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屋顶分类介绍中国传统屋顶共有十种,如下:1、歇山顶2、庑殿顶3、悬山顶4、硬山顶5、盔顶5、卷棚顶6、囤顶7、盝顶8、十字脊顶9、攒尖顶10、卷棚顶等级排位如下:第一位:重檐庑殿顶。
重要的佛殿、皇宫的主殿,象征尊贵。
第二位:重檐歇山顶。
常见于宫殿、园林、坛庙式建筑。
第三位:单檐庑殿顶。
重要的建筑。
第四位:单檐歇山顶。
重要的建筑。
第五位:悬山顶。
民居、神橱、神库。
第六位:硬山顶。
民居。
第七位:卷棚顶。
民间建筑。
无等级:攒尖顶。
亭台楼阁。
一、歇山顶1、歇山顶,即歇山式屋顶,宋朝称九脊殿、曹殿或厦两头造,清朝改今称,又名九脊顶。
为中国古建筑屋顶样式之一,在规格上仅次于庑殿顶。
歇山顶亦有传入东亚其他地区,日本称为入母屋造。
2、样式歇山顶共有九条屋脊,即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和四条戗脊,因此又称九脊顶。
由于其正脊两端到屋檐处中间折断了一次,分为垂脊和戗脊,好像“歇”了一歇,故名歇山顶。
其上半部分为悬山顶或硬山顶的样式,而下半部分则为庑殿顶的样式。
歇山顶结合了直线和斜线,在视觉效果上给人以棱角分明、结构清晰的感觉。
歇山式的屋顶两侧形成的三角形墙面,叫做山花。
山面有博风板,山花和博风之间有段距离,可形成阴影。
为了使屋顶不过于庞大,山花还要从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这种做法叫收山。
歇山顶屋脊上有各种脊兽装饰,其中正脊上有吻兽或望兽,垂脊上有垂兽,戗脊上有戗兽和仙人走兽,其数量和用法都是有严格等级限制的。
3、分类重檐歇山顶的天安门歇山顶分单檐和重檐两种,所谓重檐,就是在基本歇山顶的下方,再加上一层屋檐,和庑殿顶第二檐大致相同。
例如天安门、故宫的太和门、保和殿、乾清门,妙应寺山门、智化寺智化殿、台北府城北门则为单檐歇山顶。
在中国古代,建筑屋顶的样式有严格的等级限制。
其中重檐歇山顶等级高于单檐庑殿顶,仅低于重檐庑殿顶,而单檐歇山顶低于单檐庑殿顶,只有五品以上官吏的住宅正堂才能使用,后来也有些民宅开始使用歇山顶。
4、历史歇山顶的出现晚于庑殿顶,其样式最早可见于汉阙石刻,在汉代的明器、北朝石窟的壁画上,也都可看到歇山顶。
现存最早的歇山式建筑是五台山的唐代南禅寺大殿。
到了宋、元时期,歇山顶已经大为流行,一些建筑物的单檐庑殿式主殿开始改为重檐歇山式,明代时重檐歇山更广为运用到殿宇建筑之中,超越单檐庑殿,成为仅次于重檐庑殿的最高等级建筑样式。
早期的歇山顶比较小,山墙侧透空,没有山花板,只有悬山式的博风板。
明清时期,由于官式做法使用采步金和草架柱子,因此出现了大歇山,同时,山面开始不透空,明朝时多用砖头垒砌山花,到了清朝才常在博风板里加上山花板。
而自明代以来,歇山式建筑日益高大,同时收山的尺度缩小、正脊的尺度加长,这使得建筑看起来更加高峻凝重。
5变体四面歇山顶的北京故宫角楼由歇山顶的基本样式加以延伸,可以演变出四面歇山顶、卷棚歇山顶等变体。
所谓四面歇山顶是由两个歇山顶用十字脊的方式相交所构成的屋顶,也称歇山式十字脊顶,北京故宫的角楼是典型代表。
卷棚歇山顶是指没有正脊,而采用卷棚脊的方式建造的歇山顶,又称歇山式卷棚顶。
这种屋顶比较柔和,富于变化,常用于非正式的皇室离宫,例如承德避暑山庄的宫殿,就多卷棚歇山。
二、庑殿顶(庑[wǔ],堂下周围的走廊、廊屋:廊庑。
庑殿。
)1、庑殿顶,即庑殿式屋顶,由于屋顶有四面斜坡,又略微向内凹陷形成弧度,故宫[1]故又常称为“四阿顶”,宋朝称“庑殿”,清朝称“庑殿”或“五脊殿”,日语称寄栋造(假名:よせむねづくり)是中国、日本、韩国等中华文化圈国家古代建筑的一种屋顶样式。
在中国是各屋顶样式中等级最高的,高于歇山式。
明清时只有皇家和孔子殿堂才可以使用。
唐朝时和日本也见于佛寺建筑。
之后常用于各类别建筑。
庑殿顶四面斜坡,有一条正脊和四条斜脊,屋面稍有弧度,又称四阿顶,俗称“四大坡”,是“四出水”的五脊四坡式,又叫五脊殿。
重檐庑殿顶其中庑殿顶最早,约出现于先秦时期。
在商代的甲骨文、周代铜器、汉画像石与明器、北朝石窟中都有反映。
据《周礼·考工记》载:“商人四阿重屋”,即早在商朝,已有四阿屋顶,但只是四坡水的茅草房而已。
自从西周时代屋顶使用瓦件之后,人们对瓦当与屋脊逐渐重视,因为屋面两坡相交的地方必须把屋脊搭盖好,才不致漏雨,故该建筑形式逐渐形成,实物以汉代阙楼和唐代佛光寺大殿为早。
重檐庑殿顶:这种顶式是清代所有殿顶中最高等级。
这种殿顶构成的殿宇平面呈矩形,面宽大于进深,前后两坡相交处是正脊,左右两坡有四条垂脊,分别交于正脊的一端。
重檐庑殿顶,是在庑殿顶之下,又有短檐,四角各有一条短垂脊,共九脊。
现存的古建筑物中,只有太和殿、明长陵祾恩殿和曲阜孔庙大成殿采用此种殿顶。
单檐庑殿顶:其外形即重檐庑殿顶的上半部,是标准的五脊殿,四阿顶。
故宫中配庑的主殿,如体仁阁,弘义阁等均是。
建筑等级主要通过对财富(包括人力)的消耗来体现,建筑的尺度、材料的贵重程度、装饰的精细程度等成为表现建筑等级的主要因素,但中国古代建筑也有一些等级因素并不是财富消耗的体现,而另有其社会文化原因,比如屋顶形式的等级、建筑色彩等级等。
庑殿顶如果说悬山的复杂程度明显低于庑殿及歇山,因此等级较低的话,庑殿和歇山的技术复杂程度则难以排出高下,不能将其等级差异归结于财富的消耗,在东亚范围内来看,庑殿等级也未必高于歇山,如韩国朝鲜时代的景福宫正殿勤政殿即用歇山,而勤政门用庑殿。
中国古代庑殿等级高于歇山的规定应该和二者的技术地域来源及北方的正统政治地位有关。
歇山的出现要晚于庑殿及悬山,学者们基本认定歇山是在汉代以后南方地区形成的屋顶形式,并在南北朝时传至北方地区。
隋唐统一是以北方兼并南方,虽然隋唐制度吸收了很多南朝的因素,但在名义上仍以北方为正统,庑殿作为北方地区的传统屋顶形式也取得相应的正统地位,所谓庑殿高于歇山的规定应该即在这一时期形成(唐令:宫殿皆四阿)。
与这一问题类似,殿堂式和厅堂式构架的等级问题、铺作形式汉唐间的发展问题等都可以从南北方技术源流差别和北方正统地位方面来思考。
庑殿顶简易变落舍:东南沿海,多暴雨台风,乡民以草结庐,屋顶参照庑殿顶作成流线型,减小阻力以抗强风,并有利于屋顶雨水顺势流下,称之谓“落舍”,亦有朝风一面作成单落舍屋顶。
庑殿顶2、特征内涵以土木结构为主流的中国古代建筑文化,还有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其屋顶的造型与众不同,寓意深刻。
世界上其他建筑体系的屋顶都是向外凸出的,唯有中国古建筑的屋顶是向内凹曲的。
庑殿顶从外观上看,中国古代建筑凹曲屋面的造型飘逸舒展,犹如大鹏展翅,形成了中国古代建筑独有的飞动之美。
在宋代建筑学名著《营造法式》中,介绍了这种凹曲屋面的建造方法:先定举高,再将桁枋按一定衰减规律向下折降,最终形成屋面的凹曲线。
这种方法叫做“举折”。
3、文化内涵通过“举折”技术建造的凹曲屋面,不仅造型优美,还包含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它是中国古代“天圆地方”说和“天人合一”观念在建筑上的生动体现。
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在古人的观念中,天圆与画圆的“规”联系在一起,地方与画方的“矩”联系在一起,建筑物上圆(以曲线表示)象天象规,下方(用方正的台基和屋身表示)法地法矩,通过法天象地表现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念。
凹曲屋面形如“人”字,它又与古代天地人学说相吻合,天在上,地在下,人在中间,符合“天人合一”学说。
《易经》中的大壮卦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符号象征,它同样也反映了“天圆地方”的观念。
大壮卦上面的两个阴爻代表凹曲的屋顶,下面的四个阳爻代表方正的台基和屋身。
根据这个模式建造的建筑外柔内刚,曲直互补,刚健而形象生动,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中国古建筑凹曲屋面坡度大致相同,一般斜度都为26度~30度,这个角度非常接近太阳黄道与地球赤道所形成的23度27分夹角,这也是古建筑屋顶象征天的文化内涵。
三、悬山顶悬山顶是两面坡顶的一种,也是中国一般建筑中悬山顶最常见的形式。
特点是屋檐悬伸在山墙以外(又称为挑山或出山)。
悬山顶只用于民间建筑。
规格上次于庑殿顶和歇山顶。
不管是实物资料还是间接资料,凡是较重要的建筑,都没有用悬山顶的。
汉画中的悬山顶建筑2、分类悬山顶一般有正脊和垂脊,也有无正脊的卷棚悬山,山墙的山尖部分可做出不同的装饰。
悬山顶是两坡出水的殿顶,五脊二坡。
两侧的山墙凹进殿顶,使顶上的檩端伸出墙外,钉以搏风板。
此种殿顶,用处不少,如神橱、神库中的房屋等。
其特点是屋檐悬伸在山墙以外,屋面上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又称挑山或出山。
3、历史悬山顶是两坡出水的五脊二坡式,一般由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构成,但也有无正脊的卷棚悬山式。
和硬山顶不同,悬山顶建筑两侧的山墙凹进屋顶,屋顶的檩伸出墙外,加博风板保护。
由于此类建筑的屋顶悬伸外挑于山墙之外,故名悬山顶或挑山顶。
悬山顶是两面坡屋顶的早期样式,但在唐朝以前并未用于重要建筑。
和硬山顶相比,悬山顶有利于防雨,而硬山顶有利于防风火,因此南方民居多用悬山,北方则多硬山。
日本有些悬山顶建筑的入口设于山墙,日语又把山墙称为“妻”(つま),因此这种建筑样式称为“妻入り”(つまいり)四、硬山顶1、硬山顶,即硬山式屋顶,是中国传统建筑双坡屋顶形式之一。
房屋的两侧山墙同屋面齐平或略高出屋面. 屋面以中间横向正脊为界分前后两面坡,左右两面山墙或与屋面平齐,或高出屋面。
高出的山墙称风火山墙,其主要作用是防止火灾发生时,火势顺房蔓延。
然而从外形看也颇具风格。
常用于我国民间居住建筑中。
硬山顶建筑等级最低,低于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
根据清朝规定,六品以下官吏及平民住宅的正堂只能用悬山顶或硬山顶。
而宫墙中两庑殿房也多有硬山顶。
2硬山顶样式硬山顶是两坡出水的五脊二坡式,属于双面坡的一种。
特点是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形成两面屋坡。
左右侧面垒砌山墙,多用砖石,高出屋顶。
屋顶的檩木不外悬出山墙。
屋面夹于两边山墙之间。
和悬山顶不同,硬山顶最大的特点就是其两侧山墙把檩头全部包封住,由于其屋檐不出山墙,故名硬山。
从外形看,硬山顶屋面双坡,两侧山墙同屋面齐平,或略高于屋面。
3、硬山顶历史硬山顶出现较晚,在宋朝的《营造法式》中未见记载。
可能随着明、清时期广泛使用砖石构建房屋,硬山顶才得以大量采用。
和悬山顶相比,硬山顶有利于防风火,而悬山顶有利于防雨,因此北方民居多硬山,南方则多用悬山。
五、盔顶1、屋顶曲线流畅,陡而复翘,宛如古代武士的头盔,名叫盔顶。
盔顶是中国古建筑的屋顶样式之一,其特征是没有正脊,各垂脊交会于屋顶正中,即宝顶。
在这一点上,盔顶和攒尖顶相同,所不同的是,盔顶的斜坡和垂脊上半部向外凸,下半部向内凹,断面如弓,呈头盔状。
盔顶多用于碑、亭等礼仪性建筑。
南宋人所作的《宫苑图》(传为唐朝人所作)中就有盔顶建筑。
盔顶建筑使用盔顶造型的现象在中国古建筑中实不多见,现存最大的最出名的盔顶建筑,要算江南三大名楼之首的岳阳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