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京海淀区历史沿革

北京海淀区历史沿革

北京海淀区历史沿革
1949年3月在海淀区现辖区域内正式设置单一行政区域,当时称“北平市第十六区”。

后两次更名,于1952年9
月1日命名为“海淀区”,1963年1月形成现辖区域。

2002年11月,区机关由临时驻地皇苑大酒店迁至位于长春桥路17号的新办公大楼。

商末西周,地属蓟国。

春秋战国,地属燕国。

秦置蓟县,地属蓟县。

魏晋时,分属蓟县、昌平县。

唐建中二年(781),折蓟县置幽都县,属幽都县、昌平县。

辽开泰元年(1012),幽都县改名为宛平县;属宛平县、昌平县。

金、元因之。

明正德元年(1506),升昌平县为昌平州。

属宛平县、昌平州。

清因之。

解放前,分属北平市郊区和河北省宛平县、昌平县。

解放后,北京市区划几经变更。

1949—1951年,先后为18区、16区、13区等。

1952年,设置海淀区。

本区西部、西北部山峦起伏,属西山,有大小山峰60余座,其中羊山顶海拔1278米,小冈口海拔I78米,山区面积占四分之一;南部、东部为平原,面积占四分之三。

主要河流有南长河、清河、万泉河、小月河、南沙河、北沙河等。

本区的海淀镇、中关村、学院路一带为著名的科。

技文化区。

区人民政府驻海淀镇在这片充满魅力的土地上,孕育着中华传统文化与世界现代科技文明融合的最新成果。

旖旎的自然风光,浓厚的文化氛围,密集的高素质人才,发
达的现代科技产业,田园式的生态环境,这些使海淀成为中国最富魅力、最具活力与创新精神的地区之一。

海淀区科研院所林立,高等院校密集,经济发展迅猛,文化旅游资源丰厚,中央、军队机关众多,拥有首都政治和科技、教育、人才优势以及文化、自然地理优势等明显的区位功能优势和资源优势,是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之一。

其中的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是推动科教兴国战略、实现两个根本转变的综合改革试验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科技创新示范基地,立足首都、面向全国的科技成果孵化和辐射基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基地,是环渤海地区京津塘科技新干线发展的“龙头”和经济腾飞的“发动机”。

正在加速建设中的海淀新区包括温泉镇、西北旺镇、上庄镇和苏家坨镇,面积约226 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53% ;区域范围内有人口10.31 万人。

海淀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是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发展区,也是首都西北部的生态屏障,是海淀区实施“推进历史性新跨越、建设现代化新海淀”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态型、田园式、现代化是海淀新区的建设目标。

力争用10 年左右的时间,将海淀新区初步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的高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基础设施完备、交通网络发达、现代化生活区;既有山水田园特色、又是生态环境良好的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区。

海淀区大力进行体制、机制创新,提升政府管理水平,打造服务型政府,优化投资环境。

区政府推出" 一站式" 办公及其它人性化服务,大大简化
了投资手续,增强了便民性;先进的电子政务让企业、居住者足不出户可进行各项申报、审核, 办理相关事项;政府设有招商服务办公室、商贸资讯中心、企业培训中心、绿色通道为投资者提供全程服务。

海淀打造依法行政、务实、高效、富有亲和力的新时代服务型政府。

海淀区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实施全面、稳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抓住北京承办2008 年奥运会机遇,大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高新技
术产业、生态产业,加快科技园区、北部新区建设,推进城市化进程,在未来5 年中,向世界一流科技园区迈进。


殊的地理区位和资源优势造就了海淀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浓厚科技、教育、文化氛围。

这里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往来频繁,科技、教育、文化、旅游互相渗透,形成海淀科技、教育与文化同步发展的战略新格局,正在成为现代高科技创新的活力之区,文化品味高雅、文化氛围浓郁的魅力之区,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的和谐之区。

近年来,海淀区先后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区、科普示范城区、全国“两基” 、工作先进区、全国质量兴市先进区县、全国“双拥”模范城和首都文明区等,生态建设被国家建设部评为中国最佳人居环境范例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