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中庸思想方法及其历史影响孙冬生中庸思想是儒家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是中庸的首倡者,从内容上考察,中庸不仅是他的伦理学说,而且还是他认识事物处理事物的哲学方法论。
作为一种一般思想方法,中庸在中国社会延续了几千年,给中华民族的性格和传统文化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探讨孔子中庸的思想方法及其历史影响,对于我们加深对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认识,批判地继承孔子思想无疑是有益的。
一、“中庸”的含义通检儒家典籍,“中庸”以专有名词出现,最初见于《论语》。
而作为一种道德范畴并兼有原始哲学意蕴的“中”字,春秋以前则已有之。
《论语》所载孔子的中庸主要是殷周时期中和观念的伸展。
《尚书·盘庚》:“汝兮数念以相从,设中于乃心!”意即:把自己的心放得中正,你们应跟我一样想法!《酒浩》则云:“不推日:尔克永观省,作稽中德,尔尚克羞馈祀,尔乃白介用逸。
”意即:你如能经常反省,力行中正之德,那么你将能保住权位,得到饮食醉饱。
“中”都指某种道德观念。
“中”作为一种原始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周易》里。
“中以为志也,jI’气“中以一观天下”12}等等,“中”指哲学上矛盾的对立统一。
总之,“中”早在殷周时代就已用来表述一种道德范畴和哲学思想。
孔子在殷周时期“中”的观念基础上又提出了一个“庸”字,“中”“庸”之融合,使中和观念哲理化了。
这是孔子对殷周时期浑沌朦胧的中和观念的一个重大发展。
孔子提出了中庸,但何谓“中庸”,他并未作具体解释。
后代注释中庸者颇多,说法也各异,其中郑玄、朱熹、程颐等人的解释较为贴切,影响也较大。
一般说来,历史上对“中庸”有三种释义:第一释“庸”为用。
《礼记·中庸》中“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就是这个意思。
郑玄在解释《中庸》篇目时把这一意思说得更为明白:“名日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
”因此,“中庸”就是用中,指一种“执两用中”的方法,一种解决问题的标准和尺度。
第二释“庸”为常。
《礼记·中庸》中“庸,常也。
用中为常道也”即此意。
宋儒程颐据此释“中庸”云:“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l31中庸即用中为常道。
常,是对变而言的不变,不变的也就是绝对的。
这就是说,用中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是绝对的、永恒的,必须作为一种基本方法加以遵守。
第三释“庸”为平常。
朱熹注《中庸》曾多次指出这一点。
他在《中庸章句》题下注日:“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
庸者,平常也。
”本何晏注《论语》“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德也”。
中庸意即中和可常行。
所谓可常行是指“用中”是一种绝对的通用方法,用它可以随时随地度衡一切。
二、孔子“中庸”的思想方法孔子的思想休系是庞杂的,但“中庸”思想是贯穿其天道观、人性论、伦理道德论、政治论、知行论的一根轴线,是孔子认识事物处理事物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论。
孔子中庸思想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
孔子生活在阶级对抗十分尖锐的春秋时代,社会正处于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历史大变革中。
作为没落奴隶主贵族,出于政治需要,要维护旧的奴隶制,但面对现实又不能不承认社会的某些变化,这些表现在思想上,孔子必然要求变中求不变,借此维护口趋没落的西周奴隶主统治。
“中庸之道”正是这种矛盾在他思想上的反映。
应当说,孔子看到了社会存在的矛盾并且也勇于承认矛盾。
不过,对待矛盾的态度和解决矛盾的方法他与先秦其他派别不一样。
道家对矛盾采取自然无为,退却避让的消极态度,强调矛盾对立的相对性,主张无条件转化。
法家果取积极有为的态,强调矛盾对立的绝对性,主张强凌弱,大制他变,通过残酷的现实斗争解决矛盾。
孔子不然,度小主张保持矛盾的统一、平衡,保持现实的稳定,“过”不可取,“不及”变亦不可取,最好是变中求不变,这就是中庸。
显然,孔子的这种矛盾观和解决矛盾的思想方法同他的政治目的是相符合的。
孔子的中庸思想集中体现在《礼记·中庸》中。
“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脚〕是他理论的日的和归宿。
中庸要求“允执其中邓,,“过犹不及,M6〕。
但要持“中”,首先必须执其“两端”,即抓住矛盾的对立面,然后在对立的两极中选取恰到好处的中点以求得对立面的统一、联结、协调和平衡。
离开了“两端”,就谈不上“中”。
显然执“两”,并不是要用“两”,而是要用其“中”,这样就可避免过与不及的错误,避免偏于一个极端的危险。
对矛盾双方既不完全否定,也不完全肯定,而是肯定双方正确的东西,否定双方错误的东西,站在“中”的立场上,使矛盾双方统一、协调起来,保持下去。
这就是孔子思想方法的基础—中庸之道。
考察孔子整个思想体系,我们不难发现他的理论中处处蕴涌着的中庸色彩。
在天道观上,一方面孔子维护西周以来的天命论和神道观,宜扬天是有意志的天,能主宰人间一切。
他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川,“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浦],“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汉9],又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t101,“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川。
另一方面,孔子把天说成是“四时行焉,百物生焉”112]的自然的天,强调重视人事,不依靠鬼神,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娜习,味能事人,焉能事鬼,f1代在人性论上,孔子把人性看成既是先天的又是后天的,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川’习。
所谓“性相近”是说人与人在生物意义上不存在先天性的差异。
所谓“习相远”是说人与人之间之所以变得千差万别是由于后天的生活实践的差异所造成的。
在伦理道德论上,中庸被孔子奉为无上的至德,为人行事要求达到的最高境界即是中庸。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l’‘〕,即是对中庸的盛赞。
不走极端,无过与不及是孔子用来衡量自己言行的标准,也是他一生追求的目标。
“仁”是孔子伦理思想的结晶,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是“复礼”的一种手段。
孔子在处理仁与礼二者关系时就充分运用了中庸的思想方法。
孔子生活的时代诸侯争霸天下,,战争频繁,“礼崩乐坏”。
作为统治阶级,他希望人们能自觉地约束自己,遵守西周社会规定的一整套礼仪制度和规范。
但面对现实,孔子深知死抱住传统的周礼不放并不能使人复归于礼,必须在采用礼的形式下对礼的内容加以变革。
因此,孔子在礼的思想基础上又提出了“仁”,用仁作为礼的原则,用仁来充实礼的内容。
根据孔子的解释,“仁者,人也川’J,“仁者爱人”{,g],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首先是要相爱。
然而实际生活中,孔子认为“爱人”又必须遵守礼,不能违背礼的制度。
例如处理君臣父子关系就不能违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常关系,这实际上是把仁与礼二者统一起来。
礼以仁为内容,仁的原则通过礼的制度来表现,二者不可分割。
“仁者,制礼者也”(’91,“人而不仁,如礼何,X20],又说“克己复礼为仁。
一口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12IJ。
可见,孔子的仁是以礼作为标准的,只有按礼的规定办事,才称得上仁。
仁与礼二者是相互作用的,是统一的,都是需要始终坚持的。
在政治论上,孔子认识到社会剧烈动荡的主要根源在于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专制政治,为了缓和阶级矛盾,解决社会危机,孔子主张统治者对被统治者采取“宽猛相济”的策略。
他说:“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
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
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I221治国安邦需要把握分寸,统治者行为要适中,这样才能长治久安。
为此,孔子要求统治者为政要宽,主张用道德的手段教化、控制人民。
他说:“不教而杀谓之虐,,1231,“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2’]。
提出“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125〕,“因民之所利而利之),l26J,“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vi27]等主张。
同时,孔子也要求被统治者做到“事君尽礼,,.“臣事君以忠”,I28)借以维护君主宗法统治。
在知行论上,孔子主张认识事物要研究并把握其在可能的发展趋势中不及和过头两个极端,从而找出适中合宜的东西。
在他长期的教学活动中,孔子一直按照这一方法来教导他的学生。
他提倡学习知识要做到学与思、学与习、学与行并重,认为“学而不思则圈,思而不学则殆,)I29]。
要求“学而时习之,,[301。
为人行事,孔子也要求不走极端,无过与不及。
他认为仁、义、信、直、勇、恭、慎等等美德如果过了头也会向其反面转化变成恶德。
在处理事情时,孔子主张不偏袒于任何一方或某一倾向,不盲从附和别人意见,做到不偏不倚。
上述孔子思想体系中表现出来的带有矛盾观思想的观点体现了其中庸思想的含义,充分显示了中庸之道的理论实质。
从哲学的观点来看,孔子的中庸是从事物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角度看待世界的统一的。
它接触到了事物发展变化中矛盾双方的平衡关系和相互依存、渗透的关系,把握住了矛盾双方相互依存所表现出来的度。
过头与不及当然都是不可取的,都是违反事物本性的。
因此,孔子的中庸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事物的某些内在特性。
中庸之道也不同于折中、调和、无原则、无是非,而带有辩证唯物论的朴素见解,有其积极的意义。
但是,由于孔子的中庸的思想方法把平衡的地位和作用过分地抬高和夸大了,回避了矛盾斗争性的一面,以至最终否认矛盾双方的转化,因而这种矛盾观不能真正反映历史进步的客观要求,故又有其消极的意义,应予以批判。
中庸之道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质量互变规律来分析则具有双重性。
当事物的发展处于量变阶段时,强调矛盾双方的协调统一,强调事物质的稳定性,其积极意义大于消极意义,当事物的发展处于质变阶段时,仍然强调矛盾双方的协调统一,力图维持事物质的稳定性,则其消极意义大于积极意义。
因此在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中庸思想方法的作用要作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三、“中庸”思想方法对社会历史的影响中庸思想是孔子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思想经由历代儒家继承和发展成为儒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由于儒学与中国封建社会的结构和功能相吻合,因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突出的地位和作用,中庸思想方法也得以广泛传播,逐渐融汇到中华民族的精神、心理、风俗、传统中,成为长期左右人们观念的精神力量,产生了正反两方面的社会历史影响。
研究中庸思想方法对整个国民思想意识的影响,对帮助我们加深对孔子中庸之道的理解,加深对中国社会历史的认识,无疑是有益的。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是居于统治地位的思想意识形态,为历代封建统治阶级所宣扬和推行。
儒家注重伦理问题的研究,其特点为讲道德,说仁义,重视道德教化,重视协调家族关系,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着眼千治国平天下。
这是强调强权法治的法家、强调自然无为的道家和迫求来世幸福的佛教所做不到的,儒学成为封建社会中居于正统地位的思想意识的主要原因正在于此。
随着儒学的不断发展,中庸思想也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思想意识之中,成为人们认识事物、为人处世所奉行的一项墓本准则,起着调节整个社会和个人思想意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