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师对学生严和爱的度
“教不严,师之惰”这句话阐释了严与爱的辩证关系。
在教学中,严和爱本身就是一个司空见惯不成问题的问题,严和爱是辩证统一的,因爱而生严,严中显现爱,但凡事都得讲究个“度”。
教师处于的是中心信息源的地位,控制着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但教师需要的是如何调整好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如何在教学中严而不失爱的温存,怎样成为一个既严格而又不失爱的教育工作者,让自己成为一个处在师生间人际关系的艺术家,“爱中有严,严中生爱”。
对于学生,我觉得应该做到严格要求与耐心教育和爱的结合,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要在严与爱之间格守自己的职责。
教学中尽量给予更多的爱心和关怀,经常地问他们的生活情况,学习上给予鼓励,但不能过份溺爱某个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和克意过份严格要求学习差的学生该如何,只要学生努力学习就给予表扬,学生有问题就要单方面提出批评和帮助并给他施加压力,让学生知道老师也一直在关注他的学习和表现,严和爱是全面的,严是教学的前提,爱是情感的基础,严和爱是并用的,同样的话语同样的批评也同样会在学生身上产生不同的效果,也会产生截然不同的作用,严格的同时给于关爱,无形中给孩子起了推动作用。
爱是孩子成长的源泉,教师的温暖和感情都会带给学生巨大的影响。
“严”过高,并不代表期望值高,学生的实际成绩就越好,并不要将自己的需要或应该达到的学习标准强加给他们,严格的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要以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教育和影响学生,不要为了看到学生的成长和成熟在知识的高峰上攀登的更高更远,则过于严厉。
当然,我并不是说教学中就不要严厉,放弃严厉就等于没有了约束,就等于放任自由,这便是要掌握一个“度”的分寸,要严而不失修养,要视不同事件把握严格程度,要让学生摆脱紧张气氛,摆脱教师、学生角色的束缚,把师生双方联结在一定的情感氛围和体验中,实现人格和对学生的情感信息和传递交流。
当然严厉之余不乏有爱,爱是教育的前提,爱也要是全面的,爱也要把握一个“度”,而并非是因与自己有着友情的学生有意无意的偏心“关照”,而对此类学生不管做错什么都采取宽容的态度,这最终的结果也就可能会在其他的学生中引起恐惧,对教师产生情绪。
《礼记.学礼》中说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然后道尊,道尊然后知敬爱”,当严而不失仪表风度,爱而不失威信,当严和爱并存是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
当然,因爱生严,严中见爱,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做到“严而有格”,而非严而过度,严是教师热爱学生的一种表现,严格而不迁就,爱而不放任,严而不爱,就如花之无香。
严而无“度”,认为“师之过,教不严”,把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于学生,认为”服从便是美德“。
认为对学生实行严厉的管束是出于对他们的爱,“教不严,师之惰”,“恨铁不成钢”,
就象法西斯,久而久之,学生自然对老师“敬而远之”,这中“严”只能是部分老师对它的曲解、误用,心虽善但严而无格,严而无“度”,爱心荡然无存,那么学生的自尊、人格也也会受伤害,这样的“严”是对学生个性发展的一种隐性扼杀。
“严”在教学中指的是严格,而不是严厉,严而不厉,严而有度,对学生严不能超过一定的范围,不要乱严一气,甚至不顾学生的情面胡乱批评,这样势必不会有好的结果。
“爱中有严,严中渗爱”,当然情感中的“爱与严”的尺度也是做教师最难把握的,教师的职责不仅是教书,也是在教学生做人,有着良好师德和有着良好爱心将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因素,是教书育人的一种动力,当然,教师不是完美的,不管怎样说,在教育中教师和学生永远都是合作者,也需要学生的配合。
教师的“严”和“爱”永远都是统一的,要始终做到宽严适度、严爱统一才能把教育工作做好。
总之“严师出高徒,爱心结硕果”,“严”与“爱”是辩证统一的,也是相辅相成的,每一位教师都要以一腔赤诚对待自己神圣的职业,要做到严格而又有爱心的教育工作者,成为学生爱戴和尊敬的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