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走向社会主义第4课走向国际舞台课件北师大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走向社会主义第4课走向国际舞台课件北师大版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材料一中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为什么要千方百计地破坏亚非会 议? 参考答案:破坏亚非国家的团结,削弱亚非国家的影响力,从而分别 控制亚非各国。 (2)会议主要就哪些共同关心的问题达成一致?你能归纳会议中形 成的万隆精神吗?你认为万隆精神对今天不同国家处理相互间的 关系有没有作用?为什么? 参考答案: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 问题。团结、合作、平等。有作用。它是推动亚非团结与合作的 动力源泉;今天,我们更应尊重文明的多样性和各国选择不同发展 道路的自主权,倡导多边主义和国际关系民主化。
【问题2】 中国同参加万隆会议的其他亚非国家的“同”与 “异”是什么? 探究:(1)同:①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干涉和侵略。②维护 和促进民族独立和世界和平。③互帮互助,发展亚非国家的经济和 文化。 (2)异:①社会制度不同。②意识形态不同。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具体阐述 包括( A ) ①一边倒 ②另起炉灶 ③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④和平共处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2.目前,我国已同100多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我们的朋友遍天 下”。那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第一个与我国建立外交关 B 系的国家是 ( ) A.朝鲜 B.苏联 C.美国 D.印度
5.万隆会议期间,时任菲律宾外长的罗慕洛高度评价周恩来总理的 讲话:“这个演说是出色的、和解的,表现了民主精神。”他这样说 B 的原因是 ( ) A.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 B.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 C.会议讨论了亚非国家的发展问题 D.周恩来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三、周恩来与万隆会议 1.时间、地点: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会议。 2.会议特点:这次会议是有史以来第一次由亚非国家自己举行的 国际会议。 3.主要内容:保卫世界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 4.中国的贡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推动会议取得成功。
【问题1】 我们应如何认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探究:(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最初提出,是为了发展同周边国家 的睦邻友好关系。后来经过我国政府的倡导,它不仅成为中国外交 的基本原则,而且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成为公认的国际关系 准则。这说明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具有强大的感召力。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涵,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 这说明中国的外交不谋求单边利益,而注重发展同各国的全方位友 好合作关系,在合作中争取共同发展。 (3)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在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过 程中,不论其国家的强弱、民族的大小、社会制度的差异,都一视 同仁。这说明中国的外交方向是面向世界,以广交朋友,争取友好 合作为宗旨。
第4课 走向国际舞台
课标要求 知道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一、新中国外交方针的制定 1.外交政策: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外交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提出:1953年12月,我国政府在同印度政府代表的谈判中首次提 出。 2.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倡导:1954年6月,中国、印度和缅甸共同倡导。 4.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相 互关系的基本准则。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经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下列 属于其内容的是( A ) ①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②互不侵犯 ③互不干涉内政 ④平等互利 ⑤和平共处 ⑥“求同存异” 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⑥D.①②③⑤⑥ 4.在1955年万隆会议上,呼吁亚非各国撇开分歧,加强团结,增进各 国友谊的我国领导人是( B ) A.毛泽东B.周恩来 C.邓小平D.胡锦涛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于亚非会议,帝国主义特别是美国从一开始就抱着极端 敌视的态度。它通过报刊等宣传机器来贬低会议的意义,硬说亚非 会议“算不得是一件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散布会议不可能达成任 何协议的悲观论调,企图煽动一些国家在会内制造矛盾,使会议达 不成协议。会议前夕,1955年4月15日,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表示将 向国会要求通过“援助”的新计划,妄想以“经济援助”为饵,诱 使某些国家上钩,听从美国的指挥。 材料二 会议就有关亚非国家的利害关系和共同关心的一些重大 问题达成了一致,通过了《亚非会议最后公报》,并在和平共处五 项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处理国际关系的十项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