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互联网生态下中小银行普惠金融业务创新——以民生银行为例(下)

互联网生态下中小银行普惠金融业务创新——以民生银行为例(下)

互联网生态下中小银行普惠金融业务创新互联网生态下中小银行普惠金融业务创新 ————以民生银行为例以民生银行为例以民生银行为例((下)2017年05月16日四、互联网生态下民生银行小微金融业务创新互联网生态下民生银行小微金融业务创新 民生银行将小微金融作为企业的战略定位,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走出了一条小微金融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民生银行的资产规模、业务总额均有大幅提高,利润总额也迅猛增长(见图3)。

2015年末,民生银行小微客户数达449.82万,全年累计投放小微贷款4930.62亿元,占个人贷款和垫款比达到51.76%,小微有贷客户户均贷款水平为152万元。

为使更多客户获得金融服务的机会,民生银行在全国各地增设网点、社区银行和自助银行的同时,紧抓网络金融需求大爆发的契机,进一步完善网络金融平台体系,从手机银行、直销银行、供应链金融、数据平台建设等多渠道进行了小微金融的业务创新。

(一)基于小微客户金融服务需求,优化移动金融发展战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渗透,小微企业的移动金融需求增长迅猛,民生银行也应需而动,于2012年12月推出小微手机银行,为小微企业客户打造了专属移动金融服务平台,满足其个性化的移动金融需求。

根据小微金融的客户需求特点,民生业内独创了公私账户集中管理、大额汇款、乐收银账户管理、代发工资、小微贷款、回单验证等特色功能。

其中,公私账户集中管理打通了对公和零售账户体系,方便客户查询账户信息;手机银行小微贷款在线签约和申请特色服务,使得客户可根据需求随时申请贷款,简单快捷。

民生银行在小微手机银行中新增了“自助提款”和“自助还款”两项服务以方便小微客户贷款和还款,小微客户可以自助提用贷款额度下的款项、自助在线还款、在线查询贷款额度等,既突破了时空限制,又减少了小微客户在银行柜台申请贷款和还款的麻烦,降低逾期还款的风险,使其能以低成本便捷管理贷款资金,提高资金周转和使用率。

民生银行通过为小微客户提供丰富周到的移动金融服务,使小微客户能够摆脱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免去排队办理业务的麻烦,随时随地掌握自己的账户变动情况和流水信息,有效率地处理业务、管理资金,帮助小微客户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对于民生银行而言,客户通过手机银行办理业务,可使银行相应地减少工作人员配置、办公设备的投入等运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小微手机银行的推出也有利于获得更多小微企业的青睐,有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提升民生小微金融专业化服务水平,进一步巩固其在小微金融领域的影响力和行业优势。

图4 2016年第1季度中国手机银行市场交易份额资料来源:笔者根据易观智库产业数据库相关资料整理得出。

截至2016年第一季度末,民生银行手机银行客户达到2035.68万户,比2015年年末增加133.11万户,一季度累计交易笔数9937.92万笔,比上年同期增长46.26%,所占市场份额在三家国有银行和招商银行之后。

(二)直销银行降低经营成本直销银行是互联网金融时代应运而生的产物。

2014年2月28日,民生银行直销银行正式上线。

作为一个运营在互联网上的银行业务模式,民生直销银行遵循互联网的发展规律,提出了“简单的银行”的经营理念,将所有金融产品的特点、费用、收益等情况在网上简明扼要地陈列出来,客户开户、注册、签约、资金划转等所有操作均在网上自助完成。

围绕“存投汇贷”的金融服务体系,民生银行开发了包括存款、理财、基金、贵金属、贷款、汇款等创新金融产品。

本质上看,直销银行是互联网时代的一种新型银行运作模式,没有营业网点和实体柜台,客户主要通过互联网以手机、电脑等渠道获取银行产品和服务。

直销银行为客户提供更有竞争力的存贷款价格及更低的手续费率,按照存款期限最大化结转利息。

民生银行通过“去实体化”的营销模式,围绕目标客户资金需求灵活、时间并不宽裕、低风险高收益的需求,利用互联网提供更便捷、费用更低廉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使实体网点的人工成本与投入大大降低,为商业银行实现产品差异化、降低经营成本、赢得竞争优势带来可能,并在服务流程和产品内容等方面真正做到贴近客户需求,让客户获得良好的服务体验。

民生直销银行的推出,使数量众多的小微企业客户能更方便快捷地获得现代化和贴近需求的金融服务,是在经济新常态下践行普惠金融的一条有效路径。

(三)供应链金融网络化,解决小微企业服务“三难”在互联网生态下,从产业链金融角度出发,针对小微企业所处的产业链进行整体开发,提供全面金融解决方案,从面向单个企业的金融过渡到产业链金融,已经成为小微企业金融发展的方向。

中国民生银行商链通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

民生商链通—小微供应链金融,是民生银行依托核心企业,针对其上游供应商、下游经销商中的小微客户群体,设计个性化或标准化的金融服务产品,提供综合金融解决方案,利用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等交易数据构建授信体系、防范授信业务风险的一种服务模式。

商业银行在对单个小微企业进行营销、调查、审批、放款、贷后管理、不良清收的过程中,必然会面临“收集信息难、控制风险难、控制成本难”的问题。

但现实中,大多数小微企业并非孤立、零散地存在着,而是处于所在商圈的产业链之中,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企业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商链通正是以产业链的核心企业为依托,针对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设计标准化或非标准化的金融服务产品,为整个产业链上的所有企业提供综合解决方案:一可通过产业链的信息流获取小微企业的信息,降低信息不对称;二可通过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的联保联贷,利用产业链上企业的声誉成本来控制风险;三可通过对产业链的全面服务和整体开发控制成本,较大程度地解决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三难”问题。

(四)基于数据平台建设,实现营销个性化民生银行以“数据创造价值”为核心理念,重点打造了以“阿拉丁云平台”为代表的立体化数据服务生态圈。

阿拉丁大数据云平台相当于数据智能工厂,里面布放了各种数据工具,向民生银行全行开放,各分行在阿拉丁上可以自主进行数据查询分析,深入挖掘市场价值。

民生银行信息管理部的主要工作不在于硬件和技术方面,主要是数据分析和模型构建以及跟大数据平台有关的开发、运营、维护等,这也是民生银行信息管理部与其他银行信息科技部的不同之处。

通过大数据的广泛收集和应用,民生银行能够更加全面、准确地了解客户、发掘出客户的潜在金融需求,从而有的放矢地进行产品和服务的创新。

民生银行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平台,结合客户信息数据、交易数据、资产数据等结构化数据,分析客户消费行为,围绕客户需求为其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通过对数据的整合分析,可迅速有效地对客户进行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降低债务违约风险,提高资金利用率。

此外,大数据平台数据流的有效管理,有助于民生银行优化组织结构,压缩客户管理环节,降低管理成本,降低信息传递失真。

中小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的路径探析五、中小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的路径探析(一)在普惠金融发展中找准定位,发挥自身优势普惠金融的发展需要各个层面不同机构的广泛参与。

中小商业银行普遍面临银行产品和服务同质化问题严重、传统业务竞争激烈、发展空间小的局面。

一方面大企业信贷过剩,另一方面小微企业和广大低收入者的金融需求难以满足。

中小商业银行在发展普惠金融层面本身对小微金融的专注性更强,其体制优势与地缘优势更符合小微企业的融资需要,因此,在发展普惠金融的过程中,中小银行应重点支持小微企业的发展,明确小微企业市场定位,从自身优势和业务专长的角度出发,选择合适的业务种类,发展普惠金融。

(二)加强业务创新,依托互联网技术推动普惠金融发展一是通过产品创新实现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化,根据客户的需求设计有针对性的创新产品,为小微客户提供优质、快捷的金融服务;二是加强数据平台建设,通过对现有数据信息的有效整合,扩大客户分析的维度,在实现数据积累与健全信息维度之后,根据数据分析客户的特征与需求,进行产品研发与营销,并根据收集客户的交易信息,建立信用评价指标体系,降低违约风险;三是借力互联网平台,通过与互联网企业、电信运营商等的合作,创新服务模式和渠道,增强支付结算、资金融通等服务功能;四是通过流程化建设,实现一体化流程服务,整体解决客户的金融需求,降低经营成本,提高客户粘性。

(三)扩大服务范围,并确保自身可持续发展与风险可控建立覆盖范围广泛的金融服务网络,下沉金融服务,扎根社区金融,支持中小商业银行到县、乡增设分支机构,大力发展社区银行、手机银行和网上银行,以填补偏远地区基础金融服务的空白。

由于普惠金融的服务群体主要为小微企业及低收入者,这要求中小商业银行在开展相关业务的过程中,防范可能出现的信息不对称等风险,借鉴批量化、专业化等服务模式,依托行业、商圈、产业链进行整体风险控制,缓解信息不对称;善于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手段,建立风险监测指标体系,并通过对银行员工进行相关培训,提高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做到风险可控,确保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贝多广.全新认识小微金融[J].中国金融,2014(3):40-41.[2]贾军,邢乐成.信息通信技术与中小企业融资约束——基于金融制度边界的分析框架[J].中国经济问题,2016(3):123-134.[3]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11-22.[4]Stijn Claessens, Thomas Glaessner and Daniela Klingebiel. ElectronicFinance: A New Approach to Financial Sector Development?[M]. Washington, D.C.: The World Bank, 2002.[5]巴曙松,谌鹏.互动与融合:互联网金融时代的竞争新格局[J].中国农村金融,2012(24):15-17.[6]Richard Nyangosi, J.S. Arora and Sumanjeet Singh. The Evolution of E-banking: A Study of Indian and Kenyan Technology Awarenes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 Finance, 3(2): 149-165[7]胡国晖,雷颖慧.基于商业银行作用及运作模式的普惠金融体系构建[J].商业研究,2012(1):91-95.[8]曾刚.经济新常态下的商业银行转型研究[J].农村金融研究,2015(1):7-11.[9]李仁杰.新常态下银行的经营转型[J].中国金融,2014(20):16-18.[10]肖斌卿,刘晓桐,权小锋.基于团体贷款的小微企业集群融资:理论与实证[J].中国经济问题,2016(2):68-8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