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比较哲学方法论

比较哲学方法论

延 边 大 学(二〇〇九年十二月研究生期末论文 题 目:比较哲学方法论 学生姓名:陈志宇 杨超 学 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专 业:外国哲学 班 级:2008级 指导教师:姜云比较哲学方法论哲学的比较是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哲学发展的重要途径。

整个人类的哲学思想是一个整体,通过比较哲学比较,寻找不同民族、国家的哲学汇合点,为哲学共同发展开辟道路。

所以认真学习比较哲学方法论,不仅会加深我们对本国哲学的了解,也有益于我们加深对外国哲学的认识。

在中外哲学的比较中加深对哲学的研究。

一、哲学比较与哲学的关系哲学的比较,既是古老的又是年青的课题。

从广义上来讲,所有哲学都是一种比较的哲学,因为当一个哲学家面对两个或更多提供可能选择的问题的答案时,他就已经在进行比较了。

在这个意义上说哲学是比较的产物,这未尝不可,所以哲学的比较同哲学的存在与发展是同时并存的。

1.哲学的发展有其自身的内部条件和客观的外部条件就其内部条件来说,哲学的比较是哲学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与手段。

任何研究哲学史的人都会发现:自己是在不知不觉中拿一个哲学家的观点与另外一些哲学家的观点进行比较,无论是同时期的,还是前后不同时期的。

从这种视角来说,哲学发展史就是一部各个时期的不同学派,在比较中相互排斥又相互吸收的历史。

任何一个哲学家的哲学体系的创立,哲学观点的形成,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首先是对其前辈的思想进行比较分析,吸收其有益的东西,“为我所用”,并在这基础上加以消化和创新,于是,一个新的哲学理论便“脱颖而出”。

中外著名哲学家莫不如此。

2.“整个人类的哲学思想是一个整体,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哲学家只是从不同角度发展了这个整体的某一方面。

中国、印度、西方的各种哲学派别尽管有千差万别,但是都是人类思想这个参天大树上的枝枝杈杈。

哲学与文化艺术一样,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接受与吸收人类思想文化(包括哲学在内)的优秀成果,是没有国界的。

每一个国家、民族在发展本国、本民族的文化、哲学的同时,总是不断吸收别的国家和别的民族在这方面有益的东西,和本国、本民族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充实自己。

认识不同国家、民族的哲学特征,对于找出哲学的本质及其成因,促进本国、本民族哲学的发展与繁荣,是很重要的。

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为发现不同文化系统的哲学的基本特征,准确地把握各国、各民族哲学发展的道路提供一把钥匙。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认识自身的本质特征,往往要借助于“中介”,通过间接的方式。

要了解自己国家、民族的哲学“真面目”,需要以别的国家、民族的哲学为“中介”,与之比较,反映出来。

通过对自身哲学的认识,同时也就认识别国的哲学。

我们研究各国哲学史,研究现代各国哲学,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能够找到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哲学发展普遍规律。

诸如哲学与时代关系,哲学与文化关系,等等。

但要达到此目的,首先必须研究掌握各国哲学的基本特征;没有这个前提,一切都是无从谈起。

当然,每个国家、民族的哲学都包含着人类思维、认识的共同规律。

但必须通过与别的国家、民族哲学的比较研究,才能得以发现和认识,正如上面所说的;其次,一个国家的经验、历史总是有其“空间”的限制,因而这种“共同性”、“普遍”规律也必须受“空间”的限制。

因此,我们应从更大“空间”,即从不同文化系统、不同国家、民族的哲学发展中找出共同性,揭示出人类认识的发展和人类达到最高精神境界的普遍规律。

这对于我们更自觉地创造条件,促进本国、本民族的哲学发展与繁荣,使我们在认识的道路上少犯错误,少走弯路,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3.通过比较研究,帮助我们找到不同哲学及文化的汇合点,是我们进行哲学与文化的比较研究的意义所在。

所谓汇合点,笔者认为:其一是以人之长补己之短,把别的国家、民族哲学中的精华同本国、本民族哲学中的精华加以融合。

通过不同文化系统的哲学的比较分析,吸取哲学中有益的东西,对于各国、各民族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在思想理论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

二、哲学的可比性哲学比较,以哲学的自我认同为基础,既是不同哲学之间历史的和现实的对话与融通,更是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和哲学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

哲学比较既包括不同民族的哲学、不同哲学派别的哲学和不同哲学家的哲学,以及不同哲学家的不同哲学概念、命题和思想的共时性的比较,也包括同一民族、同一哲学派别、同一哲学家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上的哲学概念、命题和思想的历时性的比较。

1.从共时性的视角来看,就是因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都是对自己时代声音的回应和对自己时代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的终极性思考和回答。

这既是其为哲学的内在根据,也是共时性比较研究之所以可能的充分必要条件。

哲学比较之所以可能,从历史性的视角来看,就是因为任何哲学都是哲学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一个环节,都是连续性和阶段性、传统性和创新性的统一。

可以说,哲学发展过程的这种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既是历时性比较之所以可能的充分必要条件,也是历时性比较之所以可能的最真切的实践基础。

2.哲学比较以哲学主体的自我认同和文化自觉为前提。

从理论上说,当某种哲学作为“他者”出现时,哲学比较的思路历程就已经开始了。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哲学比较之所以必要,与其说根源于某种哲学自身发展和自我建构的需要,以及理论和逻辑上的矛盾和冲突,倒不如说是根源于某种哲学的价值取向、价值理想与现实实践结果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因为正是这种矛盾和冲突构成了哲学比较——认同与反思、对话与融通、解构与建构的最原始的动力和机制。

三、哲学比较的具体条件1.同一性,这是两种事物可比性的前提条件;否则,就没有比较可言。

要遵循形式逻辑的“同一律”。

对于两种东西加以比较研究时,一定是要同一层次的问题,同一类性质的问题。

例如:比较中西哲学中的人物,比较这两种哲学的范畴,比较这两种哲学的命题,比较它们的理论思维方式,比较它们哲学的主要特征,等等。

如果我们以一个国家哲学的范畴,同另一国家的人物(哲学家)作比较,那就违反“同一性”原则。

2.“静与动”的一致性。

就是说,比较讨论两种哲学时,要遵循时间上的动态性或静态性,我们常常看到一些中西哲学比较研究方面的文章,当他分析一个国家、民族的哲学时,是从某一点或从某一固定的时间范围农来讨论的,但分析另一个哲学、民族的哲学时,却是从整个历史发展的过程,或从时间的长河中来讨论的,即一个从静态来考察,一个从动态来考察,这种比较显然是不科学的。

哲学作为人类理论思维和认识的精神反思,是任何一个国家、民族的哲学都相同的;但是,世界上没有绝对纯的、绝对相同的东西,人们找不出两片相同的叶子,正如许多研究者所正确地指出的:中西两种哲学,既有异中有同,又有同中有异。

这正是中西哲学可比性的根本所在,由此我们自然引申出中西哲学比较的意义。

我们对哲学作比较研究,应该看到不同文化系统的国家、民族哲学的不同特点、不同发展道路,以及揭示出其形成的原因和整个文化背景;同时更应该注意分析研究这两种文化系统哲学的千差万别中的共同规律,这就是说我们要看到不同国家的哲学都是人类哲学这个整体的一部分,都是哲学这个圆圈中的一个小圆圈,一个必要的环节,是人类思想这棵参天大树中的枝枝杈杈。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伊尔涅斯特·霍克耐在一次中西哲学研讨会上发表的《哲学比较研究的价值》一文,有一段话很有意思,这里不妨抄录如下:“在对待不同于我们自己的思想方面,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曾出现三种态度:第一,‘这是不可思议的,而且与我们不相容——不理它。

’第二,‘这是不可思议的,而且与我们不相容——研究它’。

第三,这似乎不可思议的,而且与我们不相容——但它属于人类的,因为它与我们是同性质的,在潜在意义上,就是我自己的——向它学习。

”在两个世纪以前,我们本质上指第一种态度,另外两个世纪,即从十八世纪到二十世纪是指第二种态度,对于东方进行客观研究已经影响我们。

在我们未来的两个世纪里,我们一定要执着于第三种态度,即试图走出学者的客观研究,而过渡到有效的人类交往,并共同去探索普遍真理。

四、哲学比较的标准这里说的标准是指中西哲学比较研究时以什么为参照系。

事实上我们从中外哲学家有关中西哲学比较的论著中,加以仔细观察与分析的话,人们自然会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东西,都是从中西哲学中对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的认识正确与否和深刻程度加以评论的,尽管他们的写法、评论的方式,以及引用资料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这实际上说明了一个问题,人们都是从人类认识和思维能力上进行考察的,从中人们似乎可以悟出一条大家自觉的或不自觉的实践过的共同遵循的原则:在认识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中,对于人类理论思维提供了哪些真理颗粒,以此作为评论中西哲学的价值标准。

我们把这条原则加以具体化,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看一看这两种哲学对于认识客观世界提供了哪些有益的理论。

哲学是世界观,是对宇宙的根本看法。

不同国家、民族的哲学,由于有不同的传统文化背景,其哲学理论以及表达方式会有很大不同,而且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哲学也不是清如一色的,存在着各种学派、不同思潮,它们中有正确的,有错误的,还有正确与错误共存的,总之是复杂的。

但是人类认识世界归根到底都是在一种哲学思想指导下进行的。

我们比较不同国家、民族的哲学时,要根据每个国家、民族中占主导地位的哲学派别或主要哲学思想。

对这种哲学派别、思想加以剖析,看看它们在认识客观世界中起着何种作用:是促进、积极作用,还是促退、消极作用。

第二,看一看这两种哲学为提高人类思维能力提供了了哪些有益的东西。

哲学是比任何其他科学更为抽象的一种理论思维,它是一种“纯思”;但是这种抽象理论思维的具体表现方式,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却有很大差别,例如西方、印度、中国三大文化系统的哲学就是如此。

人们在研究各国哲学与文化时,重视探讨它们不同的思维方式,已成为当今研究者的共识。

由于经济与文化等原因,不同国家形成不同的传统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反过来很大程度决定了他们的世界观。

许多事实表明,每个国家、民族有一种为主体的思维方式。

而且每个民族、国家人们思维方式各有所长,又各有所短。

他们的思维方式对于人类思维方式的发展起着哪些作用,有哪些片面性,应同哪一种思维方式结合起来,才更为完整。

第三,看一看这两种哲学对于丰富、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提供哪些有益的东西。

这是从哲学改造人的主观世界的功能来说的。

哲学作用有两个方面,一是锻炼、发展人的理论思维的能力,一是丰富、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人对于他的精神活动的反思,就自动地丰富、提高了他的精神境界。

我说‘自动地’,意思是说,哲学和精神境界之间,没有手段和目的关的问题。

不是以哲学为手段,达到提高、丰富人的精神境界的目的。

在哲学的反思之中,人的精神境界同时就丰富、提高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