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浅谈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原则2
浅谈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原则2
2.对外汉语教材编写的通用原则
(1)定向原则:所谓定向,就是要确定所编 教材的基本走向,包括确定所编教材的性 质——定性、找准所编教材的位置——定位、 规定所编教材的容量——定量。 (2)目标原则:即根据教学对象的需求分析, 如学习者的文化背景、学习目的、学习时间、 现有目的语基础、将来运用目的语的方式 (口头听说或书面读写)、运用目的语的领 域(日常或文化或经贸或技术交流)、预期 达到的水平(初级或中高级或熟练或精通), 等等。
(7)文化原则:要求教材设计和编写过程中 要增强目的语文化教学的意识,要处理好目 的语文化和学习者母语文化之间的关系。 (8)趣味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教材设计和 编写过程中要尽最大可能来增强教材的趣味 性,想方设法让学习者感到教材的内容既有 趣又有用,教材的形式既赏心悦目又方便实 用。
(9)实用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教材设计和编 写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教材的实际应用价 值,课文的内容取向、词汇语法的选择、 练习的内容和方式,等等。 (10)立体原则:即要求教材编写向立体化 方向发展。现代社会的第二语言教学,已 经并进一步向着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 教育手段的方向发展。
(5)时代原则:要求教材在设计和编写的过 程中,所依据的教学理论和所采取的教学方 法、所拟定的编排体例以及教学目标的设定、 课文的编写和知识的解说、现代化手段的利 用等等,都应体现学科研究和教材编写研究 的新成果,体现时代发展的水平和需要。 (6)语体原则:要求教材设计和编写过程中 要充分考虑语体因素,教材中叫什么样的语 体要明确,编写或选择的课文语体特征要典 型,词汇语法等语言材料和表达方式的语体 属性的体现要充分。
优点:便于学生养成习惯,形成一种汉语语感, 从而掌握听和说的技能。 缺点:偏重于语法的结构形式,而忽视了语言 的内容,形成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 与语法-翻译法一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 力。 以此编写的具有代表性的教材: 1981年出版的有潘振宇、陈其光编写的《基础 汉语》教材,就是一套为维吾尔族学生学习 汉语所编写的以结构法为主的教材,它成为 80年代使用最多的对内汉语教材之一。
纵观这几年对对外汉语教学法研究,和前一 时期相比,有了一些这样的变化和趋向:在 教学法上多种并举,依据课型和学习阶段所 使用的教学法越分越细,呈现出多样性;将 国内外优秀的外语教学理论不断引入,与汉 语教学的实际相结合,宏观上把握“教”与 “学”、学习策略、社交策略的运用,进而 全面提高对外汉语的教学质量。教学方法的 多样化,课程研究的细化,学习策略的实践 意义都为对外汉语教学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更 多的可行性。
优点:教师使用起来方便,不用经过专门训练,也 不需要专门的设备和教具,而且教学进程易于检 查和控制,并且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翻译能 力起过很大的作用。 缺点:注重书面语而忽视口语,过分强调语法的重 要性,也过分依赖母语,导致学生的交际能力不 强。 以此编写的具有代表性的教材: 1965年由语言出版社出版的中央民族学院语文系曾 使用多年的《汉语读本》。 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第一本对外汉语教材《汉语教 科书》。
(2)结构法 这种教学法产生于40年代的美国,50年代称 “听说法”,是对我国第二语言(汉语)教 材影响时间最长的一种教学法原则。 特点:重视口语,将教学目标分听、说、读、 写四项技能,但重点放在听和说的技能上。 按结构法原则编写的教材,以语法结构为纲, 用句型展示语法项目,新课内容以对话形式 展示,强调用模仿、重复和记忆的方式学习, 对句型结构反复操练。
内容的创新 a.补充新的具有代表性的语言知识 b.补充新的具有代表性的语言规律 c.补充新的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知识 形式的创新 a.包装设计上的创新 b.教材材质的创新 c.教材存在形式的创新 d.内容编排形式的创新
(2)教材编写模式的开放性 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门教授外国人学习汉语的学科, 具有很强的开放性,我们应力争在汉语环境中, 最大限度地使留学生学习汉语、感受民族文化。 然而单纯的课堂教学很难实现这一要求,语言和 文化相统一的关系更要求我们采用多种教学方式 和教材版本进行教学。如开发多媒体教材,即利 用媒体技术,通过电气化教学设备来实现教学的 媒介。 而今的多媒体教学早已发展到不可同日而语的程度, 它综合了视觉、听觉等多项内容并结合即时交流 的技术,最大程度上地方便了学习者之间、学习 者和教学者之间地交流。笔者认为如果采用这种 教材进行教学,完全符合语言和文化相统一的要 求,并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浅谈对外汉语教 材的编写原则
——制作人:张晴 语言传媒与文化
内容提要
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原则的研究概说 对外汉语教材教学法原则 对外汉语教材通用原则 对对外汉语教材编写的展望
1.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原则的研究概说
教材建设在学科建设和教学实践中都占有 举足轻重的地位。教材编写和建设历来受 到各门学科的高度重视。 国内对外汉语教学界和英语教学界,就第 二语言教材或外语教材编写的通用性原则 进行过系统的研究,并有不少共识:
(3)特色原则:要求教材设计和编写从理论 到实践、从体例编创到各环节的组织和安排, 都要考虑所编教材与以往同类教材的不同之 所在,并且这些不同之处应该是一种符合第 二语言教学规律和学习规律的创新之处。 (4)认知原则:要求教材设计和编写过程中, 要尽可能的考虑教学对象在语言习得过程之 中的认知因素。
不同点:1.提出通用原 2.循序渐进 3.多样性 则的角度不同 5.趣味性 6.实用性 2.对某一具体通用原则 的理解也有些差异 3. 学者对于教材编写强 2.实用性 3.科学性 调的重点不同 5.系统性
叶南,田耕宇
2004 1.实用性 2.知识性 3.“结构—功能—文化”
对于对外汉语教材编写的原则,学者们不仅从整 体角度进行研究探索,还不遗余力地从某一具体 原则进行研究探索,尤其是2000年之后,这种研 究趋向更为明显,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学者当推李 泉,他这一方面的文章有: 2004年刊登于《世界汉语教学》的《论对外汉语教 材的针对性》 2007年刊登于《语言教学与研究》的《论对外汉语 教材的实用性》 2008年刊登于《语言文字应用》的《论对外汉语教 材的科学性》等等
(4)结构、功能与文化相结合的原则 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的第二语言(汉语)教学 界在文化是语言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一点 上达成了共识,认识到了要学好一种语言就必须对 其语言的文化背景有所了解。 特点:将结构、功能与文化通盘考虑,从主课文的选 篇到副课文的匹配,到练习题的设计,都以培养学 习者的交际能力为目标,结合功能、文化项目进行 编写,语法内容的编排,以教学要求和学习者的难 点为出发点,兼顾语法体系和语音知识的系统和完 整,注重实用性。
第三个层面,可以是结合本学科教材编写的 特殊要求和不同的课型特点而提出的教材编 写原则,比如语言材料(词汇、语法等)重 现的原则、练习方式和题型设计要适合技能 训练需要的原则、目的语和学习者母语及其 各自文化对比的原则、所编教材要符合课型 特点的原则等等。
大致说来: 第一个层面上教材编写原则适合任何学科的 教材编写,是各级各类教材编写都应遵循的 原则。 第二个层面上的教材编写原则更适合某一个 或某一类学科的教材编写,是某一门类学科 教材编写应遵循的原则。 第三个层面上的原则更适合某一个或一类课 型的教材编写,是某一门类课型的教材编写 所应遵循的原则。
我们认为,对教材设计和编写过程中所提出的原则 和要求,应该是多角度、多层面的。就第二语言教 材或外语教材来说: 第一个层面:基于符合教育和教学的一般规律而提 出的教材编写原则,如教材编写的科学性原则、规 范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等等。 第二个层面:基于符合第二语言或外语教学的学科 学性质、教学规律和教学法原则而提出的教材编写 原则,比如常规教学的教材以标准目的语教学为主 的编写原则、以技能训练为主的编写原则、区分语 体的编写原则、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原则、实践 性原则、联系目的语社会的媒介性原则、课文内容 和语言材料的趣味性原则等等。
3.对外汉语教材编写的教学法原则
(1)语法翻译法 20世纪初盛行于许多国家的外语教学中,解 放初期就对我国产生过极大的影响。50-60 年代对内和对外汉语教学都曾采用过这种方 法。 特点:将语音、语法和词汇相结合,教学中 阅读领先,着重培养学习者的阅读与翻译能 力并十分重视语法知识的分析与解释,在语 法理论的指导下读课文,同时还通过大量笔 头翻译和写作练习检验语法规则的掌握情况
不同层面上的教材编写原则,其具体要求和 适用范围不尽相同,发挥的作用和实现的途 径也不尽相同。 不同层面上的教材编写原则,概括性有强到 弱依次是:第一层面>第二个层面>第三个 层面>; 针对性由强到弱依次是:第三个层面>第二 个层面>第一个层面。 需要指出的是,充分体现第二语言教材的基 本属性和基本功能应该是教材编写的基本要 求和基本原则。
4.对新一代对外汉语教材编写的展望
(1)教材编写观念的现代化 国家汉办(1998)在《全国对外汉语教材工作会议纪 要》中指出:“更新传统观念,打破教材编写陈规, 突破已有的编写框架,推出合乎时代要求的精品教 材,成为摆在对外汉语教学界面前的突出任务。” 这就是说,今后的对外汉语教材需要创新。 理念的创新 a.从重视语言形式到以意义为主 b.从以知识点为中心到以学生需求为中心 பைடு நூலகம்.从普遍教学到重视差异教学
(3)结构-功能法 功能法产生于70年代初的西欧,也称交际 法。70年代中期功能法从国外传入,对我 飘过第二语言(汉语)教学界产生了极大 的影响,人们开始强调功能在教学中的重 要作用。 特点:以功能为纲,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 交际能力,教学过程交际化。 优点:有利于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 缺点:忽视语言知识、语言规律 对于学生学 习掌握语言的重要作用。
结构-功能法,将两种教学法相结合编写教材, 既重视语言知识和语言规律,又注重语言的 交际功能,重视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以此编写的最具代表性的教材: 1981 1981年出版的《实用汉语课本》,它的出版 标志着一种把结构、意义和交际功能结合起 来的新的教学体系的形成。 1987年出版的由孙晖等编写的《开明中级汉 语》却在结构与功能关系的处理上独树一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