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创新教育下青年教师的挑战及对策

创新教育下青年教师的挑战及对策

创新教育下青年教师的挑战及对策
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

其核心是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与解决在基础教育领域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创新型人才必将成为我国发展的主力军。

高中教育更应该是创新教育的主战场之一,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不容推卸和刻不容缓的。

一、创新教育对青年教师的挑战
高中创新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学生。

“就思维观而言,传统教育由于习惯于提供无可置疑、不容争议的现成结论,势必导致学生思维方法上的一元、封闭和聚合。

而创新能力培养高度重视学生在思维训练中的独立自主权,鼓励他们自觉选择、矢志突破、发奋建构。

”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就是能够发现问题并敢于提出问题的问题意识。

这种意识使得他们不满足于书本上的内容以及老师的讲解,能够激励他们积极、主动的自学,以期获得新的、独到的见解。

仅有创新意识是不够的,还应有创新思维能力。

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学生,有很强的自学能力,知识丰富且有一定的系统性,观察力强,思维灵活,喜欢独立思考问题,善于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并多方努力解决。

高中阶段的学生,由于认知自觉性的增强,在观察力方面能够有意识的集中注意力并持久观察,并在观察过程中能够从整体和部分的角度进行辨别。

在思维方面,高中阶段的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得他们的求异思维突出,不满足于课本中的内容,不轻信书本上的结论,更渴求具有说服力的论据,喜欢质疑并为之争论。

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提升,同时,思维的敏捷性和独创性明显增强,辩证思维能力也在逻辑思维的促进下迅速增强,能够用全面、发展、联系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从心理学角度看,高中生虽然具有这样的心理特征,但实际情况是,由于种种原因,大多数学生并不能很好地体现和发挥自己应该具有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的正确引导。

二、创新教育下青年教师的应对
创新教育下的青年教师,首先应该树立创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传统的教育模式,教师处于支配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创新教育下的青年教师必须改变传统教育观念,认清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处于主导地位。

教学中,不仅要给学生“鱼”,重要的是还要授于他们“渔”。

注意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有效引导他们应用已学的知识解决新问题。

教师教学思想和观念上的转变将有助于更好的在教学中渗入创新教育的因素。

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让学生认识到培养创新意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创新的反面是因循守旧,是一种习惯势力和习惯思维,特点是思想僵化,墨守成规,固步自封,不思进取。

高中时期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变化,决定了这一时期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关键时期。

高中生创新意识的养成将会对其一生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只有当学生有了强烈的创新意识,他们才会主动学习并敢于向传统挑战,进而形成自己独立的认知。

思想指导行动,思路决定出路。

人类历史之所以发展进步,就是因为人类能够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高中时期创新意识的培养将会为以后的社会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国家的改革开放
注入新鲜血液。

其次,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巴普洛夫说过:“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

”亚里士多德也曾经说过:“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

”教师最好明确表达自己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期望。

根据“罗森塔尔效应”,像老师这样,在学生眼中的“权威他人”的期望和热爱,会促使学生的行为发生与期望趋于一致的变化,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使他们主动创新,乐于创新。

第三,对学生的创新成果要给予肯定和鼓励,培养他们的创新自信心。

允许学生根据个人的水平和能力提出自己的创新想法,要公平对待,以肯定和鼓励为主。

对于个别学生天马行空、没有依据的“创新”要及时引导,拉入正确的思维轨道,且不可言语粗暴扑灭他们思维的火花。

如何培养、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笔者以为青年教师应做好以下几点:一,不断学习,提升自我素质。

全面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是引导创新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关注学科领域层出不穷的研究成果,使教师的那“一桶水”时满,倒出的“一碗水”时新。

时刻关注前沿的教学理论研究成果,合理运到到自己的教学中。

二,认真备课,教学方案巧设计。

好的教案是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的基础。

备课的主旨要以完成基本教学任务为前提,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那样很容易偏离教学目标。

同样,学生的水平和能力也是创新教学必须考虑的问题。

学生水平高、能力强,如果教师设置的创新点、创新提问过于简单、单一,那就可能不能很好地调动大家的学习探索兴趣和积极性,反之,亦然。

围绕基本教学任务,选择适合学生水平的创新切入点。

好的创新点应该具有开放性,学生有拓展的空间;还应该体现与以往学过的知识的联系、多学科间的交叉和延伸等。

三,重视学生的课堂参与,创建和谐教学氛围,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宽松的课堂环境。

人本主义心理学派代表人罗杰斯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

”信息技术的发达,学生除了书本的知识,他们还会自主地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获得更多、更丰富的知识。

知识的积累使得他们有话想说,这时,教师应该变成课堂上的聆听者、引导者,尊重他们的想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具体的教学方法可谓不胜枚举,主要有情景教学、讨论辩论教学、探究教学、乡土教学等等。

具体方法依据各学科实际情况选择。

四,充分利用现代科技,为学生提供丰富素材,增强直观认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一种从不同角度、不同方法去思考问题,寻求众多解决的方法和答案的思维方法。

它要求学生不拘泥于一个途径,不局限于既定的理解,尽可能作出合乎条件的多种解答,结果得出许多新颖、深刻的观点。

”除了课堂上发散性问题的探讨外,还可以通过布置一些结合教学任务,围绕知识重难点的拓展性练习题。

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发散思维的空间,另一方面激发学生兴趣,加强学生自己动手能力,延伸有限的课堂教学。

综上所述,高中创新教学中,青年教师应认清创新教学的意义,在实践中注意“度”的把握,有效进行创新教学。

创新教育要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尊重学生,鼓励他们开动思维、勇于参与,共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