极的强化作用。

18简述在我国倡导亲子游戏的特殊意义。

答:亲子游戏可以丰富家庭生活,密切亲子关系,既有利于成人,也有利于儿童。

近年来关于家庭教育的一些调查研究都表明,家庭的影响与教育对于儿童的认知与个性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儿童年龄越小,这种影响越明显。

其中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等成为重要的影响因素。

在我国倡导亲子游戏有其特殊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家庭结构的变化,中国的家长越来越重视对子女的教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