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型城市成功转型案例分析——焦作模式专题研究作者: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胡晓明一、解读焦作模式:政府主导发展旅游带动城市转型近年来,中国旅游界出现的一个新名词——“焦作模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赞赏,并被誉为中国旅游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
与此同时,焦作也以其独特的开发模式,成为近几年中国旅游业讨论和研究的热点,也引发了人们对中国旅游发展模式的积极思考。
“焦作模式”的实质就是焦作依靠山水型旅游产品的成功打造,带动当地旅游业的迅速崛起,进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最终实现焦作的成功转型——从资源型城市转为以旅游业为支柱的绿色城市。
焦作在其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政府的主导、景区的建设和大手笔的营销创造了必然的奇迹。
(一)科学决策确立龙头,焦作创造了一个神话焦作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北依太行,南临黄河。
辖11个县市区,总面积4071平方公里,总人口358万人,其中市区人口82.5万人。
历史上的焦作曾以“煤城”著称,是一个因煤而兴的资源型城市,也是国家首批典型资源枯竭型城市之一。
上世纪90年代末,面对矿产资源萎缩的现实,焦作把发展的着眼点从地下转到地上,从开采矿产资源转到开发旅游资源上来。
1999年以来,焦作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多个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性意见,制定一系列加快旅游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为了实现产业结构的成功转型,1999年,焦作市作出了“把旅游业作为龙头产业进行培育”的重大决策;2000年,确立“焦作山水”的旅游定位;2001年,着力打造“焦作山水”旅游品牌;2002年,全面实施“品牌带动”战略;2003年,“焦作山水”和“云台山”双双被评为中国旅游知名品牌;2004年,焦作市正式被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同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命名以云台山为首的五大景区为世界首批地质公园;2006年2月17日,世界旅游评估中心和世界旅游推广峰会全球秘书处授予焦作“世界杰出旅游服务品牌”,焦作成为国内唯一一个获此殊荣的城市。
焦作还获得了“中国城市旅游竞争力百强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最佳休闲旅游城市”和“中国旅游魅力城市”称号,国内首家旅游研究基地也在焦作成立。
1999年,焦作市各主要景区接待游客仅51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48亿元,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不足1%,到2008年,焦作市共接待游客1452.1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12.7亿元,分别是1999年的41倍和76倍。
全市旅游综合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10%,旅游业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新兴支柱产业。
10年时间,这个旅游业的新生儿经受住了市场洗礼和考验,创造了中国旅游发展史上的一个神话。
(二)山水产品的打造,迎合了市场需求焦作拥有丰富而独特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其中,他们重点打造的是以云台山为代表的山水型旅游产品。
首先,山水观光与生态休闲一直是我国旅游市场的宠儿。
这类产品在我国比较普遍,易被市场所接受,无论南北方,游客对山水型旅游产品都青睐有加,因此,此类产品一直在市场上占有很大份额,打造成功具有很大冲击力。
其次,焦作山水填补了区域市场的空缺。
河南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悠久的历史给这里留下了众多的文化遗产,河南一向以人文旅游资源丰富而著称,因此,焦作推出的“焦作山水”在向来缺乏灵山秀水的中原大地,一下子凸现出其区域的独特性;加上河南、中原及华北地区近3亿人的市场需求和景区面向大众群体的消费水平,使经过打造的焦作山水一经推向市场就受到极大的欢迎,游客量在短时间内倍增。
(三)政府的主导,是发展的需要自1999年焦作市政府把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以来,通过制定政策、资金投入、完善设施等多方面引导市场力量转向旅游业,始终坚定不移地把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去发展。
首先,焦作市政府十分重视旅游工作,“发展旅游经济,建设旅游强市”被焦作市委市政府列为一号工程。
为加强对全市旅游工作的领导,市委、市政府成立了由市长任主任的焦作市旅游发展委员会,负责全市旅游工作的组织协调,每年都要多次召开常委会和常务会议,专题研究旅游工作,在全市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他领导配合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
书记、市长亲自制定旅游业发展方针,市领导还提出要做大、做强、做精焦作旅游业,明确要求:“对发展旅游业的态度要坚决,不能动摇;抓旅游工作的力度要加大,不能放松;对旅游工作的领导要加强,不能削弱。
”对于云台山来说,修武县更是把云台山景区的开发和旅游业的发展当成全县的重中之重。
几年来,不管修武县主要领导怎样变化,班子怎样调整,县委政府发展旅游业的思路始终不变,决心始终不改,力度始终不减。
可以说,各级领导对旅游业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为云台山景区建设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
其次,焦作市在发展旅游过程中,始终坚持加大投入不动摇。
一是加大建设资金投入。
在景区开发建设上,坚持以财政投资为主,社会投资共同参与,集中全社会力量大办旅游。
从1999年开始,焦作市把旅游业投资纳入了财政预算,投入占到全市同期地方财政收入总和的20%左右。
二是加大对宣传促销的投入,自2000年开始,该市财政就设立了500万元的宣传促销专项经费,各县(市)区也都拿出配套资金,对景区进行宣传包装。
另外,1999年以来,焦作市先后投入了10多亿元进行旅游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的建设,使旅游交通、住宿、餐饮、信息、商业、娱乐等设施日臻完善,形成了功能完备的旅游服务体系。
政府主导有力地推动了旅游市场化的进程和运行质量,使焦作旅游业飞速发展。
(四)高标准的景区建设,自身的成功打造焦作市旅游资源品位较高,政府又始终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精心打造精品工程,10年来,重点开发建设了云台山、青天河、神农山、青龙峡、峰林峡这“五大景区”和陈家沟、嘉应观、韩园等“十大景点”,开发出了以自然山水游为主,历史文化游、休闲娱乐游、体育健身游、科普知识游、民俗风情游、工业参观游、农业观光游、黄河湿地游、都市风光游等10种配套发展的旅游产品。
形成了焦作山水“春赏山花、夏看山水、秋观红叶、冬览冰挂”四季特色突出、主题鲜明的整体品牌优势。
以下,我们以云台山的开发条件和开发过程为例,简要分析焦作各景区发展所走过的历程。
第一,云台山拥有优质的旅游资源首先,资源独特性强。
云台山以山称奇、以水叫绝,是国内山水景观中罕见的丹霞地貌峡谷景观和雄中含秀、南北兼长的山水风光精品。
其次,品味较高。
云台山是集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4A级旅游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级猕猴自然保护区六个“国字号”于一体的世界地质公园,是世界级的旅游资源,并正在参评世界自然遗产,品味很高。
最后,资源类型丰富。
这里的旅游资源自然与人文相融,既有以红石峡石灰沙岩为代表的地理景观等自然生态景观,还有以“竹林七贤”隐居地及汉献帝陵等为代表的众多历史人文景观,类型丰富,形成复合型产品。
第二,区位及交通条件较佳首先,区位条件好,市场规模大。
云台山地处郑州、开封、洛阳、邯郸、晋城和长治等中原城市圈的包围之中,巨大的客源市场,为云台山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
其次,交通便捷顺畅。
景区交通便利,公路、铁路、航空四通八达,云台山距郑州只需1小时,距北京、天津、武汉、西安和上海等国内的大城市车程也都在10个小时以内,可进入性较强。
第三,景点的精心包装云台山景区重点包装了十个景点,即红石峡、泉瀑峡、潭瀑峡、青龙峡、万善寺、子房湖、茱萸峰、百家岩、叠彩洞、猕猴谷,在峡、瀑、寺、湖、峰、洞、古迹、隐士文化等方面做足了文章,十大景点独具特色,丰富而细腻。
红石峡:这里有14亿年前震旦地壳运动所造成的地质遗迹、有我国北方地区少有的丹霞地貌峡谷景观,这里集潭、瀑、泉、池、溪和崖、石、台多种奇石水景于一体,俗称“峡谷盆景”,是云台山重点打造的代表性景点。
茱萸峰:云台山的主峰,绝壁千尺,怪石嶙峋,且是道教玄武祖师得道故地,与湖北省武当山“南顶”,并称道教“天下二顶”,这里还是中国传统风俗“九九登高”的胜地,唐代诗人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就是在此有感而作,所以,名人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是这一景点的特色所在。
百家岩:晋魏唐宋以来,游人名士,代有遗迹,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在这里隐居前后达20多年,所以,云台山在景点开发中,历史遗迹、隐士文化都极好的融入了其中。
除此之外,云台山的其它景点也都经过认真推敲、精心包装,让游客来了有看头、有玩头,不仅形成了春观花、夏避暑、秋赏红叶、冬看树挂的四季美景,还注重自然、文化的融合,形成了极具内涵的旅游产品。
第四,多种产品体系开发云台山的旅游产品的开发分为观光类旅游产品、生态休闲类旅游产品和一些专项旅游产品。
观光旅游产品:包括自然山水观光和名胜古迹观光。
自然山水观光主要有峡、瀑、湖、峰、洞、地质奇观和野生动物(猕猴)等方面的观光;名胜古迹观光主要指依托万善寺、汉献帝墓群、竹林七贤遗址等开展的名胜古迹主题观光旅游产品。
休闲类旅游产品:主要指生态休闲和文化休闲类产品。
生态休闲类产品,主要针对游客的节假日休闲娱乐而开展的,同时考虑部分的观光游客也会为云台美景作短暂停留或休憩;文化休闲开展的有云台观日出、重阳朝顶、隐士文化休闲体验等等。
专项旅游产品:是云台山依托自身丰富的地质景观和野生动植物资源而开展的,包括地质科考、登山探险、自驾车和节庆旅游产品。
地质科考类产品,充分挖掘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的品牌价值和云台山地质文化,强力打造了地质科考旅游;登山探险产品,主要对日益增加的户外运动人士开展的,包括徒步、登山、攀岩、探险、露营、极限运动、定向越野、户外休闲旅行,一般以一两日短程旅程为主;自驾车旅游产品,在景区适当的区块建设汽车营地,为自驾车旅游提供服务;节庆旅游产品,重点打造的是以云台山国际旅游节为主,以茱萸山重阳朝顶庙会、云台观瀑节等为补充的节庆旅游产品体系。
(五)科学开发,可持续发展依托自然资源,焦作在景区开发建设中坚持严格保护,各项生态旅游设施都控制在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范围内,把旅游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其间,神农山、青天河、青龙峡等景区在建设登山步道时,需要大批石材。
为保护环境,当地政府没有开采景区的一块石头,所需石材全部从外地购进。
景区内的各种标志、垃圾箱以及亭、台、桌、凳等配套设施,全部采用生态或仿生态材料建设完善,实现配套设施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协调融合。
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使焦作市主要景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既促进了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也使景区发展步入了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
(六)大手笔的营销,高效宣传旅游经济是知名度经济,是注意力经济,知名度越高,越有吸引力。
焦作优质的旅游资源,加上大量资金投入的景区建设,剩下的就是开拓市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