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酒店改建方案设计说明

酒店改建方案设计说明

**大酒店改建方案设计说明一、概述㈠设计依据1,<<**大酒店改扩建方案设计要求>>。

2,与**大酒店交流纪要。

3,甲方提供的地形图.4,国家强制性规范.㈡项目概述:1、本工程位于**市主干道湖滨路与东方红路的十字交叉口处,南邻新湖广场,正对新湖风景区,侧面是城市中心广场,地处该区的黄金地段,是**大酒店集办公,公寓,娱乐休闲,商贸于一体的综合性的建筑群,其建成后将成为**市新世纪伊始的建设亮点,形成集高品位,浓郁现代气息.都市时尚等特点于一身的城市新景观.2、整个用地呈南宽北窄东斜西直的梯形。

为了与原有己建的建筑达到一个完整的统一体,整栋建筑1-3层为办公裙房,4-28层为酒店式公寓。

3、本方案总建筑面积约65327.82平方米。

地下为停车场、局部为附属设备用房和裙楼部分的仓库,可停放中小型汽车100多辆。

(三)设计理念建筑应面向未来,而不是滞后的,作为回应,我们尝试创造一座对时代和场所充分感知的建筑,尊重历史尊重文化尊重环境并预示未来。

当我们要为公共活动场所作出某种设计工作的时候,采取的方式是在设计和建造的过程中预先考虑人们的反应,我们力争创造以人为本的空间,激发强烈的感情上的影响力。

在这样的空间里,个体的尺度和比例受到充分的重视,我们在思考问题时超越孤立的建筑,努力使设计对促进整个城市的发展和成长起到一种积极的催化作用,而不局限于自己的建筑。

我们创造一座功能合理、结构优化的典范工程一座造价适用、使人过目难忘的建筑作品从城市设计角度出发,与周围建筑一起构成协调舒适的城市环境(四)设计构思从经济、环境、发展和功能等综合角度出发,将用地布局、使用功能、环境要素、空间系统、景观设计、形象设计与经济合理完美地结合,创造卓越、前瞻性、科学的人文建筑。

立足于城市高度,使建筑单体既体现充分的个性与形象,并同时与周围环境相融合,环境与建筑相得益彰,构筑一个完美的城市坐标。

遵从“以人为本”的原则,设计中大至空间,小至细部时时注重创造一个愉悦,便利、优美的氛围,强调合理的空间布局,顺畅的交通流线,丰富的空间序列,体现独特的人际关系。

体现高技术特征:形体创造构思独特,满足现代停车的各项内容,同时体现现代技术经济的文化理念。

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进行设计,充分考虑建筑艺术与建筑技术的可持续性、可发展性。

总平面布置力求结构紧凑、用地经济、布局合理,独特创新的建筑平面与场地完美结合。

充分利用地形特征、组织合理建筑布局形成城市景观的空间节点更具流动观赏的效果。

追求流畅合理的交通道路布局,实现外部停车和内部停车的分离、人车分流、对内对外的相对独立。

使整个总体交通设计动静分明、流线清晰、各种流向顺畅分离。

造型设计充分利用其优越的城市位置,力争在合理的投资规模下,通过合理建筑技术的运用,美化城市环境、树立办公机关自身形象的良性循环效应。

建筑物的形体切合实际环境地形条件,通过整体、有组织的轮廓、体型,呼应周边环境,体现自身涵养,深入的细部处理,丰富多彩的材质处理,处处散发迷人风采和设计师的独具匠心。

建筑造型同时充分考虑了建筑的时代特征、地域特征、人文特征,不拘泥和纯粹地追求标新立异,独一无二,将精力投入解决“人文关怀”、与“和谐共生”的问题,使建筑既现代又不失东方神韵。

体现高技术特征:形体创造构思独特,满足现代经济活动的各项内容,同时体现现代技术经济的文化理念。

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进行设计,充分考虑建筑发展的可持续性、操作性。

建筑物的形体具有优美的体态,塑造了优雅、舒适的休闲空间。

运用体块,虚实光影,材质的对比变化,营造无限的建筑空间。

直线与曲线的自由组合,虚与实的相互穿透,现代建筑语言与符号的运用,达到完美的统一。

把城市活动引进来,取得动态交流,其核心是引入城市交通与人流。

二、总体设计㈠布局:总平面布置较为紧凑,用地经济,独特的建筑平面与不规则的规划场地紧密结合,充分利用了地形。

通过对基地状况、功能流线以及其在城市中的区位关系分析后,针对建筑构成内容的多功能性和现代建筑独特的组织方式,沿东方红路城市景观并考虑与己建工程的完美衔接,设计中将主要建筑主体位置南移,使沿东方红路的城市景观具有景随步移的空间序列,在城市主干道湖滨路侧面形成完整的广场空间,并在此形成现阶段酒店主要入口。

既通过主干道湖滨路解决大量的人、车流交通,同时沿东方红路大尺度后退的广场空间为酒店留出了一个城市缓冲空间,使城市主干道与建筑之间有机衔接,并与己建建筑达到完美交融和统一,与对面的新湖广场遥相呼应,成为东方红路沿街密集空间的一个松缓的节点。

(二)交通组织:道路交通布置合理,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分流、对内与对外分开并相对独立、主体建筑周围的人流自然的形成人车分流:**大酒店裙房主入口布置在东方红路,也是对新湖广场呼应和人流视线的牵引。

办公入口和酒店入口设在基地的南部,使内部道路和外部路在基地内形成围绕主体建筑的消防环路。

人流交通环线通过环绕线串联室外广场空间:酒店主入口广场、基地北部的商贸城和酒店式公寓入口的集散广场,以及南面的停车广场。

整个总体交通设计动静分明,流线清晰,各种流线顺畅便利,各得其所,充分考虑了各类用户的使用功能。

防火间距见消防设计。

基地内环绕广场与主体建筑物形成双车道环线。

使车流可便捷到达建筑物任何一处,同时,与集散人流明显分流。

地下车库停车100多辆,两个单向出口,充分满足对内和对外的停车需求;广场地面停车49辆,交通便利,同时注意了整体形象。

考虑消防及疏散要求,除建筑物的各主要出入口处。

根据需要设多处疏散口,满足各项建筑规范要求。

(三) 技术经济指标:总建筑面积 65327.82 平方米其中新建综合楼 37446.82平方米(酒店式公寓面积 13347.5平方米)(办公面积 24099.32平方米)商贸城 24661平方米(商业面积 16077平方米)(餐饮洗浴会议面积 4617平方米)(地下车库 3967平方米)(105个车位)新增原主楼面积(五层) 3220平方米三、建筑设计(一)功能分区:1、酒店式公寓部分新建综合楼四层开始北向为酒店式公寓,一层为两户。

2、办公部分建筑物的办公,位于建筑物的1~28层,19层以上面积随形体变化而收缩。

整个建筑的南侧紧靠东方红路,面对新湖广场,主入口设在东方红路,一个钢和玻璃的圆形入口与两面墙体紧紧咬合,它与主体产生强烈的回应,气势宏大。

整个办公部分以6米方型柱距等距划分。

在东面与己建酒店部分之间挖空一个大广场,一方面为了满足高层建筑防火规范<<主体的外露没裙房的部分,长度必须大于整个主体周长的四分之一 >>。

另一方面为了营造一个新建综合楼与己建酒店的过渡空间,让南面的入口更加醒目,从而大大丰富了建筑外部的形体以及内部的空间,使新老建筑达到一个完美的统一体。

整个商场分区合理,与己建建筑完全贯通,交通顺畅,灵活布置,使用效率高,可满足不同市夜景功能分割的需求。

各层具体平面分割由**大酒店负责实施。

3、商贸楼部分建筑物分为两部分,商业与休闲。

地下一层为停车场,有105个车位,并设有浴室;首层和二层平面主要为商业区,可以大空间使用,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灵活划分。

而且首层设有餐厅,二层设有会议中心,功能齐全,是一个多功能的场所。

主体商业建筑在形体设计上,从城市设计的角度出发,进行三维设计,采用台地式立体设计,层层错落,层层绿化。

室内环境空间自由灵活多变,豁然开朗的圆形巨厅与深远的商场内部形成强烈的对比,沿着它的方向前进,建筑宏大的中庭逐步展现。

不断激起顾客的好奇心,从而引导顾客完成“奇妙的购物之旅”。

4、附属设施设备用房,停车库,仓储,位于地下一层。

地下一层战时加固,为六级人防车库。

(二)、建筑造型:设计意象:――生态观念的建筑学表达——景观办公与居住气候的建筑学阐释——标志性与市民性的融合造型设计充分考虑其优越的城市位置,力争在合理的投资规模下,通过娴熟建筑设计技巧的运用,达到一个综合成功商业运作,美化城市环境、树立企业自身形象的良性循环效应。

建筑物的构图亦简洁明快,符合现代科学文明的理念根本,由二个变异的柏拉图体“L形”和“圆形”互相咬合组成,在三角形裙房的东南角穿插一个几何性很强的圆体,体块明确,充分体现了“只有最原始的几何形体才是最有生命力的元素”的总体构图特色。

建筑物主楼高28层,以竖直的体量直冲云霄,并以全玻璃、钢的材料运用充分展现了该综合楼大厦的雄壮特征,临东方红路的裙房,充分考虑城市道路的尺度,以水平线和弧线沿街面柔和展开,成为密集空间的一个松缓的节点。

用大型无框玻璃等高科技材料的应用,以及屋顶飘板,既富有现代特征,又考虑成本,使建筑总体造价控制在预算范围内。

加大房地产商品中知识、技术、文化艺术方面无形资产含金量,是本方案造型设计的宗旨,也是未来房地产业发展的一个大趋势。

体型采用层叠错落的体量,突出建筑的高耸感、稳重感。

45转角以及大量窗户、线脚、墙面材质的微妙变化在不增加工程造价的情况下创造出令人回味无穷的细腻感受。

裙房办公部分作为整个大厦的一个坚实有力的基座而存在。

由于裙房十分接近路人,在设计深度上加大力度,使其更细致、尺度更接近于人,适合人的近距离审美习惯。

大片的实墙及玻璃的对比,给外墙面带来充足的广告面积的同时,也给路人一个开敞、大方的印象。

在各个路口、裙房却做了重点部位的造型处理,这些重点造型部位不仅提示了建筑入口的位置,且各不相同,有利于人的识别。

两最重要的一点是呼应了整个城市的内在肌理,如同肌肉依符于骨骼般地自然存在于城市环境中。

这些微妙的隐喻同样也赋予该大厦四个不同立面造型,其立面曲线形造型既是源一系列互关联的构图关系,也是对与各立面相邻近的环境作出的响应。

这种因与周边环境寻求呼应而产生的令人满意的审美效果,来源于合理的建筑结构设计方案,即结构上将所有抗风力。

地震力的结构构件均尽量减少,这使得空间布局效率大大的提高,同时为开放式办公空间的设计提供了保障,它使人们能够完整地欣赏到塔楼带给人们全方位的壮观景象.(三)、垂直交通:按规范新建酒店式公寓设两部疏散楼梯(剪刀梯一部)与两部电梯(其中一部消防梯),裙房设多部疏散楼梯,同时各处皆考虑无障碍设计。

四、消防设计㈠设计依据:1、建筑,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高层民用建筑防火规范》(GB50045-95)、《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50098-98)及《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的规定,按一类建筑和耐火等级一级设计。

2、其它工种消防设计详见各工种说明。

㈡总平面1、基地内有四个出入口,车道环通,设有专用消防车道。

2、设置室外消火栓。

3、设置室外环绕消防车道。

4、新建大厦留置室外消防车登高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