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平衡与协调训练

平衡与协调训练


✓ 支撑面积由大变小 ✓ 稳定极限由大变小 ✓ 从静态平衡到动态平衡 ✓ 逐渐增加训练的复杂性 ✓ 从睁眼到闭眼 ✓ 因人而异,循序渐进
三、平衡训练方法-训练顺序
➢ 截瘫患者:前臂支撑下的俯卧位→肘膝跪 位→双膝跪位→半跪位→坐位→站立位。
➢ 偏瘫患者:仰卧位→坐位→站立位。
仰卧位训练
✓桥式运动目的: 训练腰背肌和提高骨盆的控制力
5
➢ 日常生活活动中大部分动作的完成都需 要依赖静态平衡和动态平衡的维持能力。
➢ 静态平衡是动态平衡的基础,没有静态 平衡的稳定,就没有动态平衡的发展。
3.平衡反应 ➢ 平衡反应是指当平衡状态改变时,机
体恢复原有平衡或建立新平衡的过程。 ➢ 包括反应时间和运动时间。
7
4.平衡反应形成规律 ➢ 平衡反应的形成有一定的规律: ① 6个月时形成俯卧位平衡反应 ② 7 ~ 8个月形成仰卧位和坐位平衡反应 ③ 9 ~ 12个月形成蹲起反应 ④ 12 ~ 21个月形成站立反应
➢ 握拳试验 ➢ 拍膝试验 ➢ 跟-膝-胫试验 ➢ 旋转试验 ➢ 拍地试验
02 平衡功能训练
一、影响平衡训练的因素
➢ 支撑面积 ➢ 平衡的条件 ➢ 稳定极限 ➢ 摆动频率 ➢ 与平衡有关的感觉的作用 ➢ 与平衡有关的运动控制系统 ➢ 机体应付姿势变化的策略
二、平衡训练的基本原则
➢ 安全性 ➢ 循序渐进 ➢ 个体化原则 ➢ 综合性训练
小脑性共济失调
二、协调维持机制
感觉输入 协调的感觉输入主要包括视觉和本体感觉,前庭觉
所起的作用不大。
中枢整合 中枢的整合作用依靠大脑反射调节和小脑共济协调
系统,其中小脑的协调系统起了更为重要的作用。
运动控制 运动控制要依靠肌群的力量。
二、协调评定
➢ 指鼻试验 ➢ 指-指试验 ➢ 轮替试验 ➢ 食指对指试验 ➢ 拇指对指试验
合征等的平衡训练
二、协调定义
➢ 协调 是指人体产生平滑、准确、有控制的运动的能力。
所完成运动的质量应包括按照一定的方向和节奏,采 用适当的力量和速度,达到准确的目标等几个方面。 ➢ 协调与平衡密切相关。 ➢ 协调功能障碍又称为共济失调。 ➢ 稳定、准确、流畅
二、协调分类
3 2
感觉性共济失调
1
大脑性共济失调
✓ 静态平衡训练:患者取俯卧位,前臂 支撑上肢体重,保持静态平衡。
✓ 他动态平衡训练:治疗师向各个方向 推动患者的肩部,进行他动态平衡训 练。
✓ 自动态平衡训练:患者自己向各个方 向活动并保持平衡。
27
肘膝跪位训练
此种训练体位同样主要适合截瘫患者,也适用于运动失调 症和帕金森综合征等具有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
➢ 跨步调节
① 外界干扰进一步加大; ② 身体摆动进一步增加; ③ 重心超出人体稳定极限; ④ 跨步调节机制启动:自动地向用力方向快速跨
出或跳跃一步,来重新建立身体重心支撑点, 为身体重新确定稳定站立的支持面,避免摔倒。
一、平衡评定
➢ 观察法:观察坐、站和行走等过程中的 平衡状态。
➢ 量表法:信度和效度较好的量表主要有 Berg平衡量表,Tinnetti量表 ,以及 “站起-走”计时测试 。
29
坐位训练
长坐位平衡训练:截瘫患者多采用长坐位进行平 衡功能训练。
端坐位平衡训练:偏瘫患者多采用端坐位平衡训 练。
30
站立位
进行站立位的平衡训练,都是为步行做 好准备,并最终达到步行的目的。
① 静态平衡训练 ② 他动态平衡训练 ③ 自动态平衡训练
四、特殊的平衡训练--前庭功能训练
五、平衡训练的注意事项
平衡测试仪: 是近年来国际上发展较快的定量评定平衡 能力的一种测试方法。
一、平衡训练方法
➢ 按训练时的体位分类:仰卧位、前臂支撑下的俯卧位、
肘膝跪位、双膝跪位、半跪位、坐位和站立位训练
➢ 按是否借助器械分类:徒手、借助器械训练 ➢ 按患者保持平衡的能力分类:静态、自动态、他动态
训练
➢ 按疾病类型分类:脊髓损伤、中风、脑外伤、帕金森综

➢ 踝调节
① 比较稳固和较大的支撑面; ② 受到较小的外界干扰; ③ 身体重心会以踝关节为轴进行前后转动或摆动
(类似钟摆运动)来调整重心,保持身体的稳 定性。
➢ 髋调节
① 较小的支撑面(小于双足); ② 受到较大的外界干扰; ③ 稳定性显著下降; ④ 身体前后摆动幅度增大; ⑤ 通过髋关节的屈伸来调整重心和保持平衡。
✓ 静态平衡训练:患者取肘膝跪 位保持平衡。
✓ 他动态平衡训练:治疗师向各 个方向推动患者。
✓ 自动态平衡训练:整体活动、 肢体活动
双膝跪位和半跪位训练
主要适合于截瘫患者
✓ 静态平衡训练:患者取双膝跪位或半跪位,然后保持平衡。 ✓ 他动态平衡训练
① 治疗床上训练 ② 平衡板上训练 ✓ 自动态平衡训练 ① 向各个方向活动 ② 抛接球训练
8
5.特殊平衡反应 保护性伸展反应 跨步及跳跃反应
一、平衡维持机制
保持人体平衡需要三条件参与 感觉输入 通过适当的感觉输入,特别是视觉、躯体感觉、前
庭觉的传入,人体可以感知站立时身体所处的位置 和与地球引力及周围环境的关系。
中枢整合 中枢整合是产生正确运动方案的关键。
运动控制 踝、髋、跨步调节。
1. 平衡功能训练适用于具有平衡功能障碍的患者。 2. 当患者具有严重的心率失常、心力衰竭或严重感染,或严
重的痉挛等,则暂不宜训练。 3. 训练时,治疗师要在患者旁边注意监护,以免发生跌倒。 4. 训练前、训练中治疗疗程结束后,要注意平衡功能评定,
康复治疗技术 平衡与协调训练
主要内容
01 概述 02 平衡功能训练 03 协调功能训练
01 概述
一、平衡定义与分类
1、定义 平衡:是指物体所受到来自各个方
向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使 物体处于一种稳定的状态(即牛顿第 一定律)。
2.分类 ➢ 静态平衡:指的是人体或人体某一部位
处于某种特定的姿势,例如坐或站等姿 势时保持稳定的状态。 ➢ 动态平衡:包括两个方面: (1)自动态平衡 (2)他动态平衡
✓桥式运动分类: 双桥运动、单桥运动。
✓桥式运动方法: 完成伸髋、屈膝、足平踏于床面的动作。
✓桥式运动训练:
25
➢ 桥式运动训练:治疗师可将一只手放在
患者的患膝上,然后向前下方拉压膝关
节,另一只手拍打患侧臀部,刺激臀肌
收缩,帮助患髋伸展。
➢ 双桥运动
单桥运动
前臂支撑下的俯卧位训练
适合截瘫患者,是上肢和肩部的强化训练及持拐步 行前的准备训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