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简析_费尔巴哈论_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简析_费尔巴哈论_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参考文献: [1]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人民出版社. 1972. [2]哲学原著简明教程. 科学普及出版社广州分社. 1986. [3]毛泽东思想论析.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
中心的基本路线, 认识生产力标准问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对社会历史发展起 决定作用的是经济因素, 是物质资料的生产, 生产力归根到底是社会 发展的决定力量, 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只有适合生产力的状况, 才能 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建国以后, 尤其 1956 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 我们国家的主 要任务由解放生产力变为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但由于缺乏经验, 脱离 了生产力状况和要求, 急于改变生产关系, 结果走了弯路, 影响了社会 主义建设发展。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了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大 调整,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 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现阶段, 经济是基础, 雄厚的经济实力是解决一 切社会矛盾的根本条件, 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 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仍然是主要矛盾, 解决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 手段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发展生产力。生产力得到发展, 综 合国力得到增强, 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社会主义本质就得以实 现。 这无疑是符合社会主义标准的。 历史和现实证明, 在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建设进程中, 必须立足中国实际, 顺应时代潮流, 冲破防碍发展 的思想观念, 改变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 革除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 坚持经济建设, 重视科技进步, 提高劳动者素质, 探索生产力发展的新 途径, 促进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实现。
火光, 而是持久的、 引起伟大历史变迁的行动。探索历史中起支配作 ” 用的规律的唯一途径就是研究反映在行动着的群众及其领袖头脑中 的动因。只有考察大的动机, 才容易找到背后的动力。 三、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的发展动力, 而这个动力后面隐藏着深 刻的经济根源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在阶级社会中, 由于阶级 地位、 利益不同, 必然要展开阶级斗争, 这就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 接推动力。资本主义以前各个历史阶段, 因为生产规模狭小, 限制了 人们的眼界, 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及剥削阶级有意歪曲历史, 使当时 的人们无法看清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到了资本主义社会, 阶 级关系非常简单化、 明朗化, 阶级斗争的根源就是纯粹的经济利益关 系。 恩格斯以英国和法国的历史为例, 说明是资本主义社会阶级斗争 的客观事实有力地证明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 四、 生产方式的内部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恩格斯分析了西欧封建社会的产生, 分析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的产生及其反对封建贵族的斗争, 分析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 无 产阶级战胜中产阶级。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表明, 阶级和阶级斗争纯粹是由经济的原因引起, 是由于社会生产方 式既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在阐明经济斗争是经 济社会发展动力的基础上, 进一步指出, 阶级斗争不是历史发展的最 后原因或最后的动力, 背后还有别的动力, 这就是决定阶级和阶级斗 争的根本原因, 是社会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 五、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总的说来, 是经济基础决定上 层建筑,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恩格斯指出 “国家、 政治制度是从属的东西, 而市民社会, 经济关 系的领域是决定性的因素。国家是属于上层建筑, ” 它直接为经济基础
・理论新探・
简析 《费尔巴哈论》 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杨敏琦
摘 要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简称 《费尔巴哈论》 第四章是全书的逻辑终点, ) 恩格斯简明而又系 统地叙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社会历史发展和自然界一样有客观规律; 隐藏在社会现象背后的规律是推动历史发 展的动力; 阶级社会的发展动力阶级斗争后面隐藏着深刻的经济根源; 生产方式的内部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经 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学习 《费尔巴哈论》 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历史唯物主义 基本原理 现实意义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0592(2009)06-362-02
362
・理论新探・
决定。 从本质上看, 任何国家保护什么、 反对什么, “愿望” 这 总是反映 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经济上的需要, 归根到底该由社会经济条件来解 释。 “任何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 而任何争取解放的阶级斗争, 尽管 它必然地具有政治的形式 (因为任何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 归根到 , 底都是围绕着经济解放进行的。经济关系是决定性的因素, ” 国家、 政 治制度是被决定的、 从属的东西, 这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国家观。法律 和国家一样, 也是被经济关系决定的。 法律的实质是统治阶级意志的 表现, 作用是把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秩序巩固下来, 保护统治阶级 的经济利益。哲学是被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决定的。恩格斯以文艺 复兴以来哲学的发展说明,哲学以逻辑形式反映并反作用与社会存 在, 通过政治这个中间环节反映经济关系, 但它仍然是对社会存在的 一种反映, 最终为经济基础所决定。宗教有相对独立性, 但归根到底 是由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恩格斯通过原始宗教——多神教(基督 教) ——封建教阶制——基督教分裂 (天主教和新教) 及法国新教、 德 国路德宗教改革、 加尔文宗教改革等大量事实来说明, 宗教的产生和 变化依赖于社会经济条件, 宗教的改革也是由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 恩格斯在论述中还进一步指出, 任何意识形态都具有相对独立性, 有 它的历史继承性, 总是要利用前人遗留下来的思想资料, 继承其成果, 并只有在这些思想资料的基础上才能继续前进。意识形态本身有独 立发展的规律, 相对独立性表现为跟社会存在发展往往不同步, 跟经 济的发展往往不平衡。 唯物史观的确立结束了唯心史观在历史领原理, 对帮助我们理解经济建设为
史原因又是什么? “只有找出事件动机背后隐藏着的动力, 找到人们 动机产生的物质原因, 才能踏上科学研究历史的道路。 考察动机,应该考察那些使广大群众和整个民族行动起来的动 机。怎样考察呢?主要是研究推动历史发展的广大群众、 整个阶级、 整个民族行动起来的思想动机, 研究在社会发展中长期起作用的, 引 起重大历史变化的原因。 “与其说是个别任务、 即使是非常杰出的任 务的动机, 不如说是使广大群众、 使整个的民族、 以及在每一民族中间 又使整个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 ” “不是短暂的爆发和转瞬即逝的 一、 社会历史的发展也和自然界一样, 是有客观规律的 自然界的规律与社会规律有一致性。恩格斯指出: “首先是三大 发现使我们对自然过程的相互联系的认识大踏步地前进了。 自然科 ” 学的三大发现证明自然界的一切现象都是互相联系、 运动变化的, 物 质运动的规律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是事物内部矛盾引起的, 它 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 是客观规律。 科学的历史观把唯物主义原则彻 底地应用于社会科学,这一任务, “ 归根到底, 就是要发现那些作为支 配规律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上为自己开辟道路的一般运动规律。 ” “支配 规律” “一般运动规律” 和 都是指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社会历史 进程也是受内在的客观规律支配的。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共性都 是客观规律, 都有客观性。 社会规律有其自身的特点。自然界的发展没有一定预期的目的 和主观意图, 自然界规律起作用是因一些盲目的、 无意识的对立统一, 而社会历史的发展离不开人的活动, 受到一定思想的支配, 抱有一定 的目的, 社会规律起作用是因人的活动, 这又有其个性。 历史的发展受内在的规律支配。 社会历史发展离不开人的活动, 但这不能改变一个事实: 历史进程受内在客观规律支配。 历史发展的 外部表现为表面上的偶然性, 而其内部规律是隐藏着的必然性。 二、 隐藏在社会现象背后的规律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 内因决定外因, 只有找出动机后的动力, 才能正确认识历史的发 展。 恩格斯指出 “直接决定激情或思虑的杠杆是各式各样的。 有的可 能是外界的事物, 有的可能是精神方面的动机, 比如功利心、对真理 ‘ 和正义的热忱’个人的憎恶, 、 或者甚至是各种纯粹个人的怪癖。可以 ” 看出, 引起人们动机的原因总的可以归纳为物质原因和精神原因。 而 人的思想动机是被决定的因素, 要正确认识历史发展的原因, 关键问 题是在于发现各种思想动机背后的动力。 “在这些动机背后隐藏着的 又是什么样的动力?在行动者的头脑中以这些动机的形式出现的历
(上接第 303 页) 最后以 “孤儿可复姓赐名赵武, 袭父祖列爵卿行。韩 厥后仍为上将, 给程婴十顷田庄。 老公孙立碑造墓, 弥明辈概与褒扬。 普国内从今更始, 同瞻仰主德无疆。 这样, ” 故事便有了一个大团圆结 局, 奸臣受到惩罚, 赵氏得到光复, 英雄得到了颂扬。 三、赵氏孤儿》 《 改编后的价值探讨 《赵氏孤儿》 之历史源远流长。 然经过改写, 剧中的矛盾冲突尖锐 激烈, 层层叠生, 使其更富有时代价值, 体现时代的文化特征, 即曲折 情节更加真切地这反映了仁义至上的民族精神和古典悲剧的审美特 征。 在强烈的戏剧效果之中凸现了主人公的悲剧精神, 从而让人们真 切直观地感受到那种依托人物形象而存在的舍生取义的伦理精神, 剧 中的每一位悲剧主人公赴汤蹈火的就义送死行为感天动地, 他们的仁 义壮举都源于他们内心自由意志的驱驰, 这正好迎合了这部戏剧的崇 高性和悲剧性, 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传统。 最后的大团圆结局 也非常符合具有中国特色的古典悲剧的审美文化要求。 (一) 《赵氏孤儿》 悲剧主人公的性格和事迹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 良道德传统 杂剧中所塑造了众多的英雄形象, 如韩厥、 公孙杵臼、 程婴及代孤 儿而死的程婴之子等, 为救得赵氏孤儿。他们万死不辞, 前赴后继的 用鲜血和生命来换取了自己心中的道义, 在与邪恶势力进行的不屈斗 争中所表现出来的崇高的舍生取义的道德精神深深感染着读者和观 众, 护善惩恶、 扶弱灭凶、 崇尚正义, 正是我们一直呼唤、 传承的中华美 德。 子曰 “君子以义为上” 君子义以为质” 亚圣孟子有云: 生亦我 、 “ , “ 所欲也, 义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兼得, 舍生而取义者也” 。在面临生与 义的考验时, 舍生取义” “ 是非常符合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观念的。 赵盾是忠贞仁士, 所以受人爱戴; 韩厥为了心中的道义, 不顾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