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月考语文试卷命题人:蒙少波审题人:黄金铎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祖先既可以被尊为神,也可以被称为鬼,神与鬼之间有一点是亘古不变的——祖先与子孙之间具有永恒不变的血缘关系和利害攸关的依存关系。
正是为了表达子孙的感恩与孝思,也向祖先祈求福佑,中元祭祀才一代代地传承下来。
对祖先的祭祀源于古老的祖先崇拜,这个观念的产生和灵魂信仰有关。
原始人认为,人死后其灵魂不灭,灵魂具有自然精灵那样的超自然力量,能够保护本氏族成员,因此在原始氏族公社时期,就出现了祖先崇拜。
在古人的观念里,祖先不仅是与自己具有血缘传承关系的先人,同时祖先灵魂不灭,常常具有超人的能力,令人依赖或者畏惧。
就这样,在很早的时候,祖先观念便与鬼神观念相结合,发展出“祖先神”和“祖先鬼”的观念。
将祖先作为神明来看待的观念起源很早。
《国语•鲁语》中有一段关于历代“祖先神”的记载:“有虞氏禘(祭祀)黄帝而祖颛顼,郊尧而宗舜;夏后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鲧而宗禹;商人禘舜而祖契,郊冥而宗汤;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
”这些列入国祀的“祖先神”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没有直接血缘关系,但是作为传说中重要的氏族英雄,成为超越氏族的远世共祖而被祭祀。
另一类是有一定血缘关系的传说中的氏族英雄。
另外,普通人的祖先要想从祖先升格成为“祖先神”,必须对国家、民族、社会以及家族做出过巨大贡献,就像《礼记•祭法》载“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的标准,只有生前具备了以上的品质,死后才能升格为“祖先神”。
普通人之所以把自己的祖先当作神明来崇拜,这与他们的神明崇拜观念密切相关。
事实上,祖先与“祖先神”不同。
祖先在生前是凡人,而“祖先神”则是超人。
人们对祖先的祭祀,目的是要他荫庇子孙,使宗族兴旺,事业发达。
而对“祖先神”的崇拜,除了希望他荫庇子孙外,更重要的是祈盼他能保境安民、捍患御灾。
同时,“祖先神”也具有惩罚降祸的能力,但绝不会无缘无故祸害自己的子孙后代,除非子孙对祖先不敬,或者做出违反族规国法的事,才会受到“祖先神”的惩罚。
很多时候,祖先直接被称为鬼。
称呼祖先为“祖先鬼”,有时是为了凸显对祖先的敬畏。
在日常生活中,每逢祭祀性节日,对“祖先鬼”的祭祀也要特别隆重。
由于“祖先鬼”爱作祟害人,使人生病,平日生活中严禁说出祖先的名字。
一旦说了祖先名字,就会把“祖先鬼”招引出来作祟害人。
在另外一些地方,人们相信祖先是鬼,但和别的孤魂野鬼、恶鬼、厉鬼不同。
祖先是家鬼、好鬼,不仅不会作祟害人,还能保护家人不受伤害。
祖先除了被称为“祖先神”、“祖先鬼”外,有时还鬼神并称,《孝经•感应》载:“宗庙致敬,鬼神著矣。
”唐玄宗注曰:“事宗庙能尽敬,则祖考来格(到来)。
”《礼记》中也记载:“夫宗庙,鬼神所居。
”这里用鬼神泛指一切祖先的灵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无论是把祖先称作“神”还是“鬼”,都是子孙表达对祖先的感恩与孝思的一种形式。
B.祖先可以被称为神,也可被称为鬼,祖先与子孙之间具有永恒不变的血缘关系和利害攸关的依存关系。
C.原始人相信人死后灵魂不灭,具有超越自然的力量,能保护本族成员,于是出现祖先崇拜,这也是我们对祖先祭祀行为的起源。
D.将祖先作为神明来看待的观点源于《国语•鲁语》,书中记叙了列入国祀的祖先神,一类是有一定血源关系的,一类是没有直接的血源关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国语•鲁语》中关于历代“祖先神”的记载说明在虞夏时代,黄帝是氏族共同的祖先,被人们当作始祖祭祀。
B.《礼记•祭法》的话说明普通人的祖先要升格为“祖先神”,就要对国家、民族、社会和家族做出过巨大贡献。
C.祖先在生前是凡人,死后则是超人。
人们崇拜的是他能荫庇子孙,使宗族兴旺,事业发达,还能保境安民,捍患御灾。
D.“祖先神”有荫庇子孙和惩罚降祸的能力,而“祖先鬼”爱作祟人,使人生病,所以平日生活里严禁说出祖先的名字。
3.根据原文内容分析,下列现象不属祭祀祖先的是()A.今天的安徽南部、江西婺源一带有很多“汪公庙”,民众是为了纪念隋末唐初的汪华保障当地未受战乱之苦而建祠供奉。
B.壮族人民每逢过节或遇重大危难事件,都要到土地庙跪拜求签,他们认为土地公是一方之王,能够保佑当年风调雨顺。
C.自汉武帝开始,中国皇帝每年均会祭孔。
汉以后,祭孔活动延续不断,规模也逐步提升,明清达到顶峰,被称为国之大典。
D.浙江文成有座“刘基庙”,供奉着明朝军师刘伯温。
他辅佐朱元璋一统大明江山,古称其为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伟人。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于慎行,字无垢,东阿人。
年十七,举于乡。
御史欲即鹿鸣宴冠之,以未奉父命辞。
隆庆二年成进士,授编修。
万历初《穆宗实录》成,进修撰,充日讲官。
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无及史官者慎行与张位及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咸以史官得之异数也。
尝讲罢,帝出御府图画,令讲官分题。
慎行不善书,属人书之,具以实对。
帝悦,尝大书“责难陈善”四字赐之,词林传为盛事。
御史刘台以劾张居正被逮,僚友悉避匿,慎行独往视之。
及居正夺情,偕同官具疏谏。
吕调阳格之,不得上。
居正闻而怒,他日谓慎行曰:“子吾所厚,亦为此也?”慎行从容对曰:“正以公见厚故耳。
”居正怫然。
慎行寻以疾归。
居正卒,起故官。
进左谕德,日讲如故。
时居正已败,侍郎丘木舜往籍其家。
慎行遗书,言居正母老,诸子复巢之下,颠沛可伤,宜推明主帷盖恩,全大臣簪履之谊。
词极恳挚,时论韪之。
由侍讲学士擢礼部右侍郎。
转左,改吏部,掌詹府事,寻迁礼部尚书。
(万历)十八年正月,疏请早建东宫,出阁讲读。
及冬,又请。
帝怒,再严旨诘责。
慎行不为慑,明日复言:“册立,臣部职掌,臣等不言,罪有所归。
幸速决大计,放归田里。
”帝益不悦,责以要君疑上,淆乱国本,及僚属皆夺俸。
山东乡试、预传典试者名,已而果然。
言者遂劾礼官,皆停俸。
慎行引罪乞休。
累章上,乃许。
家居十余年,中外屡荐,率报寝。
卒,年六十三。
赠太子太保,谥文定。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无及史官者/慎行与张位及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咸以史官得/之异数也/B.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无及史官者慎行/与张位及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咸以史官得之/异数也/C.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无及史官者/慎行与张位及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咸以史官得之/异数也/D.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无及/史官者慎行/与张位及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咸以史官得/之异数也/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冠之”即为他加冠。
古代男子到成年(一般在二十岁)则举行加冠礼,叫做冠。
B.“夺情”是中国古代丁忧制度的延伸,意思是为国家夺去了孝亲之情,可不必去职。
C.“东宫”指太子所居之宫,也代指太子。
文中的“册立”,是指让皇帝封立太子的事。
D.“乡试”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
明代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人们把中试者称为“秀才”。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有一次讲课后,皇帝拿出宫藏图画,请日讲官分别题字。
于慎行不擅长书法,写成诗后,委托人书写,并把实情告诉了皇上。
其诚实的品格得到皇帝的赞赏。
B.于慎行为人正直坦荡,对因得罪张居正而被捕的刘台,他仍去探视。
对张居正不合礼制的做法,不因为张居正对自己的厚爱而放弃原则。
C.张居正被追究论罪后,于慎行致函前往逮捕他的侍郎丘木舜,为张母及诸子求请,当时的舆论认为于慎行做得对。
他也因此被多次提升官职。
D.万历十八年,于慎行两次上书建议早立太子,皇帝恼怒,再次下严旨责难。
于慎行不为所动,第二天又以辞官归乡再次劝谏,使皇帝更不高兴。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居正闻而怒,他日谓慎行曰:“子吾所厚,亦为此也?”(2)帝益不悦,责以要君疑上,淆乱国本,及僚属皆夺俸。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临江仙夜归临皋①苏轼夜饮东坡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③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释:①临皋,即临皋亭,位于黄州南江边,苏轼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与家眷共居于此。
②东坡,元丰五年春,苏轼在东坡构筑雪堂,家属仍住临皋亭,因此常往来于雪堂临皋间。
③縠纹:比喻水波细纹。
8.词的上阕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就其中的两种手法进行分析。
(6分)9.词的下阕抒发了作者的哪些情感?请联系诗句作答。
(5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每空1分,共6分)(1)《诗经·氓》中“,”两句借写桑叶的新鲜润泽来比兴婚前女主人公容颜的鲜艳明媚。
(2)杜甫《登高》中“,”两句,抒发了自己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3)在《送东阳马生序》中,作者穿着旧棉袍、破衣服处于穿戴华丽的同学之间,毫无羡慕的意思,其原因是:“,。
”乙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母语姐姐打来电话,说父亲病重,要我立即回国。
我迫不及待地带上妻子和孩子,踏上了回国之路。
我已经有八年时间没有回国看望过父亲了。
这期间,父亲体恤我只身漂泊异乡,他坚持说,只要我在国外一心一意把事情做好,即使十年不回去看他,他也欣慰。
这八年来,我娶妻生子。
妻子是美国姑娘,父亲却说她有中国古典美。
我的儿子从出生起,父亲就从照片、录像、微信上看着他长到五岁。
父亲是语文教师,说话特别讲究用词,可看着孙子的相貌,却说了句不雅的话:“好!好!远缘杂交,必然生出优良品种。
瞧我孙儿,中美杂交的混血儿,还真是个具有中国风的洋娃娃呢!”自父亲病重住院,他最急于完成的事就是写一份关于家产继承的遗嘱,字斟句酌,比他当年教书备课还认真百倍。
长空旅行,晴空万里,没有一丝云,失去了参照物的飞机像是定在了空中似的。
妻子忽然问我:“我们很快要见到爸爸了,爸爸不懂英语,那我们怎么和他说话?”我说:“这只能靠我翻译了。
见到爸爸,千万别提‘外’字、‘洋’字,爸爸死记着当年外国列强欺侮中国,这些都是爸爸的死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