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1、三级预防:即通过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来改善人群的健康状况,降低疾病的发生率;通过早诊断、早治疗来促进病人的痊愈,降低病死率;通过规范化的治疗和康复措施来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降低病人的残疾率。
2、2005年10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式公布了“健康管理师”这一新的职业。
3、健康管理师通过对慢性病患者进行管理后,达到如下结果:(1)四降——降血糖、降血压、降血脂、降体重;(2)三减——减少用药量、减少医疗费支出、减少住院频率;(3)二改变——改变不合理的饮食习惯,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4)一学会——学会一套自我管理和日常保健的方法。
4、健康管理师对亚健康人群进行管理后,达到如下结果:避免危险因素升级而发展成疾病,改善健康状况,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未健康提前买单,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一章健康管理第一节健康管理概述1、健康管理:是对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预测、预防和维护的全过程。
2、健康管理的目的:是由健康管理师利用医学基础、医学临床、营养保健、中医养生、心里保健、康复医学、环境医学、运动医学以及安全用药等多方面的知识,在进行健康信息管理的基础上,针对不同人群的不同特点,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健康咨询与指导,使人群或个体在健康方面达到最佳状况,最终达到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3、健康管理的实质:是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的结合,实现三级预防:一级预防,是通过健康教育、健康促进手段来改善健康状况,降低疾病的发生率;二级预防,是通过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降低病人的病死率;三级预防,是通过规范化的治疗和康复措施,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有效降低病人残疾率。
4、20世纪60、70年代美国保险业最先提出健康管理的概念。
5、由于不良生活方式所导致的疾病统称为生活方式疾病,它主要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肥胖病以及与之相关的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
6、健康管理的内容:(1)首先是,收集健康信息,即收集个人或群体的健康及生活方式相关的信息,发现健康问题,为评价和干预管理提供基础数据。
(2)其次是,健康危险因素评价,即对个人或群体的健康现状及发展趋势做出预测,以达到健康警示的作用,并为干预管理和干预效果的评价提供依据。
(3)最后是,健康促进干预管理,即通过个人或群体健康改善的行动计划,对不同危险因素实施个性化的健康指导,这是最实质性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整个健康管理过程的核心。
通过上述过程达到改善监看个状况他,防止慢性非传染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提高生命质量,降低医疗费用的目的。
7、健康管理的步骤:(1)第一步,健康状况的信息采集,即寻找、发现健康危险因素的过程。
为被管理者监理健康档案,进行危险因素的分析和评价,及早发现健康危险因素,为制定健康促进计划提供基础资料。
①采集途径:包括日常生活调查、正常体检<健康体检>、因病检查等②采集的信息: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等基本情况;体检后身体各系统的功能状况、实验室检查后的血糖、血脂等一些重要指标;家族史、膳食习惯、生活方式(如吸烟、睡眠、体力活动、锻炼、精神及社会因素等)(2)第二步,健康状况的评价和预测,即认识健康危险因素的过程。
确定处于何种健康状况,并系统分析存在的危险因素及其发展变化趋势,为促使其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降低危险因素做好前期工作。
(3)第三步,健康促进、行为干预、咨询指导,即解决健康危险因素的过程。
根据评估、预测结果,制定个性化的健康计划,并督促实施,指导被管理者采取正确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来减少发病危险。
这是整个健康管理过程的核心。
8、健康管理师:是指从事对个人或人群健康和疾病的监测、分析、评估以及健康维护和健康促进的专业人员。
9、健康管理师的工作内容:采集和管理个人或群体的健康信息;评估个人或群体的健康和疾病危险性;进行个人或群体的健康咨询与指导;制定个人或群体的健康促进计划;对个人或群体进行健康维护等。
第二节健康与亚健康10、健康的定义:(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良好、道德健康四个方面皆健全。
11、1999年WHO健康标准:即“五快三良好”:食得快;便得快;睡得快;说的快;走得快;良好的个性;良好的处事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
12、1976年,美国学者,布鲁姆,提出影响个体和群体健康状态的公式(影响健康的四大因素)Hs=f(E)+AcHs+B+LsHs:健康状态,f(E):环境,AcHs:卫生保健设施的易获得性,B:生物学因素,Ls:代表生活方式(1)生活方式和行为因素:①生活方式和行为因素:是指因自身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直接或间接给健康带来的不利影响。
包括:衣食住行,爱好嗜好,业余活动,风俗习惯与信仰等各方面的方式或行为,并由此产生的对待现实生活的心里活动与状态。
(2)环境因素:有内部环境(机体的生理环境)和外部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分。
①自然环境:包括阳光、空气、谁、气候、地理等。
自然环境中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的特点:效应慢周期长;范围大影响人数多后果严重;常为多种污染物的污染;污染易但治疗难)②社会环境:又称文化-社会环境,包括社会制度、社会经济、社会文化、人口(增长)、法律、教育、民族、职业等。
(3)生物学因素①生物性治病因素:指以病原微生物(细菌、真菌、螺旋体、立克次体、衣原体、病毒六大类)和寄生虫(原虫、蠕虫,及传播疾病的蚊、蝇、蟑螂等)为主的病原体及有害动植物。
②心理因素:③遗传因素:(4)卫生保健服务因素(卫生保健设施的易获得性):卫生保健服务: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及其所属的专业人员,为了达到防止疾病、促进健康,应用卫生资源和医疗卫生防疫手段,有回话、有目的地向个体、群体和社会提供必要的服务活动及过程。
①卫生方针与政策:1997年1月,中国中央、公务员《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了“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和教育,动员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任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
②卫生保健服务设施:分为初级、二级、三级3个级别。
③卫生保健服务利用:指卫生资源为人民群众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的客观实际需要量而使用的程度及其合理性。
13、亚健康:指无临床症状和体征,或者有病症感觉而无临床检查证据,但已有潜在发病倾向的信息,处于一种机体结构退化和生理功能减退的低质与心理失衡状态。
14、亚健康状态构成的四大要素:①排除疾病原因的疲劳和虚弱状态;②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或疾病前状态;③在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上的欠完美状态;④与年龄不相称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衰退状态。
·亚健康不同于亚临床:亚临床是有主观检查证据而没有明显临床表现。
·亚健康不等于慢性疲劳综合征(CFS):CFS具有国际统一标准,仅有30%可以恢复健康状态。
目前亚健康没有判断标准。
16、亚健康分类(类型):①躯体亚健康:主要变现为不明原因或排除疾病原因的体力疲劳、虚弱、周身不适、性功能下降和月经紊乱等②心里亚健康:主要表现为不明原因的脑力疲劳、情感障碍、思维紊乱、恐慌、焦虑、自卑以及神经质、孤独等③社会适应性亚健康:突出表现为对工作、生活、学习环境难易适应,对人际关系难以协调、不适应社会。
④道德方面的亚健康:主要表现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存在着明显的损人害己的偏差。
17、亚健康发生的主要原因:(1)过度紧张和压力:长时期的紧张和压力对健康有四害:①引发急慢性应激,直接损害心血管系统和常伟系统;②引发脑应激疲劳和认知功能下降;③破坏生物钟,影响睡眠质量;④免疫功能下降,导致恶性肿瘤和感染机会增加。
(2)不良生活方式和习惯:如高盐、高脂和高热量饮食,大量吸烟和饮酒及久坐不运动,是造成亚健康的最常见原因(3)环境污染的不良影响:如水源和空气污染、噪声、微波、电磁波,及其他化学、物理因素污染(4)不良精神、心理因素刺激:这是生理亚健康和躯体亚健康的重要因子之一18、亚健康的主要危害:①亚健康是大多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疾病前状态,大多数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均是从亚健康人群转入的。
②亚健康状态明显影响工作效能和生活、学习质量,甚至危及特殊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如高空作业人员③心理亚健康极易导致精神心理疾患,甚至造成自杀和家庭伤害。
④多数亚健康状态与生物钟紊乱构成因果关系,直接影响睡眠质量,加重身心疲劳。
⑤严重亚健康科明显影响健康寿命,甚至搞成英年早逝、早病和早残。
19、亚健康的预防措施:①均衡营养;②保证睡眠;③让心宽松;④晒太阳提神;⑤了解生理周期;⑥劳逸结合,张弛有度;⑦午后打盹;⑧每周远离喧嚣的都市一次;20、预防亚健康的“十字方针”:①平心:平衡心理、平静心态、平稳情绪②减压:适时缓解过度紧张和压力③顺钟:顺应好生物钟,调整好休息和睡眠④增免:通过有氧代谢运动等增强自身免疫力⑤改良:通过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和习惯,从源头上堵住亚健康状态发生。
第二章人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第一节细胞1、细胞:是人体和其他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人体细胞的大小不一,形态各异。
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第二节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1、新陈代谢:机体与周围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化,以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叫新陈代谢。
2、①兴奋性:机体的组织细胞感受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②刺激:能引起机体或其组织细胞发生反应的环境变化,称为刺激。
③反应:刺激引起机体货期组织细胞的代谢改变或其活动变化,称为反应。
(分为2种:①由相对静止变为活动状态,或者活动由弱变强,称为兴奋;②由活动变为相对静止状态,或活动由强变弱,称为抑制。
)第三节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1、生理功能的调节:在不同的生理情况下或内外界环境的发生改变时,体内医一些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会发第四节血液1、血液是一种流动的结缔组织,循环与心脑血管系统内。
2、体液:人体内含有大量液体,包括水分和其中溶解的物质,在成人,约占体重的60%,总称体液。
①体液的2/3在细胞内,称为细胞內液(40%)。
其余1/3的体液称为细胞外液(20%)。
存在于血管内的血浆(5%)、②淋巴管内的淋巴液、细胞间隙和组织间隙的组织液(15%)都属于细胞外液。
③体液各部分之间是彼此隔开的,但它们之间有相互联系。
组织液的流动范围非常局限,必须靠血液及时运输,才能避免这些物质堆积对细胞造成损害。
④构成细胞直接生存环境的细胞外液称之为机体的内环境。
(内环境稳态或稳定)3、血液的组成:①正常血液为红色粘稠液体,其比重在1.050-1.060。
由液体成分血浆(50-55%)和有形成分血细胞(45-50%,其中红细胞占44%)两部分组成。
成年男性血细胞比容40-50%,女性37-48%②试管内放入抗凝剂离心析出上层的淡黄色透明液体为血浆(是血细胞的细胞外液,其中水分占90-92%,溶质约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