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阅读教学教什么》心得体会语文教学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历来是语文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实行课改以来,用教材教语文,不是教语文教材成为语文教育界的共识。
曹公奇等人编著的《阅读教学教什么》研究的语文教学内容的选定,试图回答语文教学“教什么”的问题。
而要准确回答“教什么”,既要考虑“为什么教”的前提条件,又要考虑“怎么教”的实施步骤,因而成为近年来我国语文教育研究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
初读这本书在去年暑假,浏览第一遍也没有多深感受。
今年年后由于武汉疫情不得不待在家中,幸得有充足时间静心读书。
于是再一次拿起了《阅读教学教什么》这本书,读读写写,还做了不少笔记,这才发现这本书的内容如此丰富。
这本书围绕语文教学内容展开,既有课题研究背景、内容选定原则、策略的总论,又有散文、小说、诗歌、喜剧、实用文、科普文、古诗文等不同文体的分论,而且每一种文体都有具体课例的教学实录,理论实践结合,继承创新兼顾,实际上是回答了语文教学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
这对语文课程建设、语文教师专业发展、语文教学效率的提升,都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一名年轻的语文教师,它就是我们专业成长的风向标、指路灯。
一、为什么教这些?2009年3月,我从乡镇中学调到商都一中。
也就是从那时开始,我步入中学语文教师的行列。
从来没有教
过语文,上学那会儿语文也不是学得最好,只是满怀着对汉语文的热爱。
我能做得很好吗,我一直问自己。
好在我是一个迎难而上的人,面对诸多困惑,我只记着踏踏实实做最好的自己。
十年的时间眨眼而过,要问我为什么语文课教这些,我只能说我在把自己学到的、领悟到的尽可能地教给学生。
诗歌教节奏停顿、教意象意境、教朗读方法、教诗歌内容、教修辞手法、教语言特点。
小说教人物形象、教故事情节、教典型环境。
散文教写作思路、教线索、教思想感情、教品味语言、教表现手法……可为什么教这些,从来没有深入思考过。
直到细读《阅读教学教什么》这本书之后,我才算是心知肚明。
(一)“为什么教这些”由课程的性质决定。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我们的人文性一旦离开了基本的语言训练,必是虚的;工具性一旦离开了思想与情感的挖掘,必是死的。
(二)“为什么教这些”由阅读的特质决定。
要知道为什么这么说而不是那么说。
为什么用这一个词而不用那一个词,为什么用这种口气而不用那种口气,所有这些都跟文章表达的内容,。
密切相关,不能把两者分开来讲。
这一堂专门讲思想内容,另一堂专门讲语言,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这堂课才算成功。
(三)“为什么教这些”有文体特征决定。
构建教学内容的时候,必须要考虑文体的特点。
现代文大致分成两大类,一般体裁文章和文学作品类。
一般题材文章就是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
文
学作品有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等。
阅读写作都是文体思维,阅读与写作一旦离开了文体,必定是不得要领的。
(四)“为什么教这些”由学生学情决定。
(五)“为什么教这些”根据助学系统选定。
二、教什么?一篇课文教什么,从文本的角度,就是教学生去理解和感受这篇文章最要紧的地方。
如果从学生的角度,也就是学情的角度,简单地说,就是三句话:学生不喜欢的,使他喜欢;学生读不懂的,使他读懂;学生读不好的,使他读好。
说来容易做到难,一节课下来总有不如意的地方。
后进生字词句的掌握是否扎实,中等生对重难点的突破是否心随所愿,优等生的拓展延伸是否到位……针对不同学生,教师给予了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
教师在统筹和取舍教学内容时又陷入另一个难题,那就是对文本的解读必须到位。
只有教师对文本的正确解读,才能在教学时寻求正确的切入点,牵一发而动全身。
所以说确立“教什么”的前提是对文本的正确解读。
对文本的正确解读,一要关注整体。
文学作品的美,重要的是整体目标,各部分之间关系的匀称、均衡与和谐。
如果我们在文本解读时,见树不见林,得到的印象必定是支离破碎,抓住片言只语得出了解读,是很容易违背原意的。
因此,对文本的把握,一定要建立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
二要把握内部特征。
(一)关注特殊字词的深层含义,立足于全篇,根据文章前后的联系,理解字词所包含的情感意蕴。
(二)、关注反常态的表述。
(三)、关注看似矛盾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