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媒体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

新媒体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

新媒体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
摘要。

当新媒体成为社会环境的一部分,在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扮演越来越重要角色的时候,我们该如何认识新媒体的影响呢?本文从新媒体。

青少年和社会化的概念的界定入手,针对此领域的研究主要以批判研究为主的现象做简要述评,从多层面思考了新媒体对青少年社会化过程的影响。

一。

概念界定
1。

新媒体
郭庆光认为,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新媒介主要指伴随卫星通讯。

数字化。

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等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新型传播媒介,包括跨国卫星广播电视,多频道有线电视,文字。

音像的电子出版物以及作为信息高速公路之雏形的互联网络等等清华大学的熊澄宇教授也认为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他说新媒体是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态由此看来新媒体无非是指所有新的技术为传播活动提供的新平台。

由于新媒体是与时间有关的相对概念,现阶段的新媒体主要指网络和手机。

但是流行于。

20世纪八九年代的电视对青少年社会化影响也是巨大的,并且至今仍深深介入我们的生活,所以在此将其纳入研究范畴.
2。

青少年本文的。

青少年。

概念既指年龄特性,又指心理特性。

在新媒体逐渐占领市场的情境下,孩子在较小的年龄就可以频繁的接
触新媒体,青少年社会化有提前的趋势。

我国法律规定。

18。

岁为成人年龄,就此两点笔者认为将青少年的起止年龄界定为。

10岁-。

18。

岁是比较符合现阶段青少年思想和心理特性的另外,本文多次提到。

童年。

一词,与青少年的青春期多有重叠,如无特殊说明,童年是指人在未成年以前的成长阶段
3。

社会化从社会学角度讲,社会化的基本涵义是指人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

更具体地是指、自然人、或、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全部过程。

美国学者阿恩特认为青少年的社会化分为狭义的社会化和广义的社会化。

狭义的社会化鼓励其文化的所有成员坚持一种被限定了标准化了的信念和行为;而广义的社会化鼓励其成员在社会和心理发展上的广义差异性,更注重标准下的个性。

媒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广义社会化方面。

各种各样的媒体发布着纷繁复杂的内容,青少年根据个人兴趣爱好进行选择,表现出更多的自主性二。

新媒体对青少年社会化影响研究述评近年来,学界就新媒体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做过不少研究,主要运用批判的方法,站在青少年作为施化者的角度,探讨新媒体对其社会化的消极作用。

下面选取。

童年的消逝。

网络与当代青少年社会化的困境。

青少年手机使用情况的调查分析。

三个文本进行分析。

1。

童年的消逝。

电视媒体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童年的消逝。

一书共分两部分,上篇讲童年的发明,下篇讲童年的消逝。

上篇有个重要的问题,童年到底是被发现的还是被发明的?围绕这个问题,作者进行了系统阐述。

印刷创造了一个新的成年定义,即成年人是指有阅
读能力的人;相对地便有了一个新的童年定义,即儿童是指没有阅读能力的人。

所以印刷时代发明了童年的概念。

古登堡发明了印刷机,随着书籍和报纸出现,人类知识分门别类。

由浅入深。

井然有序了,识字和阅读变成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教育一点点普及开来,学习阅读的过程为儿童和成人拉开了一条分界线。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羞耻的观念也逐步建立。

于是尼尔。

波兹曼说没有识字文化,没有教育的观念,没有羞耻的观念,这都是中世纪儿童不存在的原因所在下篇揭示本书的主题,即电视文化使童年消逝,因为电视文化破坏了童年生态,电视侵蚀了童年和成年的分界线。

尼尔。

波兹曼总结说电子媒介不能保留任何秘密,如果没有秘密,童年这样的东西当然也不存在了。

在电视面前,儿童的羞耻观念被冲淡,作为儿童天性的好奇心被损害尼尔。

波兹曼崇尚印刷文化,在他看来印刷文化是产生童年概念的主要原因,而印刷文化被电视文化取代的过程也是童年消逝的过程。

印刷文化,或者更确切地说识字文化是理性的。

抽象的。

完整的,在这种媒介下的人也是理性的,善于思考的,而电视文化摧毁了这种思考力,把人推向娱乐至死的深渊2。

恶劣的社会化环境。

网络媒体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福建师范大学陈志写的。

网络与当代青少年社会化的困境。

比较全面的论述了网络对当代青少年社会化的消极影响。

网络大大改变了青少年传统的社会化环境,使其变得复杂。

恶劣。

艰难和难以控制。

这种青少年社会化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第一,网络作为工具的特性给社会化过程中的知识学习和技能培养设置了障碍。

网络的大容量。

快速度造成信息泛滥,降低青少年的学习效率;
网络所表征的工具理性抑制年轻一代价值理性的发展,削弱他们的人文精神。

第二,网络作为媒体的特性给社会化过程中的人格培养。

文化传承。

价值观的统一和成人楷模学习造成了干扰。

很多。

青少年不宜。

的信息也被呈现于青少年面前,而优秀的传统文化却很少被提及,这正是媒体的。

新闻洞。

现象。

第三,网络作为虚拟世界的特性使社会化过程中的心理发展。

社会互动。

人格形成。

角色认同出现困难。

正是由于网络的虚拟性。

无规范性。

匿名性等特点,使心理不成熟。

意志力薄弱的懵懂青少年陷于其间,不能自拔,以至于他们与现实世界的人们交流越来越少,无法适应现实生活3。

鲜花与毒草并存。

手机媒体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青少年手机使用情况的调查分析作者张丽首先对上海城市和郊区中学50名14-16岁的学生做了抽样调查,得出青少年使用手机的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分析使用手机对青少年成长的利弊关系。

使用手机的优势显而易见,便于与家人朋友联系,增进交流,减少青少年孤独感,还能获得一些有用的资讯,如天气预报。

社会新闻等等。

当然弊端也很显见,造成青少年攀比心理,增加家庭负担;手机辐射影响孩子身体健康;过于依赖手机或者游戏,影响学业;手机上的不良短信对青少年心理发展。

人格形成危害极大三。

新媒体对青少年社会化影响的思考新媒体对青少年社会化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这是不可否认的。

大多数学者倾向于新媒体使青少年社会化提前的看法。

我们身边突然出现了很多小大人,他们比同龄时的我们更加成熟。

老练见多识广,同时,他们生理上性早熟的现象也让人十分担忧。

但是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可能被忽略了,那就
是很多孩子出现社会化延后倾向。

青少年沉迷于游戏。

虚拟世界对现实生活越来越不适应,变得不谙世事的现象也是存在的,这同样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其实,新媒体作为一种技术革新,必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对青少年社会化也有诸多正面作用从电视。

网络和手机作为大众传媒的功能来说,可以为青少年提供社会化过程所必需的资讯与信息。

青少年除了要学习知识以外,还要满足作为一个社会的人的需求,比如说人际交往的需求,自我满足的需求,受到尊重的需求等等,他们每日都从媒体上获得大量的资讯与信息,以此作为成长的养分。

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接触媒体,增长见识,提高素质。

新媒体提供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健康的娱乐节目以生动。

形象的图像和影像丰富着青少年的课余生活,启发他们的思考能力和感悟能力新媒体促使青少年社会化体现出更多的自主性。

以网络为主导的新媒体所具有的独特性质预示一种新的社会化手段的创立。

青少年基于。

使用与满足。

的心理,根据自身兴趣。

爱好。

条件等来选择媒体,媒体潜移默化地成为青少年社会化的一种手段。

如果运用得当,这种社会化途径更加人性化,更有益于青少年身心成长。

但是这种社会化过程不可能是单独起作用的,需要家庭。

学校。

社会多方的监督和指导新媒体引发。

反向社会化。

在新媒体情境下,出现了文化。

反哺。

现象,即反向社会化。

现代社会,年轻一代比年老一代表现出更强的适应能力,他们对新事物的理解和吸收明显快于年老一代,年老一代施行教化的权力逐渐丧失,新媒体为青少年提供了向其父辈施加影响的机遇和条件结语新媒体作为一种技术工具,它并不必然的导致善恶,对新媒体
横加指责是不公平的,同时也是于事无补的。

问题的发生是内外因综合起作用的结果。

在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家长。

教育工作者。

媒介和整个社会是否真的尽到了自己的责任呢?人们真的足够关心自己的孩子吗?除了要求他们学习。

学习。

再学习,又为他们纯真快乐的童年做过什么呢?自我反省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思考怎样利用新媒体强大的工具属性,为青少年社会化铺就一条平坦的道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