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药用菊花的品种演变

中国药用菊花的品种演变

关于亳菊的质量 ,古今有截然相反的评价 , 如《百草镜》[3 ] 云 :“甘菊即茶菊 ,出浙江 、江西 者佳 ,形细小而香 ,产于亳州者不可用 ,白而微 臭 。”《本草正义》[5 ] 菊花条亦云 :“杭产白色之 小花 ,则气味醇静 ……若白色大花产于古亳者 , 气味殊觉辛烈 。”现代普遍种植的亳菊花小 ,气 清香 ,被认为在药菊中品质最佳[6 ,7 ] 。不同的 质量可能是不同时期栽培的品种不同 ,早期为 大而微臭 、气味辛裂的“大马牙”品种 ,近年则为 气味清香 、花小的“亳菊”。 1. 5 怀菊 河南的药用菊花可能栽培最久 ,早 期的邓州黄 、邓州白可能是药用菊花后期选育 出来的品种的始祖 。怀菊是四大怀药之一 ,久 负盛名 。1997 年到怀菊产地武陟县调查 ,了解 到怀菊有两年品种 ,一曰“小怀菊”,花序小 ,色 白 ,管状花少 ,被认为质量好 ,其性态与亳菊相 同 ,1998 年与亳菊同地栽培观察也得到了证 实 ;另一品种为“大怀菊”,花序大 ,中心管状花 多 ,舌状花先黄后白 ,不同于其它品种 ,是 1 个 独立的品种 。 1. 6 济菊 济菊主产山东嘉祥县 。1997 年到 产地调查 、收集样品并引菊苗栽培观察 ,与“亳 菊”形态特征相同 。当地医药公司介绍 ,嘉祥的 菊花是清朝时引自亳州 。
74. 4 105. 2 97. 6 101. 6 128. 0 102. 2 71. 6 81. 8 78. 0 105. 4 79. 3
绿 绿 绿 绿 深绿 深绿 绿 淡绿 淡绿 绿 淡绿
4. 62 4. 38 4. 82 4. 84 5. 80 5. 42 7. 25 4. 26 4. 16 5. 52 4. 20
2. 30
有 先微黄后白 8
3. 25

先微黄后白 10~12 1. 85

先微黄后白 10
1. 82
有 先淡黄后白 5
2. 50

先微黄后白 10
1. பைடு நூலகம்5
1. 00 1. 72 1. 90 1. 90 2. 10 1. 50 3. 00 1. 65 1. 75 2. 30 1. 75
注 :祁菊只观察了药材 ,未进行栽培研究 ,故未能列入
科学出版社 ,19911102 6 中国药材公司 1 中国中药资源志要 1 北京 :科学出版社 ,
19941554 7 贵州省卫生厅 1 贵州省中药材质量标准 (1988 年版) 1 贵
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0126 ,75 8 中国药典 1 一部 119951139
1999201206 收稿
Leiden University Press ,1996. 535 3 Huang T C ,Ohashi H. Flora of Taiwan. 2 ed. Vol 3. 1993.
175 4 郑师章 1 中国植物志 1 第三十九卷 1 北京 :科学出版社 ,
1988196 5 江苏省植物研究所 1 新华本草纲要 (第二册) 1 上海 :上海
·585 ·
1. 7 祁 菊 祁 菊 主 产 河 北 安 国 , 1989 年 和 2 现存品种比较
1997 年两次收集药材样品 , 通过观察 , 与“亳
通过产地调查 、药材样品收集及栽培观察 ,
菊”一致 。
将现存药用菊花各品种特征比较于下 ( 见表
1. 8 川菊 川菊主产四川中江 ,近年来已失 1) 。
关键词 药用菊花 品种演变 形态特征
菊 Den d rant hem a morif oli u m ( Ramat . ) Tzvl. 的药用类群经过长期人工栽培 ,优质 、高 产 、稳产的品种不断被选育出来 ,同时也有一些 品种在消失 。我们根据 20 年来对产地的调查 研究 ,将了解的品种演变情况介绍于下 。 1 各产地的品种调查 1. 1 贡菊 贡菊主产于安徽歙县 ,栽培山区 , 头状花序的舌状花白色 ,中心管状花少或无 。 贡菊于清·光绪 22 年 (公元 1896 年) 由徽商从 浙江德 清 引 入[1 ] 。“德 菊”建 国 后 逐 渐 失 种 , 1982 年实地调查时 ,已无种植 ,访问原主产地 德清县塘栖 (今属余杭县) 60 岁老人 ,也未见当 地种过茶菊了 。据 1932 年罗迪先《德清新县
中国中药杂志 1999 年第 24 卷第 10 期
菊 。1981 年到滁县 、全椒调查 ,走访了老产区 , 已无法寻找到老滁菊的踪影 。
70 年代滁菊产地出现了品种退化 ,退化的 植株茎 、花均变紫 ,舌状花减少 ,质量与产量显 著下降 ,尤其在连作的地中更易出现 。80 年代 该退化的品种逐渐淘汰 。1997 年和 1998 年两 次深入产区调查 ,现在的滁菊花色纯白 ,品种单 纯 ,商品质量稳定 。 1. 4 亳菊 亳菊产地主要种植的品种为“亳 菊”,特征是头状花序小 ,舌状花多 ,管状花少 , 花序内有鳞片 。另外 ,产区还有一种大花的品 种 ,当地称“大马牙”,又叫“臭花子”,特征是头 状花序大 ,有较多的管状花 ,花序内也有鳞片 。 该品种一直被视为劣质品种 ,医药公司和药商 均不收购 ,近年来在亳州药材市场上经常可见 , 但售价极低 。
部分成熟时有裂缝 ,黑色 ……………… 13 扭果苏木 1. 小叶片互生 ,长 7~13mm ;荚果倒卵形 ,背缝线直 ,具狭翅 ,
革质 ,无刺 ,开裂 ……………………… 14 小叶云实 3 讨论 3. 1 调查发现肉荚云实 C. di gy na 仅产海南 , 云南西双版纳所产为扭果苏木 C. tort uosa 。刺 果苏木 C. bonduc 分布于低海拔的沿海地带 , 而资料中有将其与华南云实 C. crista 混淆的 , 应予纠正 。海拔高度有较大突破 。 3. 2 除苏木 、云实皮 、苦石莲为各级药品标 准[7 ,8 ]收载的中药材外 , 其余均为民间用药 , 须 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扭果苏木 C. tort uosa 果 的功用为调查所得 。 4 参考文献
0. 30 1. 01 1. 51 1. 20 1. 60 1. 57 1. 62 0. 71 0. 82 1. 93 0. 81

先微黄后白 15
1. 90
无 黄色 5
1. 77

先微黄后白 7~8
1. 90
无 白色 5
2. 00

白色 7~9
2. 20

白色 7~8
中国药用菊花的品种演变 3
王德群 梁益敏 刘守金 (安徽中医学院 合肥 230038)
摘要 目的 :了解中国药用菊花主产地及品种的历史和现状 。方法 :实地调查 、栽培观察和文献研 究 。结果 :弄清并比较了贡菊 、杭菊 、滁菊 、亳菊 、怀菊 、济菊各栽培品种的形态特征 ,并对这些品种历史 演变进行了考证 。结论 :贡菊与杭菊有亲缘关系 ,亳菊 、怀菊 、济菊及祁菊有亲缘关系 ,滁菊是独立类型 。 通过研究为栽培和发展生产提供了有意义的资料 。
型 、叶色 、叶型均相似 ,3 者应是同一品种 ,只是 在产区 ,黄变和红变的植株一旦发现 ,即时被淘
栽培地区不同而已 。菊花的其它药用品种 ,如 汰 ,保持了品种的单纯 。另外 ,白色品种的菊花
贡菊 、小黄菊 、大白菊 、小白菊 、湖菊 、滁菊 、大马 在盛开后期或经寒冻之后 ,舌状花冠由白逐渐
牙 、大怀菊均各具特征 ,区别明显 ,应是不同的 变红 ,尤其是北方的亳菊 、小怀菊 、济菊红变较
1982 年在海宁调查见到的杭白菊的 3 个 品种 :小白菊 (当地原始种) 、湖菊和大白菊 (又 称“洋菊”) ,据说大白菊引入当地才数年 。当时 调查未见杭黄菊种植 。1997 年到杭菊主产地 桐乡市调查 ,杭白菊 3 个品种均有种植 ,湖菊 , 当地称“软杆”,种植面积最大 ,被认为品质最 好 ;小白菊 ,当地又称“硬杆”“、小洋菊”,种植也 较多 ;大白菊 ,当地称“洋菊花”,仅零星种植 。 花农们介绍 ,洋菊花大 ,采摘方便 ,但品质差 ,难 以出售 ,往往混入湖菊或小白菊中 。调查中发 现杭黄菊的小黄菊因价格低于杭白菊 ,已不再 种植 ,只在田头埂边留了一点种苗而已 ,而大黄 菊未收集到标本 。
品种 。从地理分布看 ,分布淮河以南品种花序 早 。当经霜后 ,花色变红 ,严重影响花的质量 。
内无鳞片 ,而分布淮河以北品种均有鳞片 ,这是 因此对北方菊花产区 ,培育早熟品种是提高质
1 Larsen K ,Larsen S S ,Vidal J E. Flore du Cambodge du Laos et du Viet2Nam. Vol 18. Paris : Museum National D’Histoire
Naturelle Press ,1980. 19 2 Hou ,Larsen ,Larsen. Flora Malesiana. Ser 1. Vol 12. Leiden :
3 讨论
时多为微黄色 ,盛开后才变成白色 。在药用白
3. 1 品种关系 亳菊 、小怀菊 、济菊三者的头 色菊花品种中 ,还发现红变现象 ,如滁菊在 70
状花序直径均在 4. 2cm 左右 ,管状花盘直径也 年代有很多植株茎变紫红 、舌状花变为紫红 ,尤
都在 0. 7~0. 8cm ,花序内均有鳞片 ,株高 、株 以舌状花背面更为明显 ,花序蕾完全是紫红色 。
·584 ·
志》[2 ]载 “: 菊 ,绿心白瓣 ,气香味甘 ,历久不变 , 下舍 、雷甸多种之 ,今名德菊 。”绿心与贡菊相 似 ,而与现今杭菊的黄心 (管状花多) 显然不同 。
1981 年调查中了解到 ,歙县岔口在 50 年 代曾种有“银菊”,花心绿色 ,花瓣全部带淡绿 , 叶比贡菊大而厚 ,产地收购价高于通常的贡菊 , 后因花农地归集体而失种 。该品种可能保留了 早期“德菊”的较多特征 。
1981 年调查还发现 ,贡菊产地普遍混栽一 种“资菊”,资菊产量略高 ,生长期短 ,作为补苗
3 国家“九五”重点科技项目 ( 攻关) 课题 No. 9629032 0220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