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发酵液预处理
高价无机离子的除去
发酵液中主要的无机离子有Ca2+、Mg2+、Fe2+等。
去除钙离子:通常使用草酸。但由于草酸溶解度较小,不适合用量 较大的场合,可用其可溶性盐,草酸价格昂贵,注意回收。 去除镁离子:加入三聚磷酸钠,与镁离子形成可溶性络合物,从而 消除对离子交换的影响。 用磷酸盐处理,也能大大降低钙离子和镁离子的浓度。 例如:环丝氨酸的提取。
第三节 固液分离工程及设备
固液分离的目的包括两方面:
收集胞内产物的细胞或菌体,分离除去液相, 或者是收集含生化物质的液相,分离除去固体悬浮物, 如细胞、菌体、细胞碎片、蛋白质的沉淀物和它们的 絮凝体等。
常用的方法为过滤和离心分离等化工单元操作。
影响固液分离的因素
发酵液属非牛顿型液体,其流变特性与许
量过剩的培养基,都会使黏度增大。
发酵液的pH,温度和加热时间
除上述两个因素外,发酵液的pH,温度和加热
时间都会影响固液分离。
通常调节发酵液不同的pH,固液分离速度会不同。
如灰色链丝菌,当pH下降,滤速会增加。
加热促使蛋白质凝固、黏度降低,有利于固液分离, 但要考虑生化物质稳定性,加热温度和时间必须控 制好。
为何要对发酵液进行预处理?
由于所需的产品在培养液和菌体中浓度很 低,并与许多杂质夹杂在一起,同时发酵液 或生物溶液又属于非牛顿型流体,所以必须 进行预处理。
预处理的目的
⑴ 改变发酵液的物理性质,促进从悬浮液中分离固
形物的速度,提高固液分离器的效率;
⑵ 尽可能使产物转入便于后处理的一相中(多数是
液相);
细胞培养液的黏度
细胞培养液的黏度是另一重要影响因素。固液分离速度通常与黏度成
反比,黏度越大固液分离越困难。培养液黏度的大小受很多因素影响:
细胞或菌体的种类和浓度是一个重要因素,通常丝状菌、动物或植物细胞
悬浮液黏度较大,浓度增大、黏度也提高。
培养液(发酵液)中蛋白质、核酸大量存在,会使黏度明显增大,通常细胞
首先加入电解质,使悬浮粒子间的双电
层电位降低、脱稳,凝聚成微粒,
然后加入絮凝剂絮凝成较大颗粒。
加入助滤剂
助滤剂是一种不可压缩的多孔微粒,它能使滤饼疏松,吸附胶体,扩大过滤面积,滤速增大。
常用的助滤剂有:硅藻土、纤维素、石棉粉、珍珠岩、白土、炭粒、淀粉等,其中最常用的是 硅藻土。
助滤剂的使用方法有两种: (a)在滤布上预涂一层助滤剂,作为过滤介质使用,待滤毕后与滤饼一起除去;
多因素有关,主要取决于
细胞或菌体的大小和形状, 细胞培养液的黏度 发酵液的pH,温度和加热时间
细胞或菌体的大小和形状
细胞或菌体的大小和形状
通常粒子越小,分离难度越大,费用也越高。 由图可见,真菌或经絮凝后的絮凝体,体积最大。如青 霉素,为真菌类抗生素,菌体直径可达10μm,固液分 离就容易,采用常规过滤,如板框过滤或鼓式真空过滤 就能达到目的。 而细菌和细胞碎片体积最小,常规的离心和过滤效果很 差,不能得到澄清的滤液和紧密的滤饼,通常应采用高 速离心,或者用各种预处理方法来增大粒子体积,再进 行常规的固液分离。
2. 具有长链的线性结构,以便同时与多个胶粒吸附形成较大的絮团, 3. 相对分子质量不能超过一定限度,以使其具有良好的溶解性。
絮凝剂的分类
根据其活性基团在水中解离情况的不同,絮凝剂可分为非离子型、阴离子 型和阳离子型三类。 根据其来源的不同,工业上常用的絮凝剂如下:
(1)聚丙烯酰胺(polyacrylamide)类和聚乙烯亚胺(polyethyleneimine) 衍生物,由于聚丙烯酰胺类絮凝剂具有用量少,絮凝体粗大,分离效果好, 絮凝速度快以及种类多等优点,所以适用范围广。 (2)聚丙烯酸类阴离子絮凝剂和聚苯乙烯类衍生物。 (3)无机高分子聚合物也是较好的一类絮凝剂,如聚合铝盐和聚合铁盐等。 (4)天然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如壳聚糖和葡聚糖等聚糖类,还有明胶、骨胶、 海藻酸钠等。 (5)微生物絮凝剂 是近年来研究和开发的新型絮凝剂,它是一类由微生物产 生的具有絮凝细胞功能的物质。主要成分是糖蛋白、粘多糖、纤维素及核 酸等高分子物质。微生物絮凝剂和天然絮凝剂与化学合成的絮凝剂相比, 最大的优点是安全,无毒和不污染环境。
调整pH
pH值直接影响发酵液液中某些物质的电离度和
电荷性质,适当调节pH值可改善其过滤特性。 利用酸性来调节发酵液pH值使之达到等电点, 可除去蛋白质等酸性两性物质。 在膜过滤中,发酵液中大分子物质易与膜发生
吸附,通过调整pH值改变易吸附分子的电荷性
质,即可减少堵塞和污染。
凝聚与絮凝
生物产品分离方案的选择准则 (11条)
发展动态
清洁生产
第二章 发酵液预处理
第一节 发酵液的预处理
生物分离过程的一般流程
原料液 细胞分离(离心,过滤) 细胞-胞内产物 路线一B 包含体 溶解(加盐酸胍、脲) 细胞破碎 碎片分离 粗分离(盐析、萃取、超过滤等) 路线一 路线二 清液-胞外产物
絮凝效果
絮凝效果的好坏取决两个因素: ①絮凝剂水解后产生的高分子络合物形成吸附架桥的联结能力,这由絮凝剂的性质决定;
②微小颗粒的碰撞几率和如何控制它们进行合理的有效碰撞,这由设备的动力学条件决定。
影响絮凝效果的因素 a 温度的影响:
水温升高絮凝效果则随之提高, 水温过高,形成的絮凝体细小,并使絮凝体的水和作用增加,导致絮凝体含水量高, 体积大,难以处理。 阳离子絮凝剂适合于在酸性和中性的pH值环境中使用。 阴离子型絮凝剂适合于在中性和碱性的环境中使用。
凝聚
凝聚机理:
a 中和粒子表面电荷
b 消除双电层结构
电解质的凝聚能力可用凝聚价或凝聚值来表示,使胶粒
发生凝聚作用的最小电解质浓度(毫摩尔/升),称为 凝聚价或凝聚值。
常用的凝聚剂电解质有: Al2(SO4)3•18H20(明矾);
AlC13•6H2O;FeC13;ZnSO4;MgCO3等。
去除铁离子,可加入黄血盐,使其形成普鲁士蓝沉淀而除去。
杂蛋白的除去
⑴ 沉淀法
在酸性溶液中,能与一些阴离子,如三氯乙酸
盐、水杨酸盐、钨酸盐、苦味酸盐、鞣酸盐、 过氯酸盐等形成沉淀;
在碱性溶液中,能与一些阳离子如Ag+、
Cu2+ 、
Zn 2+、Fe 3+ 和Pb2+等形成沉淀
PI沉淀。
杂蛋白的除去 (2)
(b)使其形成较松的滤饼,助滤剂按一定比例均匀地混人待滤的悬浮液中,然后一起进人过滤 机,降低其可压缩性,让滤液可以顺畅流通。也可两种方法同时兼用。
助滤剂使用要点
(1)根据目的产物选择助滤剂品种 (2)根据过滤介质和过滤情况选择助滤剂品种 (3)粒度选择 (4)使用量选择: A、单位质量助滤剂所产生的最大滤液产量(最常用); B、最长周期; C、最快流速
⑵ 变性法
变性蛋白质的溶解度较小。 使蛋白质变性最常用的方法是:
加热法,加热不仅使蛋白质变性,同时降低液体粘度,提高过滤速率。 其他方法有:大幅度调节pH,加酒精、丙酮等有机溶剂或表面活性剂等。
变性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如加热法只适合于对热较稳定的目的产物;
极端pH也会导致某些目的产物失活,并且要消耗大量酸碱; 而有机溶剂法通常只适合于所处理的液体数量较少的场合。
破碎或细胞自溶后,胞内的蛋白质、核酸、酶等大量释放,黏度都特别大。 因此,细胞破碎的程度应控制,发酵放罐的时间要适宜。
培养基成分也是影响黏度的一个因素,如用黄豆粉、花生粉作氮源,淀粉
作碳源,黏度都会升高。
此外,某些染菌发酵液(如染细菌),则黏度会增大。 发酵过程的不正常处理也会影响黏度,如发酵后期加消沫油或发酵液中含大
凝聚与絮凝其处理过程就是将化学药剂预先投加 到悬浮液中,改变细胞、菌体和蛋白质等胶体粒子 的分散状态,破坏其稳定性,使它们聚集成可分离 的絮凝体,再进行分离。
凝聚与絮凝
凝聚和絮凝是两种方法,两个概念。
凝聚:是指加电解质后胶体失去了聚集稳定性(简称“脱
稳”),并通过胶体本身的布朗运动进行碰撞聚集而形成
絮凝
絮凝机理:桥架作用
絮凝剂是一种能溶于水的高分子聚合物,其相对分子质量可高达数万至
一千万以上,它们具有长链状结构,其链节上含有许多活性官能团,这 些基团通过静电引力、范德华引力或氢键的作用,强烈地吸附在胶粒的 表面。
絮凝剂的化学结构:
1. 要求其分子必须含有相当多的活性官能团,使之能和胶粒表面相结合;
酸根可除去钙、镁离子。
第二节 发酵液的相对纯化
高价无机离子的除去
高价无机离子的存在:影响树脂对生化物质的交换容量。
杂蛋白质的除去
可溶性蛋白质的存在:
降低离子交换和吸附法提取时交换容量和吸附能力; 在有机溶剂法或双水相萃取时,易产生乳化现象,使两相分离不清; 在常规过滤或膜过滤时,易使过滤介质堵塞或受污染,影响过滤速率。
为何要对发酵液进行预处理?
发酵液的特性
①发酵产物浓度较低,大多为1%~10%,悬浮液中大部分 是水,处理体积量大; ②各类细胞的颗粒小,相对密度与液相相差不大;
③细胞含水量大,可压缩性大,一经压缩就会变形;
④流变特性复杂(大多为非牛顿流体),液相粘度大,吸附 在滤布上; ⑤性质不稳定,随时间变化,如易受空气氧化、微生物污染、 蛋白酶水解等作用的影响。
第一章 回顾
下游技术定义 下游技术的任务
生物工业下游技术的发展历程
工业应用水平的技术 下游技术的一般工艺过程