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的中国心》

《我的中国心》

《我的中国心》教案教案目标:1、反复诵读,说出歌词的具体含义。

2、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品读,赏析歌词饱含深情的语言。

3、通过吟诵、演唱来感受歌词中表达的爱国之情,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案重点:理解歌词的内容,品味赏析其饱含深情的语言。

教案难点:联系时代背景理解歌词的内容,调动并强化学生的爱国热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案过程一、导入1984年,张明敏在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文艺晚会上首次演唱了《我的中国心》。

歌词一经演唱,立即广为流传。

现在,世界上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就会听到《我的中国心》。

是什么让这首歌的影响力如此之大呢?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引起了所有中国人的共鸣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我的中国心》。

二、涵泳品味体悟情感(一)素读,就是朴素的朗读,不借助任何外在的资料,读出自己的理解即可。

1、教师示范读后,学生激情朗读。

问:读后,你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通过哪些词、句读出来的?2、组织学生完成歌词重点词句的理解。

(例如:哪个词最情深意长的表达出我对祖国的思念?——“只”→深深的思念,深深的遗憾;;“虽然”与“依然”是什么关系?——对比,突出了身在异国心系故土;“烙”上中国印如何理解?——祖国与我血脉相连……)(二)扩读,就是选择文中的一两个名词,将其扩展开去,扩展成一个短语,一个句子,一个段落。

越具体越形象越好。

1、教师出示“黄山、黄河、长江、长城”等描写些祖国山川的美文美图,在音乐背景中体会祖国河山的壮丽,学生合作进行扩读,带着对歌词的新的理解和感情再次朗读课文。

(三)联读,就是联想相关的故事朗读。

1、请学生一起来回忆我们曾学过的一位了不起的人物故事——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故事。

2、教师引导学生重点体会钱学森艰难的五年归国路,引导学生想象他当时回国的艰难,在故事情境中反复诵读课文。

(四)比读,就是比较阅读。

1、生自由读唐代大诗人孟郊写的《游子吟》,问:当我们再次吟诵孟郊写的《游子吟》时,你的心里涌动了什么情感?并把你体会到的情感朗读出来。

2、从小我到大我,升华主题。

游子心,赤子情。

祖国是每个中华儿女的母亲。

教师总结概括“世界上什么都可以选择,唯独不能选择的是你的母亲、你的祖国。

我们的国家现在并不富强,需要发展,正面临着中西部发展不均衡等困难,但我们要以积极的态度正视她,改变她。

有一天,一旦你身在国外,请牢记这堂课里你学到的“就算身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

”三、播放MTV 欣赏《我的中国心》的唱词拳拳赤子心,殷殷故土情,平实的语言,却因为真挚的感情震撼了多少人的心灵!让我们再次欣赏歌词并学唱。

四、全体演唱《我的中国心》《黄河颂》教案教案目标: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歌基调,有感情朗读课文,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思想。

教案重点:诵读、感悟。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案过程一、导入欣赏图片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孕育了五千年中华文明古国的灿烂文化。

它以博大的胸怀滋养着勤劳朴实的炎黄子孙,又以惊涛拍岸的气势鼓舞着中华儿女。

抗日战争时期,诗人光未然随军行进在黄河岸边。

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敌的战士,使他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

于是,他向着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展示自己课前的所得—《黄河颂》的相关知识(光未然、冼星海、《黄河大合唱》、抗日烽火),了解《黄河颂》的写作背景。

二、诵读感悟1、播放《黄河颂》的录音。

2、再播放录音,学生小声跟读,要求尽力揣摩,读出感情。

3.教师范读其中一节,学生品评:请学生给老师做个点评,要求说出教师读的优点和欠缺之处。

你认为应该怎样读,为什么。

(互动环节,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把握诗歌的基调和情感)4、学生选出自己喜欢的一节大声朗读,要求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5、展示学生诵读成果。

找3~4名同学读,学生互相品评、交流。

教师适当的鼓励和表扬。

并作重音、停顿指导。

6、你认为谁读的哪一段最好,为什么?(交流)找出一位读的最好的同学,大家模仿他的感情和基调在小组内朗读诗歌。

把握诗歌豪迈、激昂的情调和诗人的爱国情感。

7、把握诗歌的基调和情感,齐读本诗。

三、研讨诗歌内容1、解题:本文题目是《黄河颂》,哪个字最关键?(抓住“颂”字)2、小组交流:全诗可分为几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学生讨论交流,更好的把握诗歌的内容)3、第二节是主体部分,主要是“颂黄河,这一环节也有明显的外部标志,这就是文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这句话把内容划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学生分组交流,得出答案)4、先烈们抛头颅,撒热血,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和平幸福生活,我们作为炎黄子孙,满怀着对先人的无比崇敬和对祖国山河的无上热爱。

再来颂读诗歌。

四、拓展延伸1、欣赏《黄河大合唱》,交流你所获得的感悟,并写下来。

2、搜集描绘黄河的图片、文章、诗词、乐曲,欣赏交流。

五、教案反思《在希望的田野上》教案教案目标:1、理解歌词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育学生爱生活、爱劳动、爱祖国。

2、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体会“我们的家乡”“我们的理想”“我们的未来”在“希望的田野上”的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唱《在希望的田野上》这首歌。

教案重点:理解歌词内容,体会作者表达思想感情,教育学生爱生活、爱劳动、爱祖国。

教案难点: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体会“我们的家乡”、“我们的理想”、“我们的未来”在“希望的田野上”的含义。

教案时间:一课时教案过程:(一)导语。

《在希望的田野上》是一首优美的歌曲,很好听,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

(放录音带)请同学谈听后感,以引导同学对歌词感兴趣。

(这首歌很美,很欢快。

从歌词我觉得这首歌讲的是农村的事,反映劳动人民的喜悦。

)具体是什么歌词呢?(比如歌中唱到“田野”、“冬麦”、“高粱”,还有“纺花”、“撒网”、“播种”、“打场”,以及老人举杯,儿童欢笑,小伙弹琴,姑娘歌唱。

这就是劳动人民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心中的喜悦。

)讲得非常好。

这篇课文就是这首歌的歌词,叙述了“我们”在自己的国土上生活、劳动、向往未来的情景。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在学习方法上与讲读课文有所不同,要求同学们利用本单元学到的读懂一篇课文的方法,以自学为主,解决文中重点、难点。

(二)检查学生自学字词情况。

1、出示投影片辨析字音。

2、出示词语卡片讨论词义。

世世代代:一代又一代,祖祖辈辈。

富裕:生活上应有尽有,非常充裕。

近义词是富足;反义词是贫穷或者贫困。

兴旺:这个词一般和发达连用,表示兴盛,旺盛。

抽穗:发育完全的幼穗随着茎的伸长,从叶剑鞘内伸出。

(三)读课文,了解歌词内容,学习第一节。

这首歌词共三节,分别有三方面的内容,“我们的家乡”“我们的理想”“我们的未来”。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学习第一节“我们的家乡”,其他两节“我们的理想”“我们的未来”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自己学习。

1、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节,体会歌词的思想感情。

请同学谈。

(描写家乡景象,抒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四)总结第一节学习方法。

第一,读熟,分析内容,质疑;第二,有感情地读,体会思想感情;第三,理解,背诵。

(五)自学第二、三节,回答问题。

用学习第一节的方法,启发学生自学二、三节,理解歌词的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教师可提出问题以检验学生的自学情况。

1、为什么说“我们的理想在希望的田野上”?(禾苗抽穗,牛羊成长离不开农牧民的辛勤劳动,“西村”“东港”“北疆”“南国”东南西北,祖国的四面八方,到处都是“纺花”“撒网”“播种”“打场”忙碌的景象。

人们都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为她打扮,为她梳妆”。

这里是拟人的手法,实际上是把祖国建设得更好,以实现自己的理想。

表达了人们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决心和自豪感。

)(六)放《在希望的田野上》录音带,请同学欣赏,并随声哼唱。

(七)总结全文。

师:这篇课文描述了“我们”在自己的国土上生活、劳动、向往未来的情景,用生动的语言赞美了祖国欣欣向荣的美好生活。

同学们,我们用一个词来高度概括一下每一节的特点:《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教案目标:1、通过诵读,体味课文的意境。

2、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教案重点与难点:1、领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背诵积累诗词名句,体会诗词的精妙之处。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案过程一、展示学习目标:二、学生自主学习:(一)初读课文:1、词的常识《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大家看,写在最上面的“破阵子”是题目吗?(不是,和我们已经学过的“沁园春”、“卜算子”一样是词牌名;“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才是题目。

)2、“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结合注释1,我们知道这首词是辛弃疾赋闲时写给他的好朋友陈亮的。

我们知道,要理解诗必须先要了解作者。

那有谁能给我们大家介绍一下这首词所涉及的辛弃疾和陈亮两个人?3、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

他出生在北方。

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

同时,由于辛弃疾是在金人统治下的北方长大的,他也较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规蹈矩的传统文化教育,在他身上,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陈亮,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论议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

隆兴初,与金人约和,天下忻然,幸得苏息,独亮持不可。

4、这首《破阵子》是辛弃疾赠给他的好友陈亮的,二人均为南宋著名词人,又都坚决主张抗金,收复中原,这共同的志向使他们成为知心朋友。

辛弃疾作这首词时,已辞官在江西上饶农村闲居,但心中时时不忘杀敌立功,统一祖国。

(二)整体感知我们知道文章有“文眼”,诗有“诗眼”,就是那篇文章或诗歌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字词或句子。

对与词来说,我们姑且称之为“词眼”。

这首词的“词眼”就在题目里,谁能把它找出来?“壮”。

这个字是本词的“文眼”,整首词都是围绕这个字来写的。

大家能找出课文哪些地方表现了“壮”,这个“壮”字的含义又是什么呢?这两个问题我们梳理了课文后再来回答。

1、首先,先听一下录音,大家在书上注音;然后我请几位同学试着为我们朗读一下。

2、学生朗读,理解这首词的含义。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回:醒。

沉醉中挑亮灯光抽出剑来细看,梦醒后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之声。

这时候作者回想梦中之事想到了下面的景象。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八百里:牛。

(典故)。

八百里分麾下炙是一个倒装句,正常的顺序为“分麾下八百里炙”的倒装,分给部下烤牛肉,以犒劳出征的士卒。

五十弦:瑟,泛指乐器(典故:以前都有50弦,因三皇之一的泰皇受不了它发出的悲哀之音,才下令改为25弦)。

翻:演奏。

“秋”仅仅表示这时是秋天吗?不,既点明了战争爆发的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把烤牛肉分给部下饱餐一顿,琴瑟演奏出北疆苍凉的乐曲。

在肃杀的秋风中,战场上军队正在检阅准备出征。

“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